初夏.米苔目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貪涼。
在這春欲離夏將至的時節。若雨暢快落下倒也爽快,偏這時候的天氣總是悶,或者有一陣沒一陣的雷雨,更熱。
每到這時,身體裡的鬧鈴總會自動響起,口腹想念的不僅是肉脂浸潤米飯混著蝦米與麻竹葉的粽香,還有那純白如雨的米苔目,酙入糖水加上剉冰或直接就用冰糖水,Q彈滑順的甜蜜滋味,是初夏一碗化繁為簡的白色透心涼。
加入糖水和剉冰的米苔目,冰涼好吃
也是這樣的午後,放學回家,冰箱裡總有著母親為我們準備的各式點心,米苔目,大概是食物中少數跟冰箱不合的那一撥,因為冰了會硬掉不Q彈,偏又是米製品,也不能放,所以午後的點心很少見到它,只有在週末的上午,才能驚鴻一撇。
又或者鬼混在外婆家時,外公在天色微白就下田工作,勤儉的外婆會在上午弄上一鍋米苔目送到田裡給外公補充體力,萬一剛好撞上我睡醒的時候,便會被我趁火打劫一碗,雖然外婆老是一臉心疼外公的點心變少了,但還是對孫女莫可奈何。
既然不能冰,母親也就買得少,米苔目的季節過了,便會換上粉條,粉條跟米苔目長得很像,但卻晶瑩剔透,雖然一樣滑順香甜,但卻少了米香和扎實的口感。小時候不懂事,總會在季節不對的時候吵著要吃米苔目,母親總說,『吃粉條吧,一樣的。』,不一樣啊!長相不一樣,口感不一樣,連味道也不一樣。如同長大了回望童年瑣事,明明人一樣,但是心境也已大不同了。
不同的地方可能還是要從材料說起,粉條是樹薯粉做的,而米苔目是主要是用舊在來米製作,粉條大部分是做甜的,而米苔目則是可甜可鹹,鹹的米苔目,淋上高湯,加上煸過的蝦米,肉絲、香菇、蔥酥、韭菜和豆芽,那一碗的白白綠綠,好看又暖胃。或者用炒的,各種配料一起下鍋,豐盛好食。
專賣鹹米苔目的店家不少,台東榕樹下米苔目馳名全台也的確好吃,特有的魚丸加上柴魚片,讓米苔目湯多了一點太平洋的味道;未婚前,跟著當初還是男友的外子,常因工作而環島,幾次到了台東總是因為不想排隊而錯過,僅有一次因為剛好留宿台東,也是這樣時節的雨後,才有幸品嚐。
米苔目源自客家小吃,來自廣東,當地人喚作老鼠粄,到了香港這個金融城市改叫銀針粉,名字都貴氣了起來,但無論叫什麼,最終演變成大部分台灣人心頭好的小食,就像它原本應寫作米『篩』目一樣,時間最終會美化一切,然後運用各種方式把現在帶回過去,再無數次仰望將來。
avatar-img
10會員
5內容數
台灣有許多在地小吃,結合著許多人的成長記憶,這個專題將這些小時候的小食、點心,搭配不同的時節寫出。只會吃但不會料理的我,希望透過書寫讓大家所見即所吃,用眼睛吃美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不論是在新竹奶奶家,還是在台北,涼麵都是夏天常出現的。 其實小時候不是很吃喜歡吃,大概是因為每次想加很多料,特別是肉跟蛋,但碗總是不夠裝。而且因為要拌麵,每次都很容易拌出來,於是感到煩躁。拌麵一直都是我最懶得做的事情,即使到現在,外食如果是吃麵,我也都總是直接開吃。 是什麼差異,是回憶的差異
Thumbnail
繪本《のりまき》以料理人的視角,先將壽司飯鋪在一大片海苔上面,接著把切成細條的玉子燒鋪上去,然後再放上黃瓜、蝦子、鰻魚、香菇等等,然後再慢慢地捲起來。最後再把海苔飯捲一一的切成一個一個小小的海苔壽司就完成啦!
Thumbnail
西式點心想要找到無麵粉、無蛋、無奶、無油、無泡打粉、免發酵的產品,幾乎不可能。但上述要求在傳統糕點中卻不是難事,例如「鹹梅糕」。
Thumbnail
純手工製作 僅此一家,飄香近半載古早味米苔目 每次必點「大碗米苔目」,加顆滷蛋、每天新鮮採買現炸的「酥炸鬼頭刀」、澎派系超入味「松金全豬」,好~滿足🤤
Thumbnail
冬天做米糆包,我喜歡用直接法。因為低溫冷藏酵種的方式,需要退冰到室溫才能使用,在我家往往需要2小時,等待時間太長是一大缺點,因此需要低溫冷藏發酵的烘焙方法,我通常會等到夏天才做。
Thumbnail
吃的東西要著時才會好吃,隨著時間更迭,這句話越來越像印刻似的鑽進腦袋裡面。夏天的時候聽著蟬叫的聲音邊吃蒲燒鰻魚炊飯,還有冰透多汁的紅西瓜;冬天的時候得來碗熱騰騰的,填入綠花椰、雞肉、玉米和馬鈴薯的奶油燉菜,飯後擦乾淨了手,是剝橘子的好時光。
Thumbnail
以糯米為基底的亞洲風味糕點,其實更適合素食者和無麩質飲食者享用。不需加蛋增稠或打發,製作上也少見利用高溫烤焙,大部分是利用蒸氣及水煮而成;水溫最高僅100度C,減少了高溫對油+糖+澱粉的變異影響,對重視健康的朋友來說,應該是較好選擇。
Thumbnail
「草仔粿」是台灣人非常熟悉的米食點心,隨著揉進米皮中的野草不同,它有著各種名字,例如艾粄、雞屎藤果、茶粿 依照居住地區不同,它也叫做包仔粿、青糰、菜包。通常春天、清明節吃的才會將可食用野草揉進皮裡,讓它如春天到訪般有著各種綠色,同時也是祭祖好物;純白色米皮的粿則是冬至吃的,市場統稱為菜包。
Thumbnail
台灣馬鈴薯的產季在十二月到隔年四月,這期間家裡餐桌一定會出現好幾輪馬鈴薯煎餅、咖哩、醋溜土豆絲。當季的滋味真不是蓋的,充滿天然的蔬菜香氣和水潤新鮮感,讓料理美味升三級。
Thumbnail
不論是在新竹奶奶家,還是在台北,涼麵都是夏天常出現的。 其實小時候不是很吃喜歡吃,大概是因為每次想加很多料,特別是肉跟蛋,但碗總是不夠裝。而且因為要拌麵,每次都很容易拌出來,於是感到煩躁。拌麵一直都是我最懶得做的事情,即使到現在,外食如果是吃麵,我也都總是直接開吃。 是什麼差異,是回憶的差異
Thumbnail
繪本《のりまき》以料理人的視角,先將壽司飯鋪在一大片海苔上面,接著把切成細條的玉子燒鋪上去,然後再放上黃瓜、蝦子、鰻魚、香菇等等,然後再慢慢地捲起來。最後再把海苔飯捲一一的切成一個一個小小的海苔壽司就完成啦!
Thumbnail
西式點心想要找到無麵粉、無蛋、無奶、無油、無泡打粉、免發酵的產品,幾乎不可能。但上述要求在傳統糕點中卻不是難事,例如「鹹梅糕」。
Thumbnail
純手工製作 僅此一家,飄香近半載古早味米苔目 每次必點「大碗米苔目」,加顆滷蛋、每天新鮮採買現炸的「酥炸鬼頭刀」、澎派系超入味「松金全豬」,好~滿足🤤
Thumbnail
冬天做米糆包,我喜歡用直接法。因為低溫冷藏酵種的方式,需要退冰到室溫才能使用,在我家往往需要2小時,等待時間太長是一大缺點,因此需要低溫冷藏發酵的烘焙方法,我通常會等到夏天才做。
Thumbnail
吃的東西要著時才會好吃,隨著時間更迭,這句話越來越像印刻似的鑽進腦袋裡面。夏天的時候聽著蟬叫的聲音邊吃蒲燒鰻魚炊飯,還有冰透多汁的紅西瓜;冬天的時候得來碗熱騰騰的,填入綠花椰、雞肉、玉米和馬鈴薯的奶油燉菜,飯後擦乾淨了手,是剝橘子的好時光。
Thumbnail
以糯米為基底的亞洲風味糕點,其實更適合素食者和無麩質飲食者享用。不需加蛋增稠或打發,製作上也少見利用高溫烤焙,大部分是利用蒸氣及水煮而成;水溫最高僅100度C,減少了高溫對油+糖+澱粉的變異影響,對重視健康的朋友來說,應該是較好選擇。
Thumbnail
「草仔粿」是台灣人非常熟悉的米食點心,隨著揉進米皮中的野草不同,它有著各種名字,例如艾粄、雞屎藤果、茶粿 依照居住地區不同,它也叫做包仔粿、青糰、菜包。通常春天、清明節吃的才會將可食用野草揉進皮裡,讓它如春天到訪般有著各種綠色,同時也是祭祖好物;純白色米皮的粿則是冬至吃的,市場統稱為菜包。
Thumbnail
台灣馬鈴薯的產季在十二月到隔年四月,這期間家裡餐桌一定會出現好幾輪馬鈴薯煎餅、咖哩、醋溜土豆絲。當季的滋味真不是蓋的,充滿天然的蔬菜香氣和水潤新鮮感,讓料理美味升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