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21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偷畫男孩》偷畫的男孩,那個被偷走童年的孩子

《偷畫男孩》(Deutschstunde)是一部德語片,改編自德國大文豪齊格飛.藍茨(Siegfried Lenz)的著作。內容跟德語課,好像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有另一個二戰德國背景的書/電影叫《波斯語課》就非常有關聯)。
電影講的是納粹禁止人民作畫所衍伸出來的故事。這部電影是以畫家埃米爾·諾爾德(Emil Nolde)的經歷為藍本,他被加入納粹的鄰居也是好朋友監視著,不能再執筆、甚至要銷毀過去的作品。鄰居從好朋友變成鐵血的命令執行者,到底又是什麼因素造成這樣的轉變呢?
「善盡職責的快樂」(The Joy of the duty)
當職責與心中道德的尺規產生衝突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劇中的鄰居或許是沒有這種掙扎,他一方面感受到體制的恐懼,另一方面也從體制中獲得權力的快感,就像毒品,會越陷越深。
但是他的兒子,也就是男主角Siggi卻陷入了兩難,雖然父親不斷威逼他成為眼線,父子兩一起監督鄰居,也許在父親心中,這是一種天倫樂趣,也就是說兒子若能借助自己的權力,進入這個系統中,那他們兩個都可以成為體制內更高層次的人。但很可惜的,Siggi沒有選擇跟他爸爸站在同一條船上(幸好),而決定要默默幫助鄰居。
即使將使自己陷入父親的暴力底下,他仍然想要幫助這位一直很喜歡的鄰居叔叔,但以一個兒童的力量終究是敵不過整個納粹體制的控制。他搞砸了、畫家被搞砸了、他爸也搞砸了、他的家庭也搞砸了,然後戰爭也結束了,德國也搞砸了。
或許反過來,德國先搞砸了,然後才有後續一連人倫、國家的慘事。
又要再說我看過的那本書,《失控的心靈——那些讓我們焦慮、恐慌、憂鬱、自戀、上癮、偏執、過勞、依賴症、強迫症、社交恐懼、歇斯底里的運作機制與應對策略》(Das geheime Leben der Seele: Alles über unser unsichtbares Organ),正因作者是德國人,書中曾提及德國戰後壓抑的那一代,我想就是電影中Siggi那一代,因為納粹,他的童年毀了,他的親情毀了,家庭也毀了,而他在戰後仍然壓抑著,觀眾從電影一開始他在感化院的情況就能知道,他的人生有很多結要梳理(希望他能透過如電影中的書寫獲得釋放),如果他梳理不好(而這個可能性極高),他的混亂就會帶給他的後代。
另一種想法,從Siggi的父親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一代人,就已經帶著滿身傷痕。其實這些都是這部電影很隱晦地提到,但沒有過多著墨的部分,卻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Gin C.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