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知識與人類記憶

    上禮拜談到人類的知識分成書本上學習得到的外顯知識,以及書本之外且難以言喻的內隱知識,事實上內隱知識才是知識的根基,外顯知識只是知識之樹的果實罷了,也因此如果一個人只死讀書而不去實作與跟他人交流,那他得到的知識將會是片段不完整的,一旦應用到現實世界將與世界格格不入,甚至失敗連連,導致他本人最後一事無成 。
    其實無論是外顯知識或者是內隱知識,根本都在於人類腦部所儲存的記憶,接下來就要談談人類的記憶。

    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

    記憶(Memory)是神經系統存儲過往經驗的能力,關於記憶的研究屬於心理學或腦部科學的範疇。記憶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的印象累積,有相當多種分類,主要因環境、時間和知覺來分。
    基於現在我們對於記憶形成機制的認識,廣為接受的模型將記憶過程分為三個不同階段:
    1. 編碼:獲得資訊並加以處理和組合。
    2. 儲存:將組合整理過的資訊做永久紀錄
    3. 檢索:將被儲存的資訊取出,回應一些暗示和事件。
    記憶系統的三個階段就像一條流水線一樣,將進入的刺激信息流轉變為能夠被存儲和回憶的有意義模式。這個三階段模型最早是由理察·阿特金森(Richard Atkinson)和理察·謝弗林(Richard Shiffrin)於1968年提出的,該模型在一定的加工和修改後被廣泛接受。
    人類記憶的過程,目前被認為和電腦處理信息存取的過程類似。通過對電腦數據輸入輸出原理的了解可以有助於幫助我們理解記憶這個複雜的過程。
    按照新的記憶產生的時間長短,目前將記憶分為工作記憶(也稱之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首先是感覺記憶(英語:sensory memory)當客觀刺激(外界的視覺與聽覺等刺激)停止作用之後,感覺訊息會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保存下來,這就是感覺記憶或感覺登記。感覺訊息存儲在感覺存儲器中的時間剛好足以將其傳輸到短期記憶中為止。
    接下來的短期記憶(現在基本上稱之為工作記憶)是一種記憶容量有限的認知系統,被用以暫時保存資訊。工作記憶對於推理以及指導決策和行為有重要影響。
    而一旦短期記憶經過長期不斷的刺激後腦部就會將記憶強化成長期記憶,而人類的長期記憶又可分為可表述的外顯記憶與難以表述的內隱記憶
    看到這裡各位讀者是否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呢?沒錯這也與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具有高度的對應關係,接下來就要談到前述各種記憶類型與腦部的關聯。

    記憶與腦部的關係

    各種記憶與腦部的對應位置圖
    各種記憶與腦部的對應位置圖
    從上圖可以看到一開始的工作(短期)記憶主要由前額葉處理,而短期記憶如果繼續刺激,腦中的海馬迴則會將事件、情節以及圖像等易於描述的外顯記憶逐步轉化為可陳述的長期記憶,至於動作細節、情緒記憶與促發聯想等難以清楚言說甚至根本無法言說的內隱記憶則分別由基底核、小腦(動作)、杏仁核(情緒)與大腦各處的新皮質(促發)加工處理。
    而外顯記憶基本上對應到外顯知識,內隱記憶則對應到內隱知識的儲存。
    由此可知,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分別由腦中不同的區域所負責,倘若一個人只會死讀書而不去身體力行,只會一再活化外顯記憶的腦區,短期內對考試升學或許很有幫助,但一出社會開始工作甚至經營事業,除了外顯知識,在行動中所需的內隱知識對於目標的達成一樣不可或缺,因此這些只會死讀書的人出了社會常常成就並不怎麼樣的原因就在這裡。
    不過這也不完全是這些人的問題,這也牽扯到教育體系的設計,我們下次再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