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18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觀念法門 ‧ 三昧行相分

佛言:「想念阿彌陀佛真金色身, 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心眼前。」
三昧行相分 (示三昧行法) 善導大師 集記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為淨土宗二祖, 善導大師集記,簡稱《觀念法門》。內容分為三大段: 示三昧行法、示念佛利益、示信謗損益。

三昧行相分

  1. 觀佛三昧法
  2. 念佛三昧法
  3. 道場念佛法
  4. 懺悔發願法

一、觀佛三昧法

依《觀經》,明「觀佛三昧法」。出《觀經》、《觀佛三昧海經》 觀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圓光徹照,端正無比。行者等,一切時處,晝夜常作此想;行、住、坐、臥亦作此想。每常住意向西,及彼聖眾一切雜寶莊嚴等相,如對目前。應知。
又行者若欲坐,先須結跏趺坐,左足安右髀上與外齊,右足安左髀上與外齊。右手安左手掌中,二大指面相合。次端身正坐,合口閉眼,似開不開,似合不合。
即以心眼先從佛頂上螺髻觀之。頭皮作金色,髮作紺青色。一髮一螺,卷在頭上。頭骨作雪色,內外明徹,腦如玻璃色。
次想腦有十四脈,一一脈有十四道光,從髮根孔出外,繞髮螺七匝,還從毛端孔中入。 次想前光,從二眉毛根孔中出向外。 次想額廣平正相。 次想眉高而長相,由如初月。 次想眉間白毫相,卷在眉間,其毛白,外實內虛,出金色光,從毛端而出,直照自身來。如《觀佛三昧經》(卷二意)說:「若有人,一須臾頃觀白毫相,若見若不見,即除卻九十六億那由他恆河沙微塵數劫生死重罪。」常作此想,太除障滅罪;又得無量功德,諸佛歡喜。
次想二眼廣長,黑白分明,光明徹照。 次想鼻修高直,如鑄金鋌。 次想面部平滿,無有唱唊。 次想耳輪垂腄,孔有七毛,光從毛內出,遍照佛身。 次想唇色赤好,光明潤澤。 次想齒白齊密,白如珂月,內外映徹。 次想舌薄廣長柔軟,舌根下有二道,津液注入咽筒,直入心王。佛心如紅蓮華,開而不開,合而不合。有八萬四千葉,葉葉相重。一一葉有八萬四千脈,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百寶蓮華。一一華上有一十地菩薩,身皆金色,手持香華,供養心王;異口同音,歌讚心王。行者等作此想時,除滅罪障,得無量功德,諸佛、菩薩歡喜,天神、鬼神歡喜。
又抽心向上,次想咽項圓相,二肩圓相。 次想兩臂鏞圓相。 次想二手掌平滿,千輻輪相;十指纖長,指間網縵相;甲作赤銅色相。
又抽心向上,次想佛胸前平滿相,萬德之字朗然。 次想腹平不現相。 次想臍圓孔深相,光明內外常照。 次想陰藏相,平滿由如十五日夜月,亦如腹背,平處無別。佛言:「若有男子、女人,多貪欲色者,即想如來陰馬藏相,欲心即止,罪障除滅,得無量功德,諸佛歡喜,天神、鬼神好心影護,長命安樂,永無病痛。」
次想兩髀膝,膝骨圓滿。 次想二脛,如鹿王膊。 次想二足跟,如象王鼻。 次想二足趺高,如龜王背。 次想足十指長,指間有網縵,甲作赤銅色。 次想佛結跏趺坐相,左足安右髀上與外齊,右足安左髀上與外齊。 次想二足下平,有千輻輪相,輻輞具足,皆有光明,遍照十方剎。 從頂上下至足千輻輪相以來,名為具足觀佛色身莊嚴功德,是名順觀。
又次想華座法。次想華臺相。次想華葉,葉葉相重,八萬四千重。一一葉上想有百億寶王莊嚴,一一寶中,有八萬四千光明,上照佛身。次想寶華,莖八面,一一方面百千眾寶莊嚴,放大光明,上下俱照。
次想華莖,下依寶地,地上眾寶,皆放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照佛身,及照十方六道。亦想一切光明,照觸行者自身來。作此想時,除滅罪障,得無量功德,諸佛、菩薩歡喜,天神、鬼神亦喜,日夜隨身影護行者,行住坐臥,常得安穩;長命富樂,永無病痛。
准佛教,得見淨土中事,若見但自知;不得向人說,即大有罪,橫招惡病短命之報。若順教門者,臨命終時,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
如是上下依前,十六遍觀;然後住心向眉間白毫,極須捉心令正,更不得雜亂,即失定心,三昧難成。應知。
是名觀佛三昧觀法,一切時中,常迴生淨土。但依《觀經》十三觀安心,必得不疑。
又白行者:欲生淨土,唯須持戒、念佛、誦《彌陀經》。日別十五遍,二年得一萬;日別三十遍,一年一萬。日別念一萬遍佛,亦須依時禮讚淨土莊嚴事。大須精進,或得三萬、六萬、十萬者,皆是上品上生人。自餘功德,盡迴往生。應知。
以前明觀佛三昧法。
專心念佛 求生淨土
專心念佛 求生淨土

二、念佛三昧法

《般舟三昧經》〈請問品〉明七日七夜入道場「念佛三昧法」。出《般舟三昧經》(一卷本意) 「佛告跋陀和: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能行是法,汝之所問,悉可得也。跋陀和白佛:願為說之,多所過度,安穩十方;為諸眾生,現大明相。佛告跋陀和:有三昧,名「定意」。學者常當守習持,不得復隨餘法,功德中最第一。」
次〈行品〉 (一卷本意) 云:「佛告跋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
立一念 信是法 隨所聞 念其方 宜一念 斷諸想 立定信 勿狐疑 精進行 勿懈怠 勿起想 有與無 勿念進 勿念退 勿念前 勿念後 勿念左 勿念右 勿念無 勿念有 勿念遠 勿念近 勿念痛 勿念癢 勿念饑 勿念渴 勿念寒 勿念熱 勿念苦 勿念樂 勿念生 勿念老 勿念病 勿念死 勿念命 勿念壽 勿念貧 勿念富 勿念貴 勿念賤 勿念色 勿念欲 勿念小 勿念大 勿念長 勿念短 勿念好 勿念醜 勿念惡 勿念善 勿念瞋 勿念喜 勿念坐 勿念起 勿念行 勿念止 勿念經 勿念法 勿念是 勿念非 勿念捨 勿念取 勿念想 勿念識 勿念斷 勿念著 勿念空 勿念實 勿念輕 勿念重 勿念難 勿念易 勿念深 勿念淺 勿念廣 勿念狹 勿念父 勿念母 勿念妻 勿念子 勿念親 勿念疏 勿念憎 勿念愛 勿念得 勿念失 勿念成 勿念敗 勿念清 勿念濁 斷諸念 一期念 意勿亂 常精進 勿歲計 勿日倦 立一念 勿中忽 除睡眠 精其意 常獨處 勿聚會 避惡人 近善友 親明師 視如佛 執其志 常柔弱 觀平等 於一切 避鄉里 遠親族 棄愛欲 履清淨 行無為 斷諸欲 捨亂意 習定行 學文慧 必如禪 除三穢 去六入 絕淫色 離眾愛 勿貪財 多蓄積 食知足 勿貪味 眾生命 慎勿食 衣如法 勿綺飾 勿調戲 勿憍慢 勿自大 勿貢高 若說經 當如法 了身本 由如幻 勿受陰 勿入界 陰如賊 四如蛇 為無常 為恍忽 無常主 了本無 因緣會 因緣散 悉了是 知本無 加慈哀 於一切 施貧窮 濟不還 是為定 菩薩行 至要慧 超眾行
佛告跋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
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修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彼,隨所聞當念。去此十萬億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以後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內外;不由在冥中,有所蔽礙故不見。跋陀和!四眾常作是念時,諸佛境界中,諸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避,無所蔽礙。是四眾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
佛言:四眾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僧中說法;莫壞色。何以故?不壞色故,由念佛色身故,得是三昧。」
以上明念佛三昧法。

三、道場念佛法

欲「入三昧道場」時,一依佛教方法。
先須料理道場,安置尊像,香湯掃灑。若無佛堂,有淨房亦得,掃灑如法,取一佛像,西壁安置。
行者等,從月一日至八日,或從八日至十五日,或從十五日至二十三日,或從二十三日至三十日,月別四時佳。
行者等,自量家業輕重,於此時中,入淨行道。若一日乃至七日,盡須淨衣,鞋靺亦須新淨。七日之中,皆須一食長齋。軟餅、粗飯,隨時醬菜,儉素節量。
於道場中,晝夜束心,相續專心,念阿彌陀佛;心與聲相續,唯坐唯立。七日之間,不得睡眠,亦不須依時禮佛、誦經,數珠亦不須捉;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見佛想。 佛言:「想念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心眼前。」正念佛時,若立即立念一萬、二萬,若坐即坐念一萬、二萬。於道場內不得交頭竊語。

四、懺悔發願法

晝夜或三時、六時,表白諸佛,一切賢聖,天曹、地府,一切業道;發露懺悔,一生以來,身口意業,所造眾罪。事依實懺悔竟,還依法念佛。所見境界,不得輒說;善者自知,惡者懺悔。 酒、肉、五辛,誓發願手不捉、口不吃;若違此語,即願身口,俱著惡瘡。或願誦《阿彌陀經》滿十萬遍,日別念佛一萬遍;誦經日別十五遍,或誦二十遍、三十遍,任力多少;誓生淨土,願佛攝受。 又行者等,若病不病,欲命終時,一依上念佛三昧法。正當身心,迴面向西,心亦專注,觀想阿彌陀佛;心口相應,聲聲莫絕;決定作往生想,華臺聖眾來迎接想。病人若見前境,即向看病人說。既聞說已,即依說錄記。又病人若不能語者,看病人必須數數問病人見何境界。若說罪相,傍人即為念佛,助同懺悔,必令罪滅。若得罪滅,華臺聖眾應念現前,准前鈔記。 又行者等,眷屬六親,若來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人邊;即失正念,鬼神交亂,病人狂死,墮三惡道。願行者等,好自謹慎,奉持佛教,同作見佛因緣。 以前是入道場及看病人法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