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對於定義和追蹤成功相當的重要,當找出一個正確的關鍵重要指標後,要朝向哪邊前進就會相當清楚了,可是實務上,有相當多的公司在開發產品時,都把關鍵指標訂為【收入增長】,可是當我們在考慮北極星指標(North star metric)時,卻不建議把這營收數字做為指標使用,怎麼說呢?矽谷知名成長駭客 Sean Ellis的一篇文章給出了解答:
Goals help connect your mission to your strategy, roadmaps, initiatives and tactics by tying the single metric you care about most with a target and a time frame during which it can be achieved.
當公司訂下了自己的目標後,接下來就必須找出那個評估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就是本篇不斷提到的北極星指標)。一個好的北極星指標應該是可以驅動產品的願景和公司的使命,例如eBay的商業願景是“enabled by people, powered by technology and open to everyone.”,使命則為"to be the world's favorite destination for discovering great value and unique selection.”,白話一點來說,eBay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它的平台上以合理的價格找到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
因此,單以eBay這家公司來看,甚麼是比較適合的北極星指標呢?
網站上購物的活躍用戶數量以及活躍買家數量或許就不太適合,因為沒辦法滿足消費者是否真的以合理的價格找到想要的東西,以及獨特選擇的商業使命。所以最佳的指標,要符合eBay願景與使命的最貼切指標,應該就是「the market share of the sale of unique selections」,《可是瑞凡》,unique selections也太主觀,太難定義了吧!
退而求其次,eBay最後選擇了「gross merchandise volume (GMV)」或者「total value of merchandise sold over a period of time」,雖然這樣的指標不夠完美,可是它仍能體現到eBay的願景與使命的最終精神,就有如產品界流傳的一句話:
Picking the right metric can be as much art as it is science.
從提供客戶價值做為思考起點
延續上面所聊到的,要建立一個好的北極星指標,必須先從了解客戶,如何從產品獲得價值開始思考起。
Sean Ellis在文章中指出,客戶不能泛指任何客戶,而必須聚焦於"must have customers",這群人的特點是若他們不能再繼續使用你的產品,心情將會非常非常失望。所以代表著產品已經對於這群客戶產生了"must hava value",而北極星指標就是為了量化此價值而產生。
它是一個和未來營收相關的領先指標、而不是落後指標(Leading Indicator of Revenue)。
它的產生需要團隊齊心協力、共同發展。所以他需具備夠簡單明瞭,讓團隊每個人都能理解並記住它(Understand it and recall it)。
除了eBay外,我們繼續來看幾家知名企業的北極星指標(North star metric,以下簡稱NSM),Facebook的(NSM)為每日活躍用戶數(DAU),AirBnB的(NSM)則是預定的天數,Uber的(NSM)為搭乘次數,而Spotify的(NSM)則是聆聽音樂的時間。
以上這些(NSM)都具備一個共同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指標會"Up and to the Right"變化,像若以「30天留存率」做為(NSM)就會不太適合,因為可達到的最大值就是100%,這也是為何Facebook或一些online game的公司選擇DAU做為(MSN)的理由。以Uber為例,他的北極星指標選擇了「搭乘次數」,就有符合上述一個好的指標特質:
持正面立場的認為North star metric 對於聚焦的重要性,可使團隊成員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且北極星指標也代表著公司的使命(Mission),具有長遠的價值意義;持反對的則認為"A company is an ecosystem and your metrics are the various species that make up that ecosystem.",既然是一個生態系統,產品就應該會有很多不同面向的指標,North star metric僅只是產品系統中的 Output,並非 Input,如果只單看Output metric 則沒辦法找出跟產品較相關,較actionable的metrics。
Sean Ellis不斷強調的是,單一關鍵指標可以為團隊中每個人在推動產品增長時有一制性的依歸,讓大家有共同聚焦的方向,但是仍需要有其他的指標階層去關注不同的問題。文章中另外提到一段有趣的話“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simpler.”一切要盡可能的簡單,但又不能太簡單。(內心OS,矽谷數位大師一定要這麼哲學嗎?)
回到實務面,通常我也習慣將北極星指標拆解成幾個會影響業務成長的關鍵因子。剛好在"Don't Let Your North Star Metric Deceive You",此篇文章裡,作者提出了一個從輸出發想輸入的框架,我覺得是一個蠻實用的概念,趁這機會跟大家分享。
此外,我認為單一的北極星指標仍是必須的,因為人類習慣將簡單事情複雜化,但是缺乏將複雜事情簡單化的能力,所以One Metric That Matters使團隊在往前進時,有一個最簡單的方向去追逐,或許是比較好的方法。But(總是有But),在實際進入到團隊操作戰術時,還是有必要拆解成指標群constellation of metrics去落實行動。
最後,綜合以上提到的這兩篇(Don't Let Your North Star Metric Deceive You & Defining Product Success: Metrics and Goal)作者群的觀點,將訂立指標時該注意的事項重點歸納如下:
you're never going to find a silver bullet metric, so be sure to zoom in as you experiment, and zoom out as you take a step back to look at your whole ecosystem of me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