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數據建構流程 | EP1:探索產品現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疫情開啟了我的「業餘部落客」身分

2022 年 4 月,疫情再度爆發,辦公室又切換到了 WFH 模式。少了通勤的時間,反倒多了些可以安靜思考的機會。想了好一陣子,我終於決定好好利用這段額外的空檔──開啟一個屬於自己的部落格。

一開始,其實有點猶豫:真的能堅持下去嗎? 為了降低放棄風險,我先挑了免費的平台(Medium、方格子)來練手,給自己半年的觀察期,要是能持續產出內容,就再來考慮自架網站。最後,我選定「方格子」作為開始,因為它對中文創作者相對友善許多,自此展開了我的業餘部落客旅程!

第一次的主題:產品數據建構流程

開始寫部落格後,我的第一篇文章決定聚焦在「產品數據建構流程」。為了讓這個系列的內容更容易理解,我選擇用自己最熟悉的產業——房屋交易平台 作為案例示範(之後文章內的所有舉例,會以一個虛擬產品 「好好居」 來說明)。透過我過去在產品開發中的實戰經驗,帶大家一步步拆解,如何從零開始建立完整的數據分析架構。

而這一切,就從許多公司最容易忽略的環節——分析產品現況 開始。

在實務上,產品分析的第一步絕對不能省略,這階段的重點是 釐清產品目前的市場情境,也就是它面臨的商業機會或挑戰。這時候,學生時代學過的 SWOT 分析、五力分析、BCG 矩陣 等工具就派上用場了。但慢著!先別急著往框架裡套,最重要的還是 搞清楚產品的市場戰略定位

舉個例子來說:

房屋交易平台這個市場相對封閉,競爭對手大致上就是 59X、樂X,以及一些房仲品牌自建的網站或 APP。更重要的是,進入這個市場 並不容易,除了技術門檻,還得設法和房仲業者們打好關係,讓他們願意花錢使用你的平台(當然不是靠哄騙啦😜)。

說到底,還是得 把產品本身做好,讓功能、服務、UI/UX 夠優秀,才能吸引並留住用戶。而房屋交易平台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有 雙邊用戶

  • 買家(想買房或租房的人)
  • 賣家(想賣房或出租房的人)

兩邊的需求截然不同,產品設計時必須同時滿足雙方,才能真正發揮平台的價值。

產品生命週期簡單聊

當我們搞清楚市場情勢、競爭對手、用戶群體和營收模式後,下一步就是思考產品目前處於 生命週期的哪個階段。(根據文章Exploit the Product Life Cycle提到,產品生命週期可劃分成四個階段Market Development、Growth、Maturity、Decline)。

raw-image

1️⃣ Market Development(市場開發)

這個階段的核心目標是 找到第一批種子用戶(Early Adopters),並透過他們的回饋來持續優化產品。這時候,產品還不夠完善,但沒關係,早期用戶對於小問題通常較能包容,關鍵是要在這個階段 找到 Product-Market Fit

"It's better to have 100 people loving you than finding 1M who just sort of like you."
—Airbnb 共同創辦人 Brian Chesky

2️⃣ Growth(成長期)

當產品獲得市場認可後,成長速度會加快,這時候的重點是 擴大用戶基數。方式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

  • 自主採用(Individual Adoption):透過廣告、免費試用、E-mail 等方式觸及潛在用戶。
  • 擴散(Diffusion):利用網絡效應、推薦機制等方式,擴大用戶數量。

3️⃣ Maturity(成熟期)

市場已趨於穩定,產品擁有較高的市佔率,用戶增長放緩,此時的關鍵變成了 如何提高留存率(Retention),以及 如何做好顧客關係管理

在這個階段,我們希望 隨著時間推移,留存率能夠穩定甚至上升,同時減少用戶流失。

以下圖來說,我們會希望客戶留存率隨著註冊週數(Cohort分群)逐漸提升,而舊有的Cohort分群使用者流失情況逐漸降低。

來源:產品數據分析 - 打造網路產品的決策引擎

來源:產品數據分析 - 打造網路產品的決策引擎

4️⃣ Decline(衰退期)

當用戶成長趨緩,營收開始下滑時,就代表產品可能進入衰退期。這時候可以考慮 功能擴展、商業模式轉型,或甚至進行 產品重新設計(Re-design),來尋找下一波成長機會。

來源:產品數據分析 - 打造網路產品的決策引擎

來源:產品數據分析 - 打造網路產品的決策引擎

回到「好好居」的策略

假設 「好好居」 已經運營超過十年,而台灣的房市熱潮在近幾年達到頂峰,這意味著 市場的蛋糕就這麼大,很難再有大幅成長。基於這樣的評估,我認為它目前應該處於 成熟期,如果不做點改變,可能很快就會邁入衰退期。

那麼,下一步該怎麼做?

關鍵策略:

  1. 在原有功能上 深耕產品價值,讓用戶有更多使用理由。
  2. 跨產品合作,透過聯名或異業合作創造更多商機。

最後,還是想強調:若想進入產品數據分析領域,千萬別跳過「分析產品大環境」這一步。

就像打棒球對戰,先得知道敵方投手是誰、擅長什麼球路,才好排出最適合的打線,要是教練永遠只會用同一套招數,可能真就像 PTT 鄉民那句玩笑話:「放個西瓜在休息室當教練都行」,那可就尷尬了!😜

參考資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數位無罪,成長有理
33會員
28內容數
這不是冷冰冰的科技知識,而是一場 數據 × 生活 × 腦洞 的狂歡!我們專注於拆解那些讓人「哇靠!」的問題——AI 怎麼顛覆職場?熱門影視背後的商業套路?科技到底是助攻還是攪局?這裡不賣課、不端知識高冷范,我們用爆梗 + 數據思維,讓深奧的東西變得超接地氣又好玩!
2022/10/14
本文探討企業如何真正實踐「Data Driven」,強調數據量大不如有效運用數據重要。透過系統化數據蒐集、精煉洞察、實驗驗證假說、推動企業內部採用及技術文化提升,建立可行且持續優化的數據導向流程,以實現業務實質成長。
Thumbnail
2022/10/14
本文探討企業如何真正實踐「Data Driven」,強調數據量大不如有效運用數據重要。透過系統化數據蒐集、精煉洞察、實驗驗證假說、推動企業內部採用及技術文化提升,建立可行且持續優化的數據導向流程,以實現業務實質成長。
Thumbnail
2022/09/16
在前面幾篇文章中,我們曾不斷強調流量紅利的美好時代已逐漸消退,如今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怎麼打造一個好的「流量池系統」,從增量策略進化到存量策略,其中,我認為最關鍵也或許是CP值最高的部分,就是如何將「流失使用者(Churned Users)」轉變成「復活使用者(Resurrected Users)
Thumbnail
2022/09/16
在前面幾篇文章中,我們曾不斷強調流量紅利的美好時代已逐漸消退,如今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怎麼打造一個好的「流量池系統」,從增量策略進化到存量策略,其中,我認為最關鍵也或許是CP值最高的部分,就是如何將「流失使用者(Churned Users)」轉變成「復活使用者(Resurrected Users)
Thumbnail
2022/09/08
本文強調「使用者留存」對於產品成長的重要性,介紹互動、黏著、留存四大指標如何相互推動增長。針對新用戶、現有用戶及回流用戶的不同需求,提供具體策略,如優化Onboarding體驗、促進黏著度等。留存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商業成果,建議利用基於行為的數據進行精準分析與調整,幫助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穩定成長。
Thumbnail
2022/09/08
本文強調「使用者留存」對於產品成長的重要性,介紹互動、黏著、留存四大指標如何相互推動增長。針對新用戶、現有用戶及回流用戶的不同需求,提供具體策略,如優化Onboarding體驗、促進黏著度等。留存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商業成果,建議利用基於行為的數據進行精準分析與調整,幫助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穩定成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想做產品都要具備產品思維,但要如何培養?這篇想分享產品思維的概念,以及可以透過哪些行為來進行日常累積。
Thumbnail
想做產品都要具備產品思維,但要如何培養?這篇想分享產品思維的概念,以及可以透過哪些行為來進行日常累積。
Thumbnail
經營品牌、做內容、賣產品,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共同創造的過程。 就像IKEA買回來的傢俱總是比較不捨得丟棄,畢竟是一片、一角慢慢組裝起來的,彼此帶有革命情感與故事。相較其他直接購買回來的現成傢俱,就是有不一樣的意義,與那些曾經動手過的「家庭一員」經歷各種回憶....
Thumbnail
經營品牌、做內容、賣產品,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共同創造的過程。 就像IKEA買回來的傢俱總是比較不捨得丟棄,畢竟是一片、一角慢慢組裝起來的,彼此帶有革命情感與故事。相較其他直接購買回來的現成傢俱,就是有不一樣的意義,與那些曾經動手過的「家庭一員」經歷各種回憶....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的精進,每天有上億筆資料被記錄在伺服器上,洩漏你我的數位足跡,企業主都想透過大數據挖掘市場商機,精準預測下一個爆品,實際上人們的消費動機極為複雜,決定購買的流程遠比他們能描述的還要細膩。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的精進,每天有上億筆資料被記錄在伺服器上,洩漏你我的數位足跡,企業主都想透過大數據挖掘市場商機,精準預測下一個爆品,實際上人們的消費動機極為複雜,決定購買的流程遠比他們能描述的還要細膩。
Thumbnail
本篇探討企業「賺錢」與「使命」的關係,強調盈利是支撐理念的關鍵。透過麥肯錫MECE分析法與乘法拆解,幫助企業量化商業目標,找出影響營收的關鍵變數。以「好好居」房屋交易平台為例,分析產品競爭力、用戶留存與北極星指標的設定,並透過數據驅動決策,確保企業持續成長。
Thumbnail
本篇探討企業「賺錢」與「使命」的關係,強調盈利是支撐理念的關鍵。透過麥肯錫MECE分析法與乘法拆解,幫助企業量化商業目標,找出影響營收的關鍵變數。以「好好居」房屋交易平台為例,分析產品競爭力、用戶留存與北極星指標的設定,並透過數據驅動決策,確保企業持續成長。
Thumbnail
疫情期間,我開始經營部落格,透過整理多年實務經驗,分享產品數據分析的架構與策略。以房屋交易平台「好好居」為案例,探討市場定位、競爭分析及產品生命週期(市場開發、成長、成熟、衰退)。當產品進入成熟期,需透過功能優化與跨產品合作來提升價值,避免衰退。產品分析不只是數據累積,更需要市場調研與策略思考,如同
Thumbnail
疫情期間,我開始經營部落格,透過整理多年實務經驗,分享產品數據分析的架構與策略。以房屋交易平台「好好居」為案例,探討市場定位、競爭分析及產品生命週期(市場開發、成長、成熟、衰退)。當產品進入成熟期,需透過功能優化與跨產品合作來提升價值,避免衰退。產品分析不只是數據累積,更需要市場調研與策略思考,如同
Thumbnail
在現代化的產品銷售多半是從品牌商或銷售者的角度去設定和觀察。在MBA的課程裡有對銷售進行分析和設定。所以一個產品要從設定銷售對象開始就能成功一半。從而去對這個族群進行分析、瞭解和設定銷售策略。但我個人和消費者互動近20年時間,卻已經不是這樣認為。
Thumbnail
在現代化的產品銷售多半是從品牌商或銷售者的角度去設定和觀察。在MBA的課程裡有對銷售進行分析和設定。所以一個產品要從設定銷售對象開始就能成功一半。從而去對這個族群進行分析、瞭解和設定銷售策略。但我個人和消費者互動近20年時間,卻已經不是這樣認為。
Thumbnail
當我剛開始加入B2B業務這個職位時,充滿了疑惑,到底要怎麼開發新市場? 經過這些年的洗禮與淬鍊,摸索出了屬於自己的方式。這個主題的兩篇文章,利用約20分鐘的閱讀時間,介紹一些基本步驟與觀念,讓B2B業務新手可以很快地有Business Development的基本概念。 一、選擇目標市場 參加展覽
Thumbnail
當我剛開始加入B2B業務這個職位時,充滿了疑惑,到底要怎麼開發新市場? 經過這些年的洗禮與淬鍊,摸索出了屬於自己的方式。這個主題的兩篇文章,利用約20分鐘的閱讀時間,介紹一些基本步驟與觀念,讓B2B業務新手可以很快地有Business Development的基本概念。 一、選擇目標市場 參加展覽
Thumbnail
因為擔任網站、APP 企劃 PM 的緣故,我看了近十年的產品數據。但在履歷表的專長欄填上「數據分析」這四個字時,還是會感到心虛,因為我不知道如何系統化的拆解挖掘產品的北極星指標。直到上了大維與辰禧所開的「產品數據分析」,學會用商業思維建立指標體系,並認識數據分析除了邏輯思維外還必須有的三觀...
Thumbnail
因為擔任網站、APP 企劃 PM 的緣故,我看了近十年的產品數據。但在履歷表的專長欄填上「數據分析」這四個字時,還是會感到心虛,因為我不知道如何系統化的拆解挖掘產品的北極星指標。直到上了大維與辰禧所開的「產品數據分析」,學會用商業思維建立指標體系,並認識數據分析除了邏輯思維外還必須有的三觀...
Thumbnail
現實生活中的工作所做的產品,常常受限於老闆所想要的、或是某個客戶說想要什麼功能,就會照著這樣的需求去做設計開發。 而實際上打造成功的產品也是這樣的流程嗎?這是我一直很好奇的領域,成功打造出讓用戶愛不釋手、解決用戶問題、讓用戶生活更便利快樂的產品,從發想到設計是怎麼做的呢
Thumbnail
現實生活中的工作所做的產品,常常受限於老闆所想要的、或是某個客戶說想要什麼功能,就會照著這樣的需求去做設計開發。 而實際上打造成功的產品也是這樣的流程嗎?這是我一直很好奇的領域,成功打造出讓用戶愛不釋手、解決用戶問題、讓用戶生活更便利快樂的產品,從發想到設計是怎麼做的呢
Thumbnail
自從上次看了商業思維學院產品經理Final Pitch後,覺得同學們的報告也太強,不僅透過市場規模了解潛在商機、蒐集需求設計APP原型,或針對現有APP的用戶使用體驗作改善、各個決策的步驟都輔以用戶心理及數據做佐證,讓我不禁懷疑,產品經理平常的工作內容,是什麼養成他們信手拈來跨學科的思考。
Thumbnail
自從上次看了商業思維學院產品經理Final Pitch後,覺得同學們的報告也太強,不僅透過市場規模了解潛在商機、蒐集需求設計APP原型,或針對現有APP的用戶使用體驗作改善、各個決策的步驟都輔以用戶心理及數據做佐證,讓我不禁懷疑,產品經理平常的工作內容,是什麼養成他們信手拈來跨學科的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