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花了相當多的時間,探討北極星指標的定義,以及將指標劃分成幾個Input Metrics之後(聽得霧煞煞的朋友們,可以先轉過去看這篇:
產品數據建構流程 | EP4:找到你的北極星),這僅只能算初步完成了橫向水平的拆解工作,這集的重頭戲將會來到了垂直項目的分解流程。
網路上有相當多的資源告訴我們,當找出產品成長的目標與方針後【最好還需滿足DUMB原則,Doable 可完成的,Understandable 可理解的,Manageable 可管理的,Beneficial 可獲利的】,就可繼續往下down確認在此北極星指標框架中的戰略與戰術,整體的架構不外乎是長這樣子,如下圖。
要清楚解釋上方圖表的意涵,剛好可借用最近火紅的電影「捍衛戰士:獨行俠」來做比喻。
劇中的主軸是,美國需要執行一個秘密轟炸計畫,目的是摧毀敵國藏在深窪峽谷底部的鈾濃縮工廠,關於這個轟炸計畫就像是「戰略層次」。
確認了目標後,接著進行分析與探索,由於此計畫具有多重的困難與危險,理想上,透過無人機執行是最為安全保險的,但深漥峽谷衛星訊號不易收到,單純仰賴無人機也有很大機會失敗,經過了考慮再三,只好請飛行技術高超(但很不受控制)的阿湯哥,來擔任教官,訓練一批當前海軍最精練的飛行人員,以執行這高難度的飛行計畫。以上,這個執行任務的選擇就屬於「戰術層次」的訂定。
進一步地,派遣人員進行此任務,還有幾項關鍵因素需特別注意(1.低飛於300英尺,以避免地對空飛彈偵測 2.瘋狂的S型地域前進 3.急速爬升的G力效應 4.兩組人員成功擊中目標 5.快速爬升逃離現場,盡可能不要與敵軍進行空戰),而這些實際的操作細項就可稱為「行動方案層次」。
所以綜上所述,「戰略」的觀測指標就是策略發展的最重要指標,會影響到公司或產品的長期發展;「戰術」的觀測指標就屬於一級指標,對策略發展有直接影響力的指標,而「行動方案」的觀測指標可以說,將上層指標繼續細分至較小的可衡量單位。
「好好居」的戰略拆解
以上的觀念其實並不困難,有經歷過企業或個人目標的設定,應該都不會陌生,下一步,我們就重新切入產品「好好居」,之前的北極星拆解如下圖(此處我們試著再多拆解一層):
其中,若單看提升「週活躍用戶」總數的提升,這就屬於戰術層次,戰略往下進到行動方案層面,就可再劃分為「新用戶數量提升」、「留存用戶數量提升」、「被喚醒用戶數量提升」以及「流失用戶數量下降」。
假設我們單一聚焦於「新用戶數量提升」此行動方案,這時,我們就可以思考在公司現有資源底下,能搭配的行動方案有哪一些,可能的答案或許,第一,重新檢視我們網站的SEO成效,擴大使用者在Google上搜尋相關字詞時,出現我們網站內容的曝光量;第二,若廣告帶來的流量持續下降,就特別調整優化廣告素材,提高CTR,來讓CPC降低;第三,加深流量渠道的廣度,就可請小編寫一些房產知識文,房屋資訊懶人包…等,藉由內容的擴增,吸引使用者點擊。
前面這樣子的示範,仍只是行動方案的簡述,實務上還需要更詳細說明執行的工作任務,所以總共會延伸幾層,並無硬性的規定,或照本宣科的去複製。
整個「戰術」拆解的流程,主要原因都是為了達成最上層的「戰略」目標;反過來說,專注於「戰術」也不行,還是需要有更上層的「戰略」性思惟搭配,一環牽著一環,才可有效達成整體性的成長,故一個產品領導者除了完成每一次的產品開發清單(Product Backlog)之外,還需要跳脫職位的階層,以更宏觀的角度綜看全場,使團隊成員都能朝著同一目標前進,就像小米創辦人雷軍所說的:
別讓「穀倉效應」窄化了思考
最後一點需特別提醒大家,回顧整個企業指標體系的建置流程,注意要儘量避免團體間的「穀倉效應」,不能只依靠產品經理或數據分析人員悶著頭去建立,因為這樣子,很容易窄化了思考面向。
這原因是甚麼呢?因為大多數時候我們並非身處產業第一線,看問題的角度難免不夠深入,另外,公司部門的專業與分工不同,有效的橫向溝通,才能清楚知道各事業部所關注的成長指標有哪些。比方說,業務單位可能看的是客戶續約率,而客服單位著重的則是客訴處理速率或是客戶不滿意比例…等。
因此最理想的狀態是,由產品團隊召集公司內部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包含總經理、高級主管、業務、行銷、PM…等,一同坐下討論指標的訂定過程,最後達成共識,確認出層層的策略體系。這樣共同決的方式還有一個附加優點,當公司每個人都參與指標建構,理解自身的行為或工作任務,可以如何促進實現指標成長;後續藉由數據團隊產生的具體價值洞見,才能更準確切合所有利害關係人的需求,未來才會更願意持續出力參與。
剛剛講的是理想層面,再來回到現實層面🤣,大多數的利害關係人其實對指標定義無法很清楚,又或者是對數據的解讀比較片面,真正的找一大群人共同建立整個指標體系時,難度相當高,結局通常是耗時許久仍討論不出個所以然,這時該怎麼做比較好,其實就有賴於數據分析的負責人員,去拿捏與權衡適合與會討論的人員,彈性的找出最適合公司的執行程序了!
以上這系列文章的介紹,已經大致完成了商業與產品數據建構的準備工作,接著下一步就會將指標體系架構,與目前公司所蒐集的數據資料進行結合,各層級部門相對應的數據指標(Key Metric)是甚麼,需要從GA或GTM上進行設定蒐集呢?還是需透過資料庫撈取?若目前都沒有的話,是不是需要開始進行資料擷取呢?這些問題思考沒有一定的答案,端看組織與商業情境的不同來得出最適解答,而唯一不變的遵照原則,只有英國物理學家凱爾文(Lord Kelvin)所說的一句話:
任何東西,如果你不能測量它,那你就沒有辦法改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