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網路專題 Ep. 4|真假資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劍橋字典上對於 “disinformation” & “misonformation” 的解釋

假消息與假新聞

中文的脈絡裡將消息以真/假區分,較難看出真假訊息之間的差異為何。從英文的字詞解釋裡我們能發現更多線索,英文的詞語中,將假消息分為兩種層次:蓄意誤導、非蓄意誤導。因此,便有了 “disinformation” 和 “misinformation” 兩種不同程度的「假」。劍橋字典(Cambridge Dictionary)針對兩個英文字詞的定義分別為:
  • Disinformation: false information spread in order to deceive people
  • Misinformation: wrong information, or the fact that people are misinformed
由劍橋字典的字詞解釋,我們可以得知 “disinformation” 偏向中文語境當中的「假消息」帶有刻意誤導、使人曲解內容的資訊;然而 “misinformation” 則偏向中文語境中的「謠言」,訊息本身為錯誤的內容,但是並非刻意設計用以誤導閱聽人。「假新聞」(Fake News)一詞則是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後大量在社群媒體上傳播、使用的詞彙,劍橋字典上針對該字的解釋為:
Fake News: false stories that appear to be news, spread on the internet or using other media, usually created to influence political views or as a joke
由該詞條的解釋可得知,假新聞的涵義屬於 “disinformation” 脈絡之下的延伸。2018年,美國麻省理工(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資訊科學家 Sinan Aral 針對假新聞在網路上的散播模式做了研究,利用2006 至2017 間真/假資訊作為分析的數據庫。

假新聞的傳播

Aral 團隊發現假消息(假新聞)的傳播速度、深度以及廣度,在這三個構面上都比真消息來得快速,假消息傳播的速度甚至為真消息的六倍(Sinan Aral, Soroush Vosoughi, Deb Roy, 2018)。過往類比時代的資訊傳播經常會受到媒介特質上的阻礙(如,紙本書、期刊、雜誌),然而,資訊越是不易更動的載體越有權威性(David Weinberger, 2011)。在網路平台上的資訊傳播,比起紙本載體獲得更大的自由度,在傳播上幾乎沒有阻力;再者,網路造成的權力下放,使得每個網路使用者皆能散播訊息。Marshall McLuhan 形容電子時代的資訊傳播是「中心消失的開始」(Marshall McLuhan, 1964),這也是 David Weinberger 所述「網路的自由而造成資訊權威的瓦解」。

再部落化

如 McLuhan 曾描述,電化媒介的革新造成傳播上的時空收斂,將使得人類社會重新再部落化(re-tribalism),而重新形成的部落,成員間便可共享資訊(Marshall McLuhan, 1964)。美國網際網路與社會研究者 Clay Shirky 在著作中則將部落成員間的資訊共享稱為「小世界理論」(Small World Theory)(Clay Shirky, 2011),在網路化的世界裡,小世界理論經常發生於部落格(blog)上。小世界裡的資訊並非像傳統出版社,在發布消息之前會經過編輯審核;因此,小世界中的成員所共享的資訊經常不經查證便轉發彼此,反而造成資訊接收不對等的過濾氣泡(filtered bubble)(Manfred Theisen, 2019)。

過濾汽泡與媒體識讀

德國政治學者 Manfred Theisen 表示過濾汽泡容易讓閱聽人失去客觀的視野,從而選擇自己相信的單一視角觀察世界(Manfred Theisen, 2019)。尤其在辯論公共議題上,這特別容易讓議題變得難解而沒有出口。在現今「資訊過載」的世界反而容易造成理解上的「資訊過窄」,因此,媒體識讀的能力對於身陷資訊深海的我們而言極度重要,不僅讓我們了解訊息的當下,也包含了過去以及可能的未來。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談到媒體識讀的能力時,首要提醒的,在接收到資訊的當下先問自己「為甚麼他們要讓我知道這些事?」(劉致昕,2021)。光是一個如此簡單的叩問,就能讓閱聽人停下腳步審慎思考接受資訊的必要性。
市面上關於媒體識讀的書籍相當多,包含如何做事實查核、選用媒體、甚至閱聽人本身可以如何避免錯誤地傳播資訊,族繁不及備載;然而,也正是因應科技而衍生出新的資訊傳播模式,進而導致媒體識讀的教戰手冊需要與時俱進。事實上,這也恰好驗證了人類可以經由許多管道理解世界,而這也是媒體識讀不變的法則「永遠保持開放的資訊接收來源」。正因為這個世界十分複雜,我們更應該以各種角度切入,否則極容易落入以管窺天的單向度理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0會員
227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的其他內容
網路無疑地帶來了知識的解放以及高度的便利性,然而,卻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知識權威形象的瓦解。Tom Nichols 稱該現象為「專業之死」(The death of expertise)
進一步地說,「網路化的引述資料」被巧妙地設計以超文本的形式存在,意即,大量存在於每個網頁裡的超文本都可以將每一位使用者分毫不差地導入另一個全新的網頁、全新的領域、甚至全新的世界。
「從十六世紀的伊拉斯謨到二十世紀的愛因斯坦,凡是鑽研閱讀對思維習性有何影響的學者,幾乎全部都得出相同的結論,他們一致認為閱讀過程能培養理性;書寫文字的特色是循序漸進且具有命題,這能助長昂基所稱的『知識的分析管理』。」(Neil Postman, 1985)
“Stars are beautiful because there is an invisible rose hidden in them.”
“All grown-ups were once children although only a few of them remember it.”
陳小姐認為,老人家出門不只擔心自己跌倒,其實也會擔心自己回不了家;畢竟,家,對於老人家而言存放著很重要的回憶、也是自己情感、安全的寄託。
網路無疑地帶來了知識的解放以及高度的便利性,然而,卻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知識權威形象的瓦解。Tom Nichols 稱該現象為「專業之死」(The death of expertise)
進一步地說,「網路化的引述資料」被巧妙地設計以超文本的形式存在,意即,大量存在於每個網頁裡的超文本都可以將每一位使用者分毫不差地導入另一個全新的網頁、全新的領域、甚至全新的世界。
「從十六世紀的伊拉斯謨到二十世紀的愛因斯坦,凡是鑽研閱讀對思維習性有何影響的學者,幾乎全部都得出相同的結論,他們一致認為閱讀過程能培養理性;書寫文字的特色是循序漸進且具有命題,這能助長昂基所稱的『知識的分析管理』。」(Neil Postman, 1985)
“Stars are beautiful because there is an invisible rose hidden in them.”
“All grown-ups were once children although only a few of them remember it.”
陳小姐認為,老人家出門不只擔心自己跌倒,其實也會擔心自己回不了家;畢竟,家,對於老人家而言存放著很重要的回憶、也是自己情感、安全的寄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網路假新聞充斥,假新聞鋪天蓋地,近年媒體謠言越來越多。最近一項研究顯示,不管是幾年級的學生,幾乎都難以辨識假新聞與事實。換言之,學生在吸收大量媒體資訊時,卻缺乏評判思考的技能,媒體素養如今成了當務之急(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 假訊息的可怕之處,不只可能對人造成一輩子的傷害,還可能扭曲
Thumbnail
在當今世界,每天有大量資訊不斷產生,遠超過以往所謂的知識爆炸或資訊超載。報紙上報導的都是前一天的資訊,而即時的消息需要透過電視和廣播來獲取。網路上更是充斥著各種假訊息。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這些資訊的影響也各不相同,讓人不禁思考在這個資訊時代中,如何保持對資訊的敏感度與判斷力。
跳脫一下跟工作相關的思緒,來撰寫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相信諸君都聽過[事情的發生往往來自於溝通不足],然而真的只是溝通不足產生的嗎?在下覺得並非如此,當今社會與科學所教的皆是懷疑,造成了[話中虛幻多有詐,人本不信只為安]的現況,舉凡話語中所參雜的真實與否,真幻交織,根本無法認清,只能回歸到最初謊言與真實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三種錯誤資訊的區別:錯誤資訊是不正確的信息,不論意圖;假消息是故意散布的虛假信息以操縱或欺騙;誤導信息是無意中傳遞的不正確信息。總結來說,假消息有意欺騙,誤導信息無意傳錯。
Thumbnail
我們從傳統和網路獲取訊息,但網路訊息的真偽性需要特別小心對待,例如抖音上的虛假視頻和假訊息,建議查證後再相信。
Thumbnail
現今的資訊環境變得越來越複雜和雜亂,真假資訊交雜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要判斷消息的真實性變得更加困難。有些消息可能只是謠言或誤解,而有些則是真實的事件。因此,我們必須更加謹慎地對待每一個消息,並且更加積極地尋找證據來支持或反駁它們的真實性。 首先,我們會問自己:這件事情是與事實相反的嗎?也就是
Thumbnail
早前閱讀的《思想控制的技術》及《平凡的邪惡》均指出一個人若缺乏獨立思考,只聽從他人是非常危險的事。 然而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網絡世界,總是充斥各種帶風向、假新聞、詭辯和偷換概念的陷阱,實在防不勝防。
Thumbnail
這本書針對假新聞、後真相、資訊戰的議題進行詳細的解析,深入探討了大腦快思與慢想的機制、大腦認知偏誤的機制以及虛幻真相效應等,並從舅舅是佛洛伊德的公共關係之父愛德華.伯內思和希特勒的角度出發,藉由大量引用美國真實案例,讓讀者更清楚理解這些複雜的概念。這本書不限年齡,值得學齡生一讀。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網路假新聞充斥,假新聞鋪天蓋地,近年媒體謠言越來越多。最近一項研究顯示,不管是幾年級的學生,幾乎都難以辨識假新聞與事實。換言之,學生在吸收大量媒體資訊時,卻缺乏評判思考的技能,媒體素養如今成了當務之急(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 假訊息的可怕之處,不只可能對人造成一輩子的傷害,還可能扭曲
Thumbnail
在當今世界,每天有大量資訊不斷產生,遠超過以往所謂的知識爆炸或資訊超載。報紙上報導的都是前一天的資訊,而即時的消息需要透過電視和廣播來獲取。網路上更是充斥著各種假訊息。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這些資訊的影響也各不相同,讓人不禁思考在這個資訊時代中,如何保持對資訊的敏感度與判斷力。
跳脫一下跟工作相關的思緒,來撰寫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相信諸君都聽過[事情的發生往往來自於溝通不足],然而真的只是溝通不足產生的嗎?在下覺得並非如此,當今社會與科學所教的皆是懷疑,造成了[話中虛幻多有詐,人本不信只為安]的現況,舉凡話語中所參雜的真實與否,真幻交織,根本無法認清,只能回歸到最初謊言與真實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三種錯誤資訊的區別:錯誤資訊是不正確的信息,不論意圖;假消息是故意散布的虛假信息以操縱或欺騙;誤導信息是無意中傳遞的不正確信息。總結來說,假消息有意欺騙,誤導信息無意傳錯。
Thumbnail
我們從傳統和網路獲取訊息,但網路訊息的真偽性需要特別小心對待,例如抖音上的虛假視頻和假訊息,建議查證後再相信。
Thumbnail
現今的資訊環境變得越來越複雜和雜亂,真假資訊交雜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要判斷消息的真實性變得更加困難。有些消息可能只是謠言或誤解,而有些則是真實的事件。因此,我們必須更加謹慎地對待每一個消息,並且更加積極地尋找證據來支持或反駁它們的真實性。 首先,我們會問自己:這件事情是與事實相反的嗎?也就是
Thumbnail
早前閱讀的《思想控制的技術》及《平凡的邪惡》均指出一個人若缺乏獨立思考,只聽從他人是非常危險的事。 然而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網絡世界,總是充斥各種帶風向、假新聞、詭辯和偷換概念的陷阱,實在防不勝防。
Thumbnail
這本書針對假新聞、後真相、資訊戰的議題進行詳細的解析,深入探討了大腦快思與慢想的機制、大腦認知偏誤的機制以及虛幻真相效應等,並從舅舅是佛洛伊德的公共關係之父愛德華.伯內思和希特勒的角度出發,藉由大量引用美國真實案例,讓讀者更清楚理解這些複雜的概念。這本書不限年齡,值得學齡生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