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心得。自己給的起的就是最好的 │《恰到好處的安慰: 這樣說,幫助親友面對挫折、傷痛與低潮》

什麼才是最好的安慰?
我的人生就像這本書開頭寫的「壞事總會發生」。
30歲過後的人生,壞事總是一直在發生。這些暗黑的時刻帶來了無法抹去的遺憾和悔恨,讓我的歲月停滯了。我在愧疚感、憤怒、害怕、擔心、悲傷、壓抑等負面情緒中掙扎,各種情緒相互競爭,讓我變得不再是原來的自己。我用被動、退縮、逃避、得過且過、不再追求自我實現來封印自己。這本書讓我找到困住自己的結界--我,對自己沒有心存同情,甚至可以說沒有真正接納自己。
解除封印的方法就是不要害怕做自己!接受自己並非完美,不要對自己那麼嚴格, 看清這所有的鳥事對誰來說都相當困難,因為我們都只是凡人,沒有人是萬能的。
破壞結界的方式就是同情自己。認清自己是沒能力付出,是根本做不到,而不是不願意,這樣才不會覺得被剝奪,然後心生怨恨。行動與意願同步才能帶來幸福感,才能真誠的和別人相處,這樣日子才能過的輕鬆點。
要對別人好,先從對自己好開始。付出前先問問自己「我能給什麼?」。真誠的給予要從自己能給的開始,而不是關注某人的需求是什麼。關心別人的重點在於做點什麼,而且是要做自己喜歡的,這樣才能帶出療癒的價值。不是去做自己排斥的事情,因為只有做發自內心喜歡做的,心理才不會產生包袱,這樣也才會有想去付出的動力。
以前我總認為自己算是個極富同理心的人。原來一切都只是一種可憐的情感在作祟。同情、同理、可憐原來是有差別的。
因為某人受苦,自己跟著崩潰或愁眉苦臉,這是覺得他「可憐」。
「同情」是因為自己有過相同經歷,和受苦的人在情感上起共鳴,而試圖提供建議,想要美化或淡化對方的困境,但這對於解決問題不只沒有幫助,反而削弱了你想要幫助對方的能力,因為自己也被捲入他的困境之中。
「同理」則是你不一定和受苦者有相同經驗,但你可以想像或揣摩,人遇到困境時會有的情緒反應。想要安慰受苦的人,要聚焦在對方的感受上,說出你自己有什麼感覺,但不是告訴他怎麼去感受,而是陪著他面對情緒、接受情緒、處理情緒、放下情緒。
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是獨特的,對某人有同理心,不代表我們有辦法確實了解他們的感受,而事實上,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他們的感受,也沒辦法解決他的問題,其實也不需要去解決。只要不求回報的付出你的關心,安靜的聽他傾訴,提供自己能力所及的協助,這就是就好的安慰。
圖片內容翻拍自《恰到好處的安慰: 這樣說,幫助親友面對挫折、傷痛與低潮》,作者:凱西.克洛/ 艾蜜莉.麥朵威爾,譯者:崔宏立
圖片內容翻拍自《恰到好處的安慰: 這樣說,幫助親友面對挫折、傷痛與低潮》,作者:凱西.克洛/ 艾蜜莉.麥朵威爾,譯者:崔宏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這是個關於我在每本書中撿拾靈魂碎片,拼湊自己的記錄。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