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30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買不了房的「命運」,原來跟升息房價無關?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小心不要用宿命論思考
社科小常識:亞里斯多德認為,透過觀看劇中主人翁的憂愁和恐懼,被童年陰影籠罩的觀眾不知不覺代入其中,然後得到消愁壓驚
應用小撇步:古代的宿命論、失敗主義,仍然影響今天
Netflix淪落之前
我本來對電視、電影沒什麼興趣,休息的時候就讀書和寫稿,直到跟太太的家人一起使用Netflix家用版帳號,我的習慣才開始改變。只要Netflix播放受追捧、口碑好的台劇,我都會在週末花兩、三個晚上(用1.5倍速度)把一季看完。在領教Netflix的魔力之前,我對於連續劇的概念只停留在香港的八點檔。香港的八檔一般只限週一到五,每晚一集、每集長一小時,分四節播放,當中有三次廣告時段。用吳修銘在《注意力商人》的觀點,劇集的內容不過是誘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上鉤,然後受廣告和置入性行銷影響而消費。在這種獲利動機之下,一集電視劇,每一節的結尾出現一個轉折或懸念,吸引觀眾停留在電視機前,經過廣告洗腦後,繼續看下一節。到第四節的結尾,即一集的結尾,通常會出現一個小高潮,抓住觀眾的心,使他們隔天晚上乖乖地追看下一集。Netflix收看平台的設計,更高明地操弄觀眾的注意力。一集連續劇結束之後,系統就會自動進入下一集;在上一集劇情的小高潮之後,觀眾往往不由自主地看下去。難怪Netflix服務已經從美國擴展至世界大部分國家,年收七千億台幣,員工上萬人。
我們都是「看戲子」
Netflix的成功反映了戲劇的成功,戲劇怎樣風靡萬千眾生?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三百多年前就洞悉戲劇把觀眾操控在股掌之上的祕訣,寫成《詩學》,是為人類現存最重要的古代戲劇理論著作。古希臘戲劇當中的悲劇最為後世熟悉和讚譽。亞里斯多德在《詩學》指出,悲劇的本質是模仿一些可敬的、完整的行為,目的是透過憂愁和恐懼來讓人消愁壓驚(catharsis)。這樣就解釋了為什麼小時候受升學制度創傷的台灣觀眾,仍然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當中情緒勒索、言語霸凌的情節吸引。應用亞里斯多德的說法,透過觀看劇中主人翁的憂愁和恐懼,被童年陰影籠罩的觀眾不知不覺代入其中,然後得到消愁壓驚。Catharsis這個字在《詩學》只出現一次,有兩個可能的意思:消除和淨化。解作消除的話,悲劇的目的是幫助觀眾消除憂愁和恐懼;解作淨化的話,目的就是讓觀眾的憂愁和恐懼變得無害。
進擊的命運和英雄
韋莎(Margaret Visser)是一位博通古希臘文化和初代基督教歷史的學者,也是虔誠的天主教徒,過去筆耕不輟,並現身廣播節目,致力把基督信仰的當代意義普及化。她提出命運(moira)和英雄(heros)這兩個古希臘概念,來為悲劇所要排解、人類憂愁和恐懼的窘境提綱挈領。
命運一塊肉
韋莎表示,古希臘幾何學發達,當時的思想家傾向於空間思維,常用表達空間的詞彙、隱喻來論述抽象的概念。我們今天提到命運,會覺得是異教的迷信、故做神祕,甚至有點怪力亂神的感覺。但對於古希臘人而言,命運是尋常不過的概念,可以是指宴會上的客人所分得的一塊肉食,也可以是指一片劃定屬於某個人的範圍。這塊肉食是否最好吃的部位、或大或小,視乎客人的身分地位;正如每個人也是依照自己的身分地位,獲得特定範圍(特定程度的財富、權利等)。
買不到房,認命(運)吧!
香港某些宗族村落,到今天仍然可體驗這個概念。首先是「太公分豬肉」的習俗。在每年重要的宗族活動,例如清明、重陽的祭祖,都會有分豬肉的儀式,宗族每個男性成員最少分得一份,輩分越高的分得越多,女性成員沒資格分肉。分得豬肉象徵自己是宗族成員,並得到祖先的特別蔭庇。另一個例子是「丁屋」政策。殖民地政府為了安撫地方鄉紳勢力,得到他們合作(有點像台灣各地家族地方勢力影響政治那樣),於是就把特權給予某些宗族村落,讓他們每一個男性成員(所謂「丁」)一生有一次機會,免費從政府獲得一片土地,在上面蓋一棟透天。這種特權不但如分豬肉習俗一樣性別歧視,更讓香港大部分畢生省吃儉用而沒有特權的普通人咬牙切齒。豬肉和丁屋就是古希臘人所講的命運,是先天而有、不由自己選擇的,既不能爭取也不必拒絕。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