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天成為知識IP的行動日誌006-擔任組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定要記錄,最近老感覺自己走在夢境與真實當中...老在做自己不擅長的事...在持續做的時候...
我開始相信,教育是一場馬拉松,教育的本質是給予環境、機會,等到時間點到了,學習者會自然而然的改變。
--------------
不知道有沒有人,某個時間,會忽然覺得,啊,我想錯了。
最近參加書院的《交付營》並在裡面擔任組長,交付營,是指要去規劃出更完善的課程交付方案,讓學員不僅獲得聽,更確保學員能理解—實作—到應用,因為,在大陸知識IP賽道,相當競爭,交付決定課程口碑。
必須坦言我在學的時候,可能是語言差異,一開始我覺得為什麼要這麼多套路,就連諮詢,前中後要注意什麼,多久要發什麼訊息,感覺像業務一樣(實際上,套路就像顏色配色理論,一種讓服務可是化的方法)。
反正,昨天我就有點無法理解整門課的意義,導致昨天12點前,要交關於《交付內容》的作業,我過過12點才交。
也因為我真的非常卡,我沒有聽課,而是去看了其他有打卡發圈的人,在看的過程中,對於這整件事,我開始有不同的理解…從別人的作業中,看到不同的觀點,當下察覺到——我的解讀錯誤了…
沒有交付設計,就像我直接把圖卡塗成豔紅色與豔綠色,上面放黑字,完全不固觀看者到底無法看。
但已經凌晨,我打卡完,直接去睡覺。
今早起來,我取消了某個工作,打算專心看待交付營的整個課程,也只剩下不到30天就結束了…
這次卡住,過程有點有趣,就像一位老師說的,要允許自己不可以,這樣未來才會允許其他人不可以,卡住是有意義的,你會知道每一次卡住的感受,沒有卡住的人,是無法理解其他人為什麼會卡主。
很巧的是前天,我組內的學員,其中一人,跟我提到,在現階段她是沒辦法列出交付目標,她想更了解一點再設定目標…後來請她用自己的方式去打卡。
有時候卡住,卡住我們的可能是自身的思維,這時候旁人未必幫得上忙,需要花點時間靠自己想通。
這次蠻感謝鹿盈盈讓我體驗當組長,有機會看到其他成員的狀態(原來別人也會卡住 ),也讓我重新審視自身的狀態…
也許生命中的每個遇見都並非偶然,是為了讓我們成長,是個禮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圖解讀書會後的文字稿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寫文章跟製作簡報挺像的。 甚至拆解出來的環節,可以套用到任何技能中:模仿→解構→組裝→成品。 然而,裡面的每個環節怎麽做,要做到哪,才是最重要的。 ---------------------------------------- 因為材料準備差不多,想要好好的認真重新做一次知識體系的建構。
變現營很有趣、過程中可以近距離體驗到如何將自身的知識、經驗、技能化成課、咨詢;而大賣場的活動設計,也讓我們能透過實際銷售與收款。 相信這讓許多羞於銷售的手藝人(包括我),發現到原來手藝可以自己賣、定價,而不用通過平台,這是很大的認知突破。 與其說,變現營是學習營銷,不如說是調整認知。
有人問,要 #怎麼找到自己熱愛 的事物或技能—— 通常會藏在你習以為常的事物中,因為太過理所當然,導致你無法發現。 要如何發現它呢? 可以觀察哪些事物或技能,你會有「實際行動」,甚至出現許多「可視化產物」,比方說,你常做蛋糕、寫閱讀筆記、健身運動等等。
寫文章跟製作簡報挺像的。 甚至拆解出來的環節,可以套用到任何技能中:模仿→解構→組裝→成品。 然而,裡面的每個環節怎麽做,要做到哪,才是最重要的。 ---------------------------------------- 因為材料準備差不多,想要好好的認真重新做一次知識體系的建構。
變現營很有趣、過程中可以近距離體驗到如何將自身的知識、經驗、技能化成課、咨詢;而大賣場的活動設計,也讓我們能透過實際銷售與收款。 相信這讓許多羞於銷售的手藝人(包括我),發現到原來手藝可以自己賣、定價,而不用通過平台,這是很大的認知突破。 與其說,變現營是學習營銷,不如說是調整認知。
有人問,要 #怎麼找到自己熱愛 的事物或技能—— 通常會藏在你習以為常的事物中,因為太過理所當然,導致你無法發現。 要如何發現它呢? 可以觀察哪些事物或技能,你會有「實際行動」,甚至出現許多「可視化產物」,比方說,你常做蛋糕、寫閱讀筆記、健身運動等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我近期一直覺得有件事卡卡的 我覺得我的詮釋不好 可是我卻認同對方所提出的想法 到底是怎麼回事 某堂課程中難得的開課 如果可以介紹自己 讓彼此認識或許更好 我記得我會想要報名課程的原因 是因為我想要「改變」 我覺得我停滯太久了 來幫忙自己找一些外在動力 而另外一位學員 在後面提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跟隨老師轉變職場的心情抒發,分享了作者在調整課程和工作安排中的困難與感受。本文充滿個人情感,並表達了對未來教育事業的美好期許。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在學習的這條路上總是形形色色,每個人當下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很有可能影響到往後的自己。
Thumbnail
因為正值上課時間, 所以詢問了一下孩子被出公差的原因? #導師的修煉 之 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動機 孩子說「這節是xx課,所以沒上到我沒差啦!」 ??? ❦ 是因為xx課程有上跟沒上一樣嗎?(學不到東西?) ❦ 是因為自己這在xx課程已成績糟到上課也聽不懂了? ❦ 是因為這門xx
Thumbnail
這兩天是選課的尾聲了,師資培訓的課程讓我壓力很大,我覺得改變時間減緩我的壓力,並有時間完成論文。
Thumbnail
師資培訓的課程主要都是開在白天,因為大部分的學生就讀日間部。可是,今天聽完課程要求和要繳交的作業,就覺得煩惱。
在這堂課中,深深打破了我對原本所謂「協調」、「共識」等的既定印象,以及有很多不同的眼界思維去思考,能影響我整個專案的利害關鍵人有誰,以及我應該去做什麼樣的應對。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我近期一直覺得有件事卡卡的 我覺得我的詮釋不好 可是我卻認同對方所提出的想法 到底是怎麼回事 某堂課程中難得的開課 如果可以介紹自己 讓彼此認識或許更好 我記得我會想要報名課程的原因 是因為我想要「改變」 我覺得我停滯太久了 來幫忙自己找一些外在動力 而另外一位學員 在後面提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跟隨老師轉變職場的心情抒發,分享了作者在調整課程和工作安排中的困難與感受。本文充滿個人情感,並表達了對未來教育事業的美好期許。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在學習的這條路上總是形形色色,每個人當下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很有可能影響到往後的自己。
Thumbnail
因為正值上課時間, 所以詢問了一下孩子被出公差的原因? #導師的修煉 之 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動機 孩子說「這節是xx課,所以沒上到我沒差啦!」 ??? ❦ 是因為xx課程有上跟沒上一樣嗎?(學不到東西?) ❦ 是因為自己這在xx課程已成績糟到上課也聽不懂了? ❦ 是因為這門xx
Thumbnail
這兩天是選課的尾聲了,師資培訓的課程讓我壓力很大,我覺得改變時間減緩我的壓力,並有時間完成論文。
Thumbnail
師資培訓的課程主要都是開在白天,因為大部分的學生就讀日間部。可是,今天聽完課程要求和要繳交的作業,就覺得煩惱。
在這堂課中,深深打破了我對原本所謂「協調」、「共識」等的既定印象,以及有很多不同的眼界思維去思考,能影響我整個專案的利害關鍵人有誰,以及我應該去做什麼樣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