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如何處理不同的意見―願景基金會來訪系列之五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你們如何處理志工或幹部之間的不同意見?」這是願景基金會的董事,在聽了荒野志工幹部說明會務運作情況後的提問。
記得當時伙伴的回答是,荒野有那麼多來自四面八方的志工,對於各種議題,當然會有不同的看法與立場,我們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力去限制那些伙伴在公開或私下場合所發表的意見,因此對於不友善甚至有點惡意的批評通常是不做公開回應,我們只是更加努力做事。但是荒野當然也有「官方」的立場,這些對某些特定議題的支持或反對,一定會在常務理事會透過充分討論後才形成的共識。所謂共識就是每個常務理事都一致同意的,共識決的意思是只要有一票反對,就否決或擱置,也就是參與會議的成員人人有否決權。
荒野的常理會儘量採取共識決而不是一般慣用的多數決(以投票表決,多數票為決議),有二個主要考量。
首先是常理會的成員都是在荒野裡出錢又出力,無私奉獻多年的志工(荒野的幹部是由下而上,通常必須經歷小組、群組到工作委員會召集人,一路歷練,受支持且風評很好的伙伴),如果一個議案有伙伴還有疑慮,我們寧可暫時先擱置,等待規劃得更清楚,或思考得更周全時,再來執行。
第二是,任何議案若沒有辦法說服多年併肩作戰的好伙伴,而必須透過表決以多數決強行通過,這種情況若一次又一次的發生,會是埋下往後團體分裂的種子。
荒野成立後沒多久,我就體會到生態保育是一場無限賽局的挑戰,因此形塑可長可久的組織是念茲在茲的努力方向。無限賽局的特點是不爭一時的輸贏,也不需要英雄般的領導者,需要的是好的組織文化以及相搭配的組織制度,若以正面表列來說,須建立許多良好的文化(組織的潛規則),從負面表列來看,也必須積極避開會讓組織分裂的原因。
組織會分裂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分配不均,二是路線不同。
任何組織剛成立沒有任何資源時都不會有問題,等到組織有知名度擁有越來越多資源,核心幹部就會為如何分配資源而鬧內鬨,最後產生分裂。
為了避免搶資源的分裂,荒野對於經費使用是絕對的公開透明,以極端的理想性來要求志工幹部,有權力決策的人,不能從荒野支領經費或承接專案。
至於路線不同表面看得到的,就是決策核心採共識決,也就是必須全體都同意,但是另外有一個看不到的文化(潛規則)是,你不要去制止、命令或評價其他伙伴所採取的行動,這個潛規則有點像荒野的圈護概念。
所謂不要評價或限制其他伙伴的行動,我舉個例子說明。假如有一個重大的議題處在關鍵時刻,需要動員人到立法院表達意見或展示群眾的力量,這時關心議題的伙伴,不能批評說,你們帶民眾看花花草草不重要,應該來做我這件事才對,或者說,你們群組有很多家長和孩子,就用組織的力量要求團隊把人都帶過來。
我們不能命令或評價別人所做的事,但是你能以你實際的行動感動別人,讓別人自動自發追隨你。
守護環境沒有誰的行動比較重要或是誰的關懷是無足輕重的,只要願意行動,任何行動,都有可能在現在或未來,在我們現在想像不到的地方發揮它的影響力。
願景的伙伴也在訪談中問我們:「什麼是圈護?圈護後到底是管它還是不管它?」
在荒野宗旨裡提到,我們透過各種方法來圈護自然棲息地,圈護對荒野而言,的確是個很有深意的名詞。
自然棲息地的圈護,是管也是不管。管的原因是,一塊棲息地可能被開發,被人倒廢土倒垃圾,可能有外來種入侵……所以必須人為介入去確保他不被破壞。但是當我們擁有管理權之後,我們也只是確保它不被干擾,然後讓這塊棲息地保持原樣,依生物演替原則,維持本來豐富繽紛的自然原貌。
對於荒野保護協會這個人為組織,我們也是採取圈護的概念,志工幹部與秘書處要確保以荒野之名的任何守護行動都不會被干擾,以公平對待的方式讓所有伙伴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悠遊在荒野裡。
不去干擾,只確保這個場域不被其他外力干擾,然後,「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這是孔子的感嘆,也是我們心目中的荒野原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或許這次與願景基金會對談的伙伴是以常務理事為主的志工,所以談了很多以志工為主軸發展的荒野群組。尤其荒野除了創立時第一批的理監事從零開始發展,從第二屆理事至今第十屆,每任的理事絕大部分都是當時志工群組的召集人,尤其常務理事,也都是由正在帶兵打仗的志工頭頭擔任。
    願景基金會的董事與工作人員拜訪荒野前,曾預先擬了一些問題,詢問荒野如何圈粉?(支持荒野的目標對象是誰?)以及如何養粉?也就是如何維繫長期的支持者?包括用什麼主題打動人心?透過那些活動或方法傳遞維繫打動人心的主題?平常如何與支持者聯繫?支持者如何回饋參與?他們有何the home value?
    上文提到不近人情的要志工出錢又出力,高舉極端理想性的無私奉獻,背後著眼的是希望荒野保護協會是個擁有公信力有影響力的百年組織。 世界的運作是一場無限賽局(請看另外專文敘述),因此我希望台灣能擁有守護環境為宗旨的百年組織,讓一代又一代的志工所努力累積出的社會正面影響力,可以持續留給後代子孫。
    已經有很多年沒有代表荒野、與來參訪荒野的各類不同單位對談,不管是單純的參訪或者是洽談合作的可能性。因為自從卸任荒野理事長後,我的原則是信任且全力支持後續承擔幹部的伙伴,因此除非是現任幹部親自詢問或請託,否則我絕不會插手會務說三道四,我只開心地當個鼓掌的人。
    不管從演化上或從心理學的研究都證實,我們很容易受環境或人與人相處的情境所左右,只有認清這些迷思,然後時時提醒自己,才比較有可能超脫這些本能的影響。
    換句話說,早年的科技產品構造比較簡單,是機械式的,每個零件的運行我們可以看得到,因此也能夠修補,但是現在幾乎所有產品部份或全部都進展至電子式,電流與電子訊號的運行,我們不再看得到摸得到。 沒錯,面對似乎有規則,卻又常有例外的狀況,也就是一個無法掌控的不確定狀況時,連狗都會發瘋,何況是人呢?
    或許這次與願景基金會對談的伙伴是以常務理事為主的志工,所以談了很多以志工為主軸發展的荒野群組。尤其荒野除了創立時第一批的理監事從零開始發展,從第二屆理事至今第十屆,每任的理事絕大部分都是當時志工群組的召集人,尤其常務理事,也都是由正在帶兵打仗的志工頭頭擔任。
    願景基金會的董事與工作人員拜訪荒野前,曾預先擬了一些問題,詢問荒野如何圈粉?(支持荒野的目標對象是誰?)以及如何養粉?也就是如何維繫長期的支持者?包括用什麼主題打動人心?透過那些活動或方法傳遞維繫打動人心的主題?平常如何與支持者聯繫?支持者如何回饋參與?他們有何the home value?
    上文提到不近人情的要志工出錢又出力,高舉極端理想性的無私奉獻,背後著眼的是希望荒野保護協會是個擁有公信力有影響力的百年組織。 世界的運作是一場無限賽局(請看另外專文敘述),因此我希望台灣能擁有守護環境為宗旨的百年組織,讓一代又一代的志工所努力累積出的社會正面影響力,可以持續留給後代子孫。
    已經有很多年沒有代表荒野、與來參訪荒野的各類不同單位對談,不管是單純的參訪或者是洽談合作的可能性。因為自從卸任荒野理事長後,我的原則是信任且全力支持後續承擔幹部的伙伴,因此除非是現任幹部親自詢問或請託,否則我絕不會插手會務說三道四,我只開心地當個鼓掌的人。
    不管從演化上或從心理學的研究都證實,我們很容易受環境或人與人相處的情境所左右,只有認清這些迷思,然後時時提醒自己,才比較有可能超脫這些本能的影響。
    換句話說,早年的科技產品構造比較簡單,是機械式的,每個零件的運行我們可以看得到,因此也能夠修補,但是現在幾乎所有產品部份或全部都進展至電子式,電流與電子訊號的運行,我們不再看得到摸得到。 沒錯,面對似乎有規則,卻又常有例外的狀況,也就是一個無法掌控的不確定狀況時,連狗都會發瘋,何況是人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荒野有許多不同領域的志工群組,也有各類的專案在進行,除了可以提供舞台供不同興趣的志工揮灑之外,我們也可以透過不同類型的活動接觸到社會中不同的民眾,(這是一個「極度分眾」的時代,已經沒有所謂的大眾媒體,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同溫層裡),而且這麼多的專案也像是菜單,讓發展程度不一或擁有不同在地資源或特色的
    Thumbnail
    說起對環境友善,當今有許多基金會長期開放捐款,也會號招有志之士們進行一次性的環境整理。然而要讓自然維持原初的風貌,透過事後的清理垃圾,僅僅是被動的行為,唯有從維持土地上的生態,才可以真正替野生生物保留生存的空間,建構出完整的生態鏈。而環境信託是一個新興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我現在極少給別人建議,因為我越來越意識到,每個人形成價值觀的背後都有一套很複雜的系統,三言兩語的傳授給別人,對方也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Thumbnail
    公民團體/NGO以倡議議題為核心,採用不同方式在社會各階層努力擴張影響力,常需要與相關夥伴團體合縱連橫,但同時也須在競爭激烈的權力競技場中,找到存續下去的運作模式。作為一個曾擔任組織結盟20週年大活動的主責,分享一點學習與看見。
    Thumbnail
    本文探討社區參與在生態保育中的作用,分析其對生態永續的影響,以及分享成功的案例。社區參與能夠促進環保意識、整合多方資源、影響政策制定,並對生態永續產生積極影響。成功的案例來自臺灣、日本、美國和荷蘭等地。未來的生態保育工作中,應更加重視和支持社區參與,實現更為全面和持久的生態永續。
      在這樣的實踐可能性之下,我們必須要去創造一種公民社會,必須要去創造一種能夠抵禦「人與人彼此踩踏」的保護力量,去維護一座每個人願意做為捕手接住彼此的麥田,去建立一個破碎之後的舒適圈仍能重新被亡羊補牢的世界。
    「我們都是一體的」,這個概念療癒了我離開土地的哀傷,也再次幫助我看見自己還不夠敞開。自己也還沒「決定」,是否要為了「讓自然攻進都市」這樣的理念而願意踏出生命的舒適圈。 這週末 @共好生活勞動合作社 協力 @食在安心合作社 的民族植物工作坊。@立蘇 帶領我們所有人練習思考,為何想透過民族植物,達
    Thumbnail
    未來三年內,我們希望在大自然中,打造人與環境共生的地球花園生態共生聚落,活出與自然共生、與人共好的聚落生活及生態文明~一個真實存在的現代桃花源,成為新地球共好生活的示範! 建立以生態為基礎的生活模式,以供需為導向的生產和經濟循環,回到本心的人際連結與社群關係,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Thumbnail
    走在推廣永續心生活的路上,心之谷連結了許多美好的夥伴關係。其中特別想要與大家介紹的是台灣目前會員人數最多的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身為心之谷創辦人,也是荒野保護協會的一員,很開心有機會將我的熱情與荒野的使命緊密結合。從第一次以「珍珠」的自然名稱呼自己開始,一段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旅程便悄悄展開。
    Thumbnail
     荒野有許多不同領域的志工群組,也有各類的專案在進行,除了可以提供舞台供不同興趣的志工揮灑之外,我們也可以透過不同類型的活動接觸到社會中不同的民眾,(這是一個「極度分眾」的時代,已經沒有所謂的大眾媒體,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同溫層裡),而且這麼多的專案也像是菜單,讓發展程度不一或擁有不同在地資源或特色的
    Thumbnail
    說起對環境友善,當今有許多基金會長期開放捐款,也會號招有志之士們進行一次性的環境整理。然而要讓自然維持原初的風貌,透過事後的清理垃圾,僅僅是被動的行為,唯有從維持土地上的生態,才可以真正替野生生物保留生存的空間,建構出完整的生態鏈。而環境信託是一個新興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我現在極少給別人建議,因為我越來越意識到,每個人形成價值觀的背後都有一套很複雜的系統,三言兩語的傳授給別人,對方也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Thumbnail
    公民團體/NGO以倡議議題為核心,採用不同方式在社會各階層努力擴張影響力,常需要與相關夥伴團體合縱連橫,但同時也須在競爭激烈的權力競技場中,找到存續下去的運作模式。作為一個曾擔任組織結盟20週年大活動的主責,分享一點學習與看見。
    Thumbnail
    本文探討社區參與在生態保育中的作用,分析其對生態永續的影響,以及分享成功的案例。社區參與能夠促進環保意識、整合多方資源、影響政策制定,並對生態永續產生積極影響。成功的案例來自臺灣、日本、美國和荷蘭等地。未來的生態保育工作中,應更加重視和支持社區參與,實現更為全面和持久的生態永續。
      在這樣的實踐可能性之下,我們必須要去創造一種公民社會,必須要去創造一種能夠抵禦「人與人彼此踩踏」的保護力量,去維護一座每個人願意做為捕手接住彼此的麥田,去建立一個破碎之後的舒適圈仍能重新被亡羊補牢的世界。
    「我們都是一體的」,這個概念療癒了我離開土地的哀傷,也再次幫助我看見自己還不夠敞開。自己也還沒「決定」,是否要為了「讓自然攻進都市」這樣的理念而願意踏出生命的舒適圈。 這週末 @共好生活勞動合作社 協力 @食在安心合作社 的民族植物工作坊。@立蘇 帶領我們所有人練習思考,為何想透過民族植物,達
    Thumbnail
    未來三年內,我們希望在大自然中,打造人與環境共生的地球花園生態共生聚落,活出與自然共生、與人共好的聚落生活及生態文明~一個真實存在的現代桃花源,成為新地球共好生活的示範! 建立以生態為基礎的生活模式,以供需為導向的生產和經濟循環,回到本心的人際連結與社群關係,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Thumbnail
    走在推廣永續心生活的路上,心之谷連結了許多美好的夥伴關係。其中特別想要與大家介紹的是台灣目前會員人數最多的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身為心之谷創辦人,也是荒野保護協會的一員,很開心有機會將我的熱情與荒野的使命緊密結合。從第一次以「珍珠」的自然名稱呼自己開始,一段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旅程便悄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