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大的意識形態要先確定,在台灣沒人會信任對統獨優先次序搞不清楚的政黨。會覺得好像不是這樣,那是因為「兩黨的支持者都會試圖去裂解敵對政黨的統獨優先度」,讓你以為好像某黨不大在意。大的確定,再從大的下面找議題去發揮,而且專門一項就好。
小黨的另一個大問題,是沒有傳承,也就是筆者一開始說的,欠缺經驗又不想練。
這很弔詭,因為你去當了人家徒弟,從基層助理開始做起,那麼你就會加入這大黨,除非遇到很特別的情況,不然你根本就不會離開,更不可能自創小黨。
當年新黨可是確定有獲得統派大老跟金主支持,才敢對李登輝發難的。
選舉是專業技術,舉凡招牌掛哪、面紙怎麼發都要學,以前掃街路線如何去排,怎樣跟不認識的對話,打開話匣子等等,現任民代或是老資格助理都要帶新人去學。到了今天,又多了怎樣經營網路,但怎樣寫文宣,針對受眾是誰,這些都要訓練,沒人天生就會。
打議題不是咆哮抱怨,願景政策終究需要建設性
我們常以為,政治就是找議題去講,這是錯的。
議題,是針對某個問題、現象的一種反映,是先有問題出現、現象發生,我們才去思考怎麼解決。任何一個議題,如果無法透過起承轉合的方式,講出一套從問題開始到解決之道,就不能稱之為議題,只是發牢騷。
意思是,今天針對某一個現象,某區工廠排放廢水,小黨候選人開記者會,拿照片出來痛批,算不算議題?不算,這叫做抱怨,連揭弊都不算。排廢水有合法跟非法,合法但不合理,要提的是修法方向,非法則要責問相關單位,有這些才能稱之為議題。
議題有去設定過,才能變成政策願景,不然都是唬爛。筆者舉一個例子,今天我們要出口水果到日本,這是一個願景,怎樣讓相關單位動起來,法規調整到民眾願意配合,是否要投資新的冷鏈運輸,才是議題。簡單說,議題不能只有願景,而要讓人有實際行動,還能看得到成果去回饋。
大黨因為有中央、地方執政經驗,所以又多了行政資歷,可以對議題本身做更深入、廣泛的探討,而這些人被派任政務官,後來出來參選,就更能了解公務機關運作,議題實際影響面有多大。
小黨只能校長兼摃鐘,仰賴魅力型領袖又難以茁壯
各位讀者到這邊,應該有人開始思考,現在檯面上的小黨,到底有哪些人提真正的議題?這不是意識形態,你要親中反中,所以針對議題裡面有關中國的項目在支持反對。
那麼,閃過的印象,是小黨政治人物,提出種種議題的方案,還是那個人物的臉?
這就是關鍵差異,大黨除了黨主席等常常出現在媒體的人以外,多半的議題都是由個別人去負責,除非你關注這個議題,不然根本記不得那張負責推動的臉。而小黨,似乎好像總是那張臉,卻很少有議題出現,是吧?
因為,政黨不是只有提政策,還要有選舉人力,行政組織人力,會算帳一下就知道,這筆開銷並不小。所以小黨通常仰賴魅力型領袖,因為魅力可以讓支持者暫時忘記,其實支持的對象根本撐不起那麼大的政治能量。
所以,小黨要茁壯,就得努力培養更多人投入,針對各項議題的專家協助。這到頭來就很尷尬,如果自己就是該行業專家也罷,若不是就得找人幫忙。這看來好像很正常不是?
很正常,不懂就問,所以要懂得分享權力。今天有條醫療法規,醫生懂醫療,律師懂法規,所以一位醫生跟一位律師在一起,怎樣去分析法規合不合理、該不該修正,最後聽誰的?
組織分權的藝術,經營議題的成本控制,需要學的太多
我們都曉得,理論上要聽專業的那位,但在政治上卻不是。權力是春藥也是毒藥,如果今天設定了某個議題,但掌權者對此議題不熟,要不要把主導權給找來的專家?交給專家,他上電視解說出名,所以獲得掌聲的是專家,並不是掌權者。
大黨這問題少,掌權者的權力太大,本就要分出去,不然無法運作。或反過來說,就是知道分享的藝術,政黨才會變那麼大。小黨可以掌握的資源少,或許就兩席立委、三個議員,議題設定到自己控制不了,得找專家協助,那最後誰要去選?
民眾不認識後面的掌權者,只認識上電視的專家。黨外運動的前輩,自己下去跑選舉,專家變成找來的顧問,那就沒太大問題。不過這幾年的小黨,各位有沒發現,很少是自己下去跑全場選舉,還有過協助的專家後來聲勢更大。
小黨的缺點就是沒傳承,沒有這種組織經驗的人帶,別說是選舉技術,政治組織怎麼經營都不會,所以才有小黨被譏笑,說把政黨當大學社團玩。
組織都要有一個目標,政治組織的目標就是權力,所以小黨的掌權者不想放權,心情上可以理解。但若政黨要擴大,就得從議題去擴張攻擊範圍,獲得更多支持者,而議題本身要深入,必須要長久經營,就代表小黨需要把一個人長期放在這裡。
議題跟成本是正相關,小黨要擴大就得增加更多議題攻防,成本就會陡增。這讓募款者有一席之地,掌權者要不要分享權力,又是一門藝術。
別沉淪於權力遊戲:檢討制度、走出信任才能背負政治責任
我們常講的一個大太陽、兩個太陽,大多是這類問題,其根本在於人力太少,掌權者又不願意放權,刻意把焦點放在自己能掌控,而非對政黨來說最重要的議題。
但人力充足是好事嗎?完全不是。太多有能力的人,會稀釋掉小黨已經夠少的權力,所謂有錢就有權,一個有能者選上,就可以供應好幾個助理缺,台灣小黨遇到這種狀況,目前只看到兩種做法,一個是這位當選者還在就捅他,另一個是等他不在時才捅。
好像沒有不捅的選項。
大黨之所以是大黨,是因為黨大於人;小黨之所以還是小黨,總因人大過黨。
並不是黨大了才制度化,更非太小只能專制,小黨更深層的問題,恐怕是對此的順序理解錯誤。
不想去跟人學經驗,那麼就請下去磨練,黨外運動第一代也沒人教,所以用最笨的方法一步一腳印走到選上為止。
小黨怎麼了?
理念要靠行動實踐,這句話不盡正確,更好的說法,理念是要靠行動背書。並不是你創造一個好理論,揭弊時正義凜然,大家就得要買你的單。
政黨政治的本質是責任政治,責任來自於信任,信任要靠行動去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