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卡片盒筆記 | 整合思考過程的筆記法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Photo by Mediamodifier on Unsplash

卡片盒筆記的概念

記得學生時期,上課作筆記時,總是從第一章開始,由上而下一句一句抄下重點,把填滿筆記本視為一種成就。長大後,偶爾有寫文章的需求,也依照學校教的:訂定主題,擬定章節大綱,然後想辦法填滿其中內容。這樣習以為常的做法有什麼問題呢?
第一:由上而下,線型的思考並不符合大腦的運作模式,大腦的思考是一區塊一區塊的,每個區塊間互相連結,產生「網狀」的神經網路,而非一條路到底的思考。
第二:靈感的產生是「隨機」的,無法依照我們的計畫,按部就班寫出新的想法,你無法計劃他,於是寫作期間頻頻面臨靈感枯竭,打擊信心,寫作成為一件痛苦的事。
卡片盒筆記正好解決了以上兩點問題。「卡片盒筆記法」是由一位德國社會學家魯曼(Niklas Luhmann)所發明,他的一生總共寫過七十本書和四百多篇論文,甚至他死後還從他散落在辦公室的手稿出版了六本書,內容豐富囊括各個領域:社會學、哲學、心理學、政治學……等,且許多著作都是該領域的經典。他本來不具任何社會學的文憑,但他熱愛閱讀,並且依靠卡片盒筆記的架構收集了許多想法,所以開始寫東西後,一年內就拿到畢勒費爾德大學社會學教授職位。
當有人詢問魯曼如此多產的技巧,魯曼總是大方回答:「我當然不是一個人想到每一件事,主要是靠著卡片盒裡頭的東西。」
講到這邊,卡片盒筆記聽起來非常神奇,但其實他的使用方法非常單純,接下來我將介紹卡片盒筆記的使用方法,接著說明使用這種方式的優點與使用上的小技巧。

如何使用卡片盒筆記

卡片盒筆記與傳統筆記的不同之處在於,卡片盒筆記的架構屬於去中心化、收集散落自日常生活與閱讀的靈感,在「寫」筆記的過程中,就伴隨思考、理解、產生想法,並且將新的想法與舊有想法碰撞、延伸、連結更大的想法,就像在靈感撲滿內存入靈感儲蓄,等到要用的時候,只要拿出來翻一翻,找到需要的靈感,寫作只是最後一塊相對簡單的步驟。

卡片盒筆記的八大步驟:

  1. 靈感筆記:隨時記錄靈感,最好隨身攜帶筆記本或記錄在手機。
  2. 文獻筆記:閱讀並充分理解後,紀錄閱讀筆記並載名出處、來源,以便事後查找。
  3. 永久筆記:每天瀏覽靈感筆記與文獻筆記,整理成自己的想法,用完整字句紀錄下來並註明來源。靈感筆記與文獻筆記此時可以丟棄(你習慣保存下來也可以)。
  4. 把每天產生的永久筆記與筆記盒內既存的舊筆記比對,和最相關的筆記建立連結,標明編號順序,新筆記保存進「卡片盒」。如果是全新的概念可以直接加在筆記盒最後,形成新的脈絡。
  5. 由下往上具體化想法的架構、順序,如果有缺漏可以透過1~4累積更多資料。
  6. 根據已形成群聚效應的想法決定你的主題、大綱、順序,挑出相關筆記,多刪少補。記得此步驟形成的順序要保持彈性,在寫作過程中都可以調整,請將重點放在「要挑選那些想法、放棄那些想法」(那些放棄的想法並不是不要他了,我們先把它收回卡片盒內,靜待他跟新來的筆記形成下一篇獨自的論述)。
  7. 轉譯成初稿,建立論點,填補漏洞或修改論點。
  8. 校稿、潤飾、完成!
在寫下永久筆記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筆記盒內同時有好多想法在進行,這個現象正是卡片盒筆記的優點,如同大腦同時有許多想法一樣,這也助於我們在思考中保持彈性,如果專注於一個想法久了而感到疲乏,暫停一下,去發展另一個想法,過一陣子再回來思考時,也許又有新的發現。

卡片盒筆記三大優點

卡片盒是一個想法產生器,從每天的小小靈感與閱讀筆記,不知不覺也能累積成相當可觀的洞見。除此之外,寫下筆記的同時還有許多優點,幫助活用所學,培養自己成為獨立思考的個體。以下是我整理做筆記的過程中,順帶發生的好事
1.不斷增進自己的理解能力,過去上課作筆記,或是看書看到有共鳴的地方做個折角記號,沒有用自己的話寫下來,其實往往是一知半解,事後更忘得快。使用卡片盒筆記時,你在「寫筆記」與「整理想法」中不斷回饋,首先要先理解,才能寫筆記,如果沒有百分之百理解,在寫筆記時會發現自己沒有讀懂,就需要回頭重新理解,並加強自己的表達能力,過程中建立起一種正向循環,當你體驗到自己越做越好,對你來說就是最好的激勵。
同時寫筆記也是找出重點的刻意練習,因為卡片大小有限,在作筆記時需要好好閱讀,仔細篩選,用智慧判別重要性,因此如果是用app紀錄卡片盒筆記,也建議長度不要太長,盡量在一頁內完成。
2. 加深記憶力,卡片盒的新筆記與舊筆記產生有意義的連結,他們之間像個「網」,在連結兩張卡片或多張卡片時,更需要先充分理解,理解和連結都有助於加深長期記憶。同時,把想法記下來後,大腦就不用再辛苦記住所有的資訊,可以存放在外部的東西就交給外部系統,大腦得以釋放記憶體去發掘新的想法。
3. 培養創造力,形成卡片盒筆記的過程是個「抽象化」再「具體化」的方式,使用卡片盒,把具體的卡片一張一張擺出來,把想法加到不同脈絡裡,經過思考後,再用有創意的方式組合起來。也就是說,卡片盒是在幫你創造一個「創意的工作環境」。在不同想法累積、匯集時,腦中潛意識正在緩慢形成新的直覺,某天就會「突然」產生新想法,引導出屬於你的獨到見解。

使用卡片盒筆記的小技巧

卡片盒筆記真的是一套相當單純、簡單的筆記法,相對於一些複雜的筆記軟體,像是標註五顏六色的記號、不同形狀的線條……等,卡片盒筆記剔除了多餘且讓人分心的技巧,轉而把注意力放在「思考」本身,所以上手也不困難。
在寫筆記時,使用以下小技巧,可以將筆記盒的優點發揮到最大:
  1. 設定每天至少記錄三條筆記。這是養成筆記的過程,同時也訓練我們用心觀察身活周遭的靈感。不要小看每天三條筆記,魯曼每天只寫六條筆記,一生累積了九萬條筆記。
  2. 紀錄筆記時請思考後用自己的話術寫下,不要照抄原文,能用自己的話語寫下才代表真正理解。
  3. 創造卡片間的連結,區分相關與不相關,切記要建立索引,確保未來找得到它(如果使用app可以標記關鍵字)
  4. 寫進永久筆記後就忘掉它,釋放腦容量。
  5. 每張筆記只記錄一個想法,且越簡單越好,如果使用app的話不要寫超過一頁的範圍。
  6. 可以同時進行多條筆記線、多個想法、多本書。
  7. 越早開始越好。
  8. 務求簡便,保持輕鬆。

結語

掌握了卡片盒筆記的小技巧後,不要想太多,直接就開始執行吧!就像脫口秀演員從日常中收集笑話素材一樣,我們也應該隨時記錄生活中發生的想法,每天都經歷這麼多事件、跟這麼多人對話,大腦應該累積了很多的靈感等著被你發現!
我從三月多開始看書整理讀書筆記以來,陸陸續續已經完成22篇文章,一開始我只是把看到的重點由上而下寫進筆記本,最後整理時再把我記錄的筆記從頭到尾看過一遍,草擬文章的架構,但是因為筆記是條列式的往下延伸,所以即便覺得新的筆記跟前面某些筆記應該被歸類在一起,也礙於筆記本的格式,只能散落在筆記本各處。
所以在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它真的是整理筆記的大師級方法,非常聰明,在做筆記的過程中就理好想法的雛型,相關的筆記被歸類在一起,最後只要順一遍文章的閱讀順序,再潤飾一下用詞就完成文章了。
卡片盒筆記的概念不是只有寫論文會用到,在工作上要寫文案、計畫書、建議書等等,也需要平常累積素材,才能在關鍵時刻信手拈來,提升工作效率;日常生活在閱讀、觀看影片時的靈感想法,透過筆記和寫作,訓練大腦思考,不斷升級大腦的效率,透過這種於日常中培養思考能力的方法,我們在未來遇到問題時,可以更直覺地將過去所學連結到當下,整個人都升級了!
如果覺得用手寫筆記稍嫌麻煩的話,現在很多筆記app可以符合各種筆記需求,書中便推薦了幾款app,像是Zettlekasten可以自動編號、連結、設關鍵字;Zotero、Citavi記筆記時可以連結參考書目,Obsidian、Roamresearch可支援反向連結,或是Hepta、Zettlr、ZKN3這種專門為筆記盒架構設計的工具。希望這本書可以帶給你幫助啦!

這本書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68會員
76內容數
濃縮一本書的精華,用大概十分鐘的時間,幫助你了解一本書的樣貌 最後會加上一點點的書評,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采采說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財富、健康、快樂,你會怎麼排列他們在你心中的重要程度? 這邊說的財富,並不是市面上教你如何投資股票,或是商業管理的書籍,更像是從生活方式、心理素質著手,分析賺取並維持富有的思維原則。這本書是一部指南,在面對人生各種考題的時候都可拿出來翻一翻,找到指引。 關於財富以及健康,我分別學到的三件事情:
想做的事情不一定要留到周末,周末反而會讓人產生「我今天有一整天的時間」的鬆懈感,進而降低效率,常常周末過去卻什麼事也沒完成。作者用下班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把時間填得滿滿的,意外發現並不會消耗能量,當職場上耗盡心神時,投入自己的精神寄託對作者而言是種電力回充。
你是不是也有一些想改變的習慣,卻無從下手?或是身為組織的領導人,希望可以幫助同伴們一起進步,卻不知道怎麼樣提供幫助比較合適?其實要改變,困難的不在於要根除人類的所有慾望、惰性、衝動,相反的,如果用對方法,可以讓你的衝動化為助力。 1. 新起點效應—對抗舊習慣 2. 誘惑綁定效應-對抗衝動
這本書以投資前的三階段作為主軸,分別是掃雷,掃除思考的常識 ->備糧,建構判讀的作業系統 ->上陣,面對多變的市場。不同階段各自有好幾個章節,我會以這三階段做為投資的時間軸,整理各個階段的重要技能並加以說明。 1. 掃雷,掃除思考的常識 2. 備糧,建構判讀的作業系統 3. 上陣,面對多變的市場
本書的作者劉潤是前微軟戰略總監,現在一位商業轉型諮詢師,他服務過許多大型企業像是:百度、海爾還有其他耳熟能詳的公司,也是「得到」專欄的《劉潤.五分鐘商學院》講師。這本書就是整理自五分鐘商學院內,講述底層邏輯的總結,每個章節都可以獨立閱讀,加上許多好懂的小故事穿插,讀起來蠻輕鬆的。
我們都知道自己身處在訊息轟炸的時代,社群軟體、新聞報導、行銷宣傳,各種領域都透過某種模式滲透日常生活,我們抗拒他,卻又需要他。 文化戰爭不是以文化為題的戰爭,而是利用文化的戰爭。一直以來,藝術家、政治家、資本家都懂得利用文化展開影響力,並且驅動人類的不理性;作者說,文化戰爭不是近幾年有了社群軟體才突
財富、健康、快樂,你會怎麼排列他們在你心中的重要程度? 這邊說的財富,並不是市面上教你如何投資股票,或是商業管理的書籍,更像是從生活方式、心理素質著手,分析賺取並維持富有的思維原則。這本書是一部指南,在面對人生各種考題的時候都可拿出來翻一翻,找到指引。 關於財富以及健康,我分別學到的三件事情:
想做的事情不一定要留到周末,周末反而會讓人產生「我今天有一整天的時間」的鬆懈感,進而降低效率,常常周末過去卻什麼事也沒完成。作者用下班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把時間填得滿滿的,意外發現並不會消耗能量,當職場上耗盡心神時,投入自己的精神寄託對作者而言是種電力回充。
你是不是也有一些想改變的習慣,卻無從下手?或是身為組織的領導人,希望可以幫助同伴們一起進步,卻不知道怎麼樣提供幫助比較合適?其實要改變,困難的不在於要根除人類的所有慾望、惰性、衝動,相反的,如果用對方法,可以讓你的衝動化為助力。 1. 新起點效應—對抗舊習慣 2. 誘惑綁定效應-對抗衝動
這本書以投資前的三階段作為主軸,分別是掃雷,掃除思考的常識 ->備糧,建構判讀的作業系統 ->上陣,面對多變的市場。不同階段各自有好幾個章節,我會以這三階段做為投資的時間軸,整理各個階段的重要技能並加以說明。 1. 掃雷,掃除思考的常識 2. 備糧,建構判讀的作業系統 3. 上陣,面對多變的市場
本書的作者劉潤是前微軟戰略總監,現在一位商業轉型諮詢師,他服務過許多大型企業像是:百度、海爾還有其他耳熟能詳的公司,也是「得到」專欄的《劉潤.五分鐘商學院》講師。這本書就是整理自五分鐘商學院內,講述底層邏輯的總結,每個章節都可以獨立閱讀,加上許多好懂的小故事穿插,讀起來蠻輕鬆的。
我們都知道自己身處在訊息轟炸的時代,社群軟體、新聞報導、行銷宣傳,各種領域都透過某種模式滲透日常生活,我們抗拒他,卻又需要他。 文化戰爭不是以文化為題的戰爭,而是利用文化的戰爭。一直以來,藝術家、政治家、資本家都懂得利用文化展開影響力,並且驅動人類的不理性;作者說,文化戰爭不是近幾年有了社群軟體才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真正的思考並非僅僅存在於腦海中,而需要經過某種形式的「外顯化」。對於碩博士生而言,寫作是外顯化思考的最佳方式,它能幫助你釐清思路、建立邏輯,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學術論述。 在盧曼的卡片盒(Zettelkasten)系統中,思考的外顯化尤其重要。 他通過將「外部記憶」存儲在卡片盒中,再用清晰的連結
寫筆記是一種輸入知識的方法,目的是為了能在未來輸出想法,其價值取決於是否能對輸出產生幫助。如果筆記之間沒有任何關聯,未來看到時就不容易能形成完整的內容
盧曼的社會理論在我看來, 比較像是卡片盒筆記法的「結果」,而不是「目的」。 盧曼也是從一篇篇討論範圍窄, 討論議題很特定的文章開始, 一篇篇累積出他的社會理論。 從我實際寫論文的經驗來看, 當你在寫你前5篇的論文時, 看到的的確是一個具體的議題, 幾種
Thumbnail
教育哲學講師 Sönke Ahrens 參考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的筆記方式,總結出「卡片盒筆記」,卡片盒筆記方法旨在解決閱讀後沒有正確輸入,事後無法使用或活用,以及輸入後無法產出,對生活沒有實質影響的問題。本書適合有在進行內容創作的朋友,幫你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經過大約兩年使用筆記軟體的過程,赫然發現,不少筆記軟體都將「雙向鏈接」與「卡片盒筆記法」掛鉤,但若仔細看盧曼的操作方法,「雙向鏈接」與盧曼對於卡片筆記的連結方式無法直接地等同起來。 觀察盧曼為筆記編號的方法,雖然其核心也是連結,但其連結筆記的方式有其特定的邏輯。 其實筆記的「編碼」關注的就是邏輯
Thumbnail
01 盧曼使用卡片盒的方式,在數位時代會是什麼樣子? 02 數位時代的資訊管理有兩類:基於資訊內容分配到先定義好的主題領域,或者基於資訊標籤來無序分類,再透過超連結對內容補充。 03 盧曼建立其筆記框架結構的主要特點,是「內部分支的能力」「參考的可能性」「關鍵字主題索引」 04 在實際的盧曼遺
Thumbnail
01 卡片盒筆記法是一種對自己的想法存檔和構建研究結果的技術。 02 卡片盒筆記法將檔案作為科學工作與創意寫作的記憶輔助和創意生成器。 03 學生常見的三種輸入輸出工作:考試準備,文獻研究,參考文獻管理。 04 學期開始時,教授總是會提供一份多頁的閱讀清單,但準備考試時,你的注意力只會集中在講
01 所有的學術寫作專案都有一個共同點:在文獻研究的背景下,積累了大量需要組織的資訊。 02 數位卡片盒筆記法提供了在早期階段擺脫混亂的機會,適用於有效的科學工作。 03 盧曼不僅將卡片盒當作存放筆記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將卡片盒視為思想生成器。 04 盧曼每次輸入自己的內容,就能不斷在筆記之間的
盧曼卡片盒筆記法,透過其獨特的「索引思維」,提供了一種高效的筆記和知識管理系統。這種方法不僅讓筆記之間的連結可追蹤,而且優化了筆記的重複使用機會,從而最大化了知識的價值。以下是如何實踐盧曼卡片盒筆記法的關鍵步驟,以及製作索引卡的技巧。 步驟1 - 無結構筆記:盧曼卡片盒筆記法強調筆記應盡量無結構,
Thumbnail
而這篇短文,想詳細與你介紹我利用盧曼卡片盒筆記法建立知識發展系統3個步驟。 記得,你的筆記系統,不應該是「知識管理系統」,而應該是「知識發展系統」。
真正的思考並非僅僅存在於腦海中,而需要經過某種形式的「外顯化」。對於碩博士生而言,寫作是外顯化思考的最佳方式,它能幫助你釐清思路、建立邏輯,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學術論述。 在盧曼的卡片盒(Zettelkasten)系統中,思考的外顯化尤其重要。 他通過將「外部記憶」存儲在卡片盒中,再用清晰的連結
寫筆記是一種輸入知識的方法,目的是為了能在未來輸出想法,其價值取決於是否能對輸出產生幫助。如果筆記之間沒有任何關聯,未來看到時就不容易能形成完整的內容
盧曼的社會理論在我看來, 比較像是卡片盒筆記法的「結果」,而不是「目的」。 盧曼也是從一篇篇討論範圍窄, 討論議題很特定的文章開始, 一篇篇累積出他的社會理論。 從我實際寫論文的經驗來看, 當你在寫你前5篇的論文時, 看到的的確是一個具體的議題, 幾種
Thumbnail
教育哲學講師 Sönke Ahrens 參考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的筆記方式,總結出「卡片盒筆記」,卡片盒筆記方法旨在解決閱讀後沒有正確輸入,事後無法使用或活用,以及輸入後無法產出,對生活沒有實質影響的問題。本書適合有在進行內容創作的朋友,幫你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經過大約兩年使用筆記軟體的過程,赫然發現,不少筆記軟體都將「雙向鏈接」與「卡片盒筆記法」掛鉤,但若仔細看盧曼的操作方法,「雙向鏈接」與盧曼對於卡片筆記的連結方式無法直接地等同起來。 觀察盧曼為筆記編號的方法,雖然其核心也是連結,但其連結筆記的方式有其特定的邏輯。 其實筆記的「編碼」關注的就是邏輯
Thumbnail
01 盧曼使用卡片盒的方式,在數位時代會是什麼樣子? 02 數位時代的資訊管理有兩類:基於資訊內容分配到先定義好的主題領域,或者基於資訊標籤來無序分類,再透過超連結對內容補充。 03 盧曼建立其筆記框架結構的主要特點,是「內部分支的能力」「參考的可能性」「關鍵字主題索引」 04 在實際的盧曼遺
Thumbnail
01 卡片盒筆記法是一種對自己的想法存檔和構建研究結果的技術。 02 卡片盒筆記法將檔案作為科學工作與創意寫作的記憶輔助和創意生成器。 03 學生常見的三種輸入輸出工作:考試準備,文獻研究,參考文獻管理。 04 學期開始時,教授總是會提供一份多頁的閱讀清單,但準備考試時,你的注意力只會集中在講
01 所有的學術寫作專案都有一個共同點:在文獻研究的背景下,積累了大量需要組織的資訊。 02 數位卡片盒筆記法提供了在早期階段擺脫混亂的機會,適用於有效的科學工作。 03 盧曼不僅將卡片盒當作存放筆記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將卡片盒視為思想生成器。 04 盧曼每次輸入自己的內容,就能不斷在筆記之間的
盧曼卡片盒筆記法,透過其獨特的「索引思維」,提供了一種高效的筆記和知識管理系統。這種方法不僅讓筆記之間的連結可追蹤,而且優化了筆記的重複使用機會,從而最大化了知識的價值。以下是如何實踐盧曼卡片盒筆記法的關鍵步驟,以及製作索引卡的技巧。 步驟1 - 無結構筆記:盧曼卡片盒筆記法強調筆記應盡量無結構,
Thumbnail
而這篇短文,想詳細與你介紹我利用盧曼卡片盒筆記法建立知識發展系統3個步驟。 記得,你的筆記系統,不應該是「知識管理系統」,而應該是「知識發展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