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7|閱讀時間 ‧ 約 13 分鐘

不二之法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前言:

    看漫畫版《六祖大師惠能的故事》,看到「佛法是不二之法」部份,上面是這麼說的:
    《六祖壇經》…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惠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否?』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三種解釋:

    一.<六祖大師惠能的故事>漫畫版的翻譯是:
    印宗法師:「弘忍大師將衣缽傳付給你,可有特別的指點或傳授?如禪定與解脫之事啊。」
    惠能曰「:並沒有特別的指示或傳授,不過說些見性成佛的義理,並未談及禪定解脫之事。」
    印宗法師說:「禪僧坐禪,透過禪定以獲得解脫,是眾所皆知的事,怎麼五祖反而不提這事呢?」
    惠能說:「佛法是不二之法,而修禪定得解脫卻包含了『想求解脫的我』與『如何解脫的法』二法,這不是究竟的佛法,所以不說。
    宗又問:「那什麼才是佛法的不二法門?」
    惠能曰:「法師平日為人講解涅槃經,應該知道<明佛性>就是不二法門,人人本具佛性,只因隨念逐相而不見性。例如高貴德王菩薩就曾問佛陀:『犯四重禁與作五逆罪之人,以及一闡提等,他們會不會因此就斷了善根佛性,而永遠無可救藥呢?』
    佛說:『善根可分常與無常兩種,而佛性既非常,也非無常,所以不會斷絕,這就是不二法門,另外一種,將事物分成善與不善也是二法,而佛性不在善,不在惡,這才是不二法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是性所映,若心不應則幻滅,名為不動。六根不動則合法性,平等知,轉識成智,大開智慧之門。法界體性寂然如虛空,相為生滅,。眾生著相起作,執有我而取,心慳所得不能放捨,輪迴苦海。明白自性不二,相是虛妄無住,則不執念,不必取捨,等而隨順,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吳重德,民93)

    二.淨土善書流通處印的《六祖壇經淺釋》其翻譯為:
    印宗法師又恭敬的再問說:「黃梅山五祖大師交付衣缽的時候,是怎麼指示與傳授的呢?」
    惠能說:「指示傳授倒是沒什麼,但是教我認識自己本來的心性,這倒是真的。其他就沒有什麼方法了,也不講究禪定使自己解脫的方法。」
    印宗又問:「為什麼不講究禪定使自己得到解脫的方法呢?」
    惠能說:「因為禪定是一種能夠求到的方法,解脫是一種所要求到的方法,這就成為二種佛法了,而真正的佛法不是兩種方法,而是一種方法。
    宗又問:「什麼是佛法的唯一方法呢?」
    惠能曰:「法師你剛才宣講涅槃經,應該知道明白佛性就是佛法的唯一方法。比如涅槃經上所記述的,高貴德王菩薩曾向佛請問說:『如果有人犯了邪淫、竊盜、殺人、大妄語,以上四種重罪;而且又作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壞及摳打眾僧,在佛寶地惡意敢攻擊,以上這五種大罪,以及不信佛法,不信因果,像這種不可救藥的人,是不是就永遠斷絕善根佛性呢?』
    佛說:『善根是有二種的,第一種-是經常存在的善念;第二種是有時存在,有時不存在的善念。可是佛性,不是經常存在的善念,也不是有時存在,有時不存在的善念,所以佛性是不能以其他的力量可以斷絕的東西,因此,佛門所說的不二法門,原理在此啊!
    還有一件事,我必須再講的,就是世界上有二種人,第一種人是心靈中充滿著種種善念的人,第二種人是心靈中充滿著種種惡念的人,可是佛性並不是-只有善念的思想或惡念的思想可以代替的,所以這就是佛法的不二法門。
    譬如說,藏匿在心靈中有五項陰質的東西(一。色蘊-所見的形形色色的污染,積聚在心靈中產生的迷惑;二。受蘊-身體髮膚的接觸,所產生的愛慾誘;三。想蘊-空思妄想,所產生的迷戀思想;四。行蘊-藏在心中的煩惱,而表現的不正當行為;五識蘊-尚未排除而積存在心中的污穢念頭。)我們稱它為五蘊。與要求心靈解脫,有十八種境界的阻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以上五蘊與十八界,平常的普通人看起來是二回事,可是對一位有智慧又通達佛法的人,知道它的根本,還是從一個迷妄心所產生出來的分別,所以心靈中如果有一顆光明的智慧,就是沒有二種分別,沒有二種分別,就是佛性了。』」

    三.因陀羅網(2020)的解釋則是:
    印宗法師問:黃梅五祖弘忍大師所傳的衣缽教法中究竟是怎麼說的呢?六祖慧能大師說:並沒有說什麼,只是探討如何明心見性,而不是提倡要通過修禪習定得解脫。
    印宗問:為什麼不提倡修禪習定得解脫呢? 六祖說:因為修禪習定求解脫是有分別的,有對待的法門,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印宗又問:什麼是佛法的不二之法?
    六祖惠能大師說:法師你講《涅盤經》,知道識見佛性是佛法的不二之法。比如光明普照高貴德王菩薩對佛說:「犯了殺生、盜竊、邪淫、撒謊的四種根本戒;犯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分裂僧團和傷害佛身體的五逆罪,還有不信佛法,斷絕一切善根,不解成佛的一闡等,應該是斷絕佛性和善根了嗎?」
    佛陀說:「善根有兩種,一是常,二是無常。」佛性不是常,也不是無常,因而說為不斷,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一是有善,二是不善,佛性是非善也非不善,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同理,五蘊與十八界,凡夫俗子看到的是二元差別相,而有智慧的人通達它的本性無二無別,無二無別的性就是佛性。
    你看原文的話,有幾個地方不是很清楚,包括
    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
    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原文不清楚,註釋後更難懂

    可是你再看上述的三種解釋,「佛法是不二之法」處似乎更加迷糊了。
    我看不明白,我相信絕大部份的人也和我一樣,對原文不解,看了註釋後仍然不解,甚至更加不解。原因可能出在註釋是就文論文,就字論義,含糊不明的經文,你要解釋清楚最少要做到能近取譬,能用常人能了解的實例來加以說明,沒有舉例說明,似可推估譯者本身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才會有我們不懂「為是二法」是什麼意思,然而三種註釋卻是三種說法,而且三種說法都讓有:<不知所云>的感覺。

    如何解讀?

    那要如何了解此處經文呢?我認為要了解此處經文,有幾個地方要先掌握,
    其一是佛陀證道經過:出生於人生勝利組的佛陀,偶然發現人竟然有生死病死,因而感到痛苦和悲涼,從而追尋解脫之道,遍訪名師,仍覺不足;試行苦行,發覺不通;餓倒河邊,幸蒙授乳;菩提靜坐,七天悟道;悟道後的第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其二:惠能:「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其三: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其四:王陽明龍場悟道後大呼:「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其五:《當下的力量》作者托勒的悟道經過:有天晚上痛苦到想死,忽然驚覺到:我發現我在痛苦的情緒中,怎麼會有兩個我?一個觀察者,一個當事者,我到底是一個還是兩個?那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因此注意到:人的大腦不停的運作,不停的想東想西,然後呢?自己的情緒也因之而起,可是這些思想和這些情緒其實都是空無的,虛幻不實的,你懊悔過去,你期待將來,問題是過去的已經過去不會再回來,未來的還未到來,而且必須通過當下的把握才有可能實現,因之最重要的還是無思無感的當下…『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其六《靜心冥想的練習》靜心冥想時如果將心思放在呼吸上,你會發現自己經常且自然的想到一些人事物,但偶然也會想到一些沒想到自己會去想的東西;例如靜心時一定會想到家人,唉,好可惜,小兒子竟然面試沒過,是不是被暗中做掉?如果脾氣好一點就好了;是不是該找個女朋友了?上次那個女友…小孫子好久沒見了,不知好不好?他的笑聲好純…以後要讀那裡比較好呢?…沒想到鞋子竟然落底,好丟臉…應該買雙較好的鞋子…老公竟然連買鞋也有意見,想到就讓生氣…你知道嗎?你經常想到的也好,你偶而想到的也好,你感到光榮的也好,你感到丟臉的也好,全都是你想出來的念頭,念頭不是事實,也不是行動,它就只是個念頭,不管念頭如何?是好,是壞,是強,是弱,可,你還是你,你還在這裡,不管你想到那裡去了,你都可以注意到這些念頭,然後呢?放掉它們,回到呼吸上,回到現在/這裡,你正在冥想靜心…『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
    靜心冥想時,我們很自然的會湧現一些想法,以及伴隨著這些想法的情緒。這些想法和情緒,我們可以把它分為:愉快的、不快的、不好不壞的。愉快的想法和情緒,例如想到自己的豐功偉績,喜悅興奮的時刻,愈想愈振奮,愈想愈想留住它,不讓它離開,希望這個時刻是永久的。但也因唯恐它會離去或消失,反而沒辦法享受它存在的那一刻。而且它終究還是會離去或消失…不快的想法,例如擔心害怕或噁心嫌惡的經驗,我們會想推開它,抛棄它或遠離它,換句話說,我們在最初的不舒服之上,又增加了壓力和緊繃,從而愈想愈怕,愈想愈不甘,愈想推離,卻反而愈受拘絆…而不好不壞的,平淡的,我們會傾向於切割它或忽視它,從而疏忽了也錯過了可能滋養和支撐我們的那些平淡時光。不管是我們想緊抓不放的,想怪罪的,想排除的反應,我們都可以透過靜心觀察,承認它們,接納它們,調查它們,不認同它們(recognition、acceptance、investigation、non-identification簡稱 RAIN),然後輕鬆的放開它們。『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綜合整理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人的大腦不停的運作,不停的想東想西,然後呢?自己的情緒也因之而起,可是這些思想和這些情緒其實都是空無的,虛幻不實的,你懊悔過去,你期待將來,問題是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不會再回來,未來的還未到來,而且必須通過當下的把握才有可能實現,因之最重要的還是無思無感的當下…」
    可是你靜心冥想時,想要一下子就斷絕掉所有的念頭以及隨之而來的情緒卻不容易,那是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放鬆,堅持靜心始克有成的,所以我們是透過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中的時時勤拂拭;從而回到原初的惠能所謂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塵埃來了就來了,走了就走了,來來去去,去去來來,你都只是靜觀,閒看…

    結論:佛法是不二之法

    我喜歡<湖是大地的眼睛>一說,湖水平靜無波時,萬物映照其中,纖毫畢露;然而只要些微漣漪,映照其中的萬物,全都扭曲變形…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後記:

    看到不二之法後,心裡一直耿耿,揣想著如何把它說清楚,或者理清楚。花了一些時間和精力,上述是到目前為止的心得和看法。

    參考資料:

    雪倫。薩爾茲堡(Sharon Salzberg)((譯者:李芸玫)(2021):靜心冥想的練習。Real Happiness: The Power of Meditation A 28-Day Program。橡實文化。
    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譯者:梁永安)(2015):當下的力量:通往靈性開悟的指引The Power of Now: A Guide to Spiritual Enlightenment.橡實文化。
    淨土善書流通處(民94):六祖壇經淺釋。
    因陀羅網(2020):為什麼說佛法是不二之法,佛教中的不二之法是什麼意思?2022.8. 擷取自https://read01.com/KDGk2AP.html
    吳重德(民93):六祖大師惠能的故事(漫畫版)。台南市,和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