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所謂教化
《訓番俚言》--開山撫番,清帝國與台灣原住民展,國立故宮博物院 2022
《訓番俚言》--開山撫番,清帝國與台灣原住民展,國立故宮博物院 2022
清光緒政府,來台接觸原住民,面對他們的生活方式、文化,一定發現與漢人很大的差異。清政府是以自己領土的角度來看原住民嗎?為何不會覺得他們不是漢人而去給他們類似「自治」的權限。很顯然清政府是有意在台灣建立大清帝國的統治權。或許文化的外貌,在當時很容易用進步或落後來評斷。因為大清已經從強盛帝國本位中心,經歷過歐洲國家的先進科技、航海等國力經驗。這時候的大清看原住民應該就是看著原始人的眼光,覺得他們「落後、未開化」。因此產生這樣的文件,要「教育」原住民。然相信其中一定也有好的影響。
這樣的教育,或許出於國家、國土、人民管理的需要,而他們的「管理」,便是要把原住民更多的看見漢文化,用政治強權一方來要求原住民弱勢一方來「接受」漢人的知識、漢人的觀點、漢人的要求。因為漢人相信漢人的東西是好的,是讓原住民族可以在知識、生活上都改良的。
政府的一方很用心用力的宣導、教育百姓的一方。但這時候會不會把民族地位絕對化了,引導原住民認識漢文化的同時,漢人有沒有去認識原住民文化呢?還是只是任務性的有意要抹除原住民原本文化?可能被定位為「陋習」?例如紋身、不著襪鞋等等。
可能在那時代背景,國力強弱、族群強弱,是一個很理所當然要強者帶領弱者的概念或期待。如果,強者一方教化的目的其實帶有善意,那要如何能夠同時也表示尊重對方文化呢? 當時一定還沒有所謂「文化保存」的意識吧?可能刻意的抹除還代表著迎向時代的進步。或許唯有當原有的被抹除的時候,那原有的,不再復返的文化資產,才顯出了他的珍貴價值或意義。
信仰也是一種宣導。那信仰宣導的時候一定也會有與國家、區域文化不同的地方。怎樣的信仰宣道,可以是尊重當地文化的呢? 例如想到明代利瑪竇來華,許多文章討論到傳天主的歷程中,有許多的「文化適應」,與這個議題可以算是同日而語嗎?也就是說他的意旨是在信仰的教化,但是他因為策略性的接納、或妥協於明朝本地的中國文化,所以天主教從外貌呈現到內涵,有的都能看到中國文化的影子。明代的天主教並沒有完全將西方內外在「套用」或「凌駕」於所傳的百姓生活文化中。
-----------
註:《訓番俚言》:開山撫番政策,也是臺灣在光緒年間,產生許多「訓番俚言」、「化番俚言」或是「教番歌」的歷史背景。如開山撫番負責中路的總兵吳光亮,就於光緒5年(1879)撰寫〈化番俚言〉32條,用以教化後山原住民。
〈訓番俚言〉訓示原住民得要聽官府節制,官府為原住民們興學教育。要原住民不可殺人、搶擄,要著衣冠不可裸身,學漢語、受教育,才得為中華人。並且要知君王恩、孝順父母、男女有別,不要好爭鬥,田地勿荒蕪、多植棉麻,學紡紗織布,糞土要儲備起來,生病要吃藥,不可信符咒,男要薙髮、女要梳頭,不可紋身、要穿鞋襪,
avatar-img
0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izk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台灣出發 日軍西鄉司令與降服的原住民圖 倫敦畫報插圖/1890年 「開山撫番」—清帝國與臺灣原住民族 國立故宮博物院 展出2022.8 原住民文化不英是菁英知識型的,而是大自然中生活習俗、部落生態、生存技巧的經驗累積。
從奴才,到人才。 自清末滿清帝國的結束。中華民國的開始,許多來自西方的思想進入社會階層。是那一代革命份子他們的出身能夠接觸到西方文化、因為船運、航空交通的開始,能有東西方往來,這樣的環境使然。而其中不少知識份子的確是到西方受了教育。
布雪的中國市集: 世人是用物質來認識世界。從18世紀下半開始,航海貿易、經濟利益...建構著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消費主義,凡事物有定價。 商品、產物的經濟價值及貿易效果,也的確讓人的生活過的更好。
從台灣出發 日軍西鄉司令與降服的原住民圖 倫敦畫報插圖/1890年 「開山撫番」—清帝國與臺灣原住民族 國立故宮博物院 展出2022.8 原住民文化不英是菁英知識型的,而是大自然中生活習俗、部落生態、生存技巧的經驗累積。
從奴才,到人才。 自清末滿清帝國的結束。中華民國的開始,許多來自西方的思想進入社會階層。是那一代革命份子他們的出身能夠接觸到西方文化、因為船運、航空交通的開始,能有東西方往來,這樣的環境使然。而其中不少知識份子的確是到西方受了教育。
布雪的中國市集: 世人是用物質來認識世界。從18世紀下半開始,航海貿易、經濟利益...建構著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消費主義,凡事物有定價。 商品、產物的經濟價值及貿易效果,也的確讓人的生活過的更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將中國文化視為統戰的一種手段,並標榜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領導。然而,中國文化和政府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文指出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被誰統治、管理,而不是喜歡哪個國家的文化。文章探討了中國文化對臺灣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影響和困擾。
Thumbnail
原住民傳統祭儀、漢人文化、人類生活都包含著對世界的尊敬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動,雖然與自己關係依然淺薄,但在閱讀後情感能激起感謝與尊敬。 祖靈的女兒,那些成功背後的付出,傳統與現代社會的衝撞又該如何被解決?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文化底蘊著靈魂淬鍊的美麗 每一種民族都擁有自己的獨特文化,這些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財富,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種民族真正和期望看見的是其他民族和自己的文化傳統,相互學習其他文化的內容和智慧。身為中國人,如果孩子參加學校的文化活動,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才是代表自己的亮點,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將中國文化視為統戰的一種手段,並標榜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領導。然而,中國文化和政府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文指出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被誰統治、管理,而不是喜歡哪個國家的文化。文章探討了中國文化對臺灣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影響和困擾。
Thumbnail
原住民傳統祭儀、漢人文化、人類生活都包含著對世界的尊敬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動,雖然與自己關係依然淺薄,但在閱讀後情感能激起感謝與尊敬。 祖靈的女兒,那些成功背後的付出,傳統與現代社會的衝撞又該如何被解決?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文化底蘊著靈魂淬鍊的美麗 每一種民族都擁有自己的獨特文化,這些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財富,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種民族真正和期望看見的是其他民族和自己的文化傳統,相互學習其他文化的內容和智慧。身為中國人,如果孩子參加學校的文化活動,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才是代表自己的亮點,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