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你的道德經 -- 23. 為下。服務至上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在你之中,你在一之內
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心神處於「下」而產生或與惑,道所生化的萬事萬物交會於此。
雌性動物以靜,克勝雄性動物,它們是以靜作為下。
「有」常以體掩蓋了「無」,以體為附著的基礎。
所以心神產生的或與惑以「下」對待感受情緒產生的或與惑,即會採納感受情緒產生的或與惑。
感受情緒產生的或與惑以「下」對待心神產生的或與惑,即會影響心神產生的或與惑。
所以,要嘛用採納的方法,要嘛用影響的方法。
心神不過是要畜養身意,感受情緒不過是要影響身意。
兩者都會被展示出來,行道者處「下」好一些。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江海之所以能收納百谷川流,是因爲「下」是其完整的方式,因此能廣納百川。
所以聖人要處於體之上,在「無」以「言」設定服務,應理即展示。
要在體之先,在「無」不能著眼於外相,不要看著體,應理即展示。
所以聖人處於上而體不會造成負擔,處於前體也不會造成拖累。
因此意所呈現的外相暢行而不阻塞。
因為不佔有,所以外相也不佔有。
後其身而身先。轉身,不要看著身。
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以完整為將帥,不用對抗,而用空間處理。
以完整的單「一」切割者,不以己為主,不以心為奴,而以心神為主。
以完整克制敵人者,不給敵方有可以施力的人事時地物,沒有間隙。不參與對抗。
以完整的用人者,服務人的需求,人即歸之。慈而故能勇。
這即是「不爭之德」、「用人之力」、「配天之極」,意體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會員
113內容數
人文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skYi 的問疑 的其他內容
ㄧ葉可知秋 . ㄧ葉可蔽目 想法太多,而呈現於外,是呼吸時會用到的材料。呼吸時,想法太多,會示現於外。
想落天外 局自變生 白雲舒捲 從風便滅 大江無風 浪濤自涌 江潮海平 明月共生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救」即是止。
上一章提到「成為受方」與增加「受」的機會,在數學上有一個很著名的提問,稱為三門問題,或是「蒙提霍爾問題」(英文:Monty Hall problem)。 在這裡談這個話題是因為,選擇,習慣,受方,三者的關係與如何運作,咱們得好好的把它們看清楚來。
莫比烏斯環展示了一個對應且合一的拓墣結構。也許可以讓咱們有更深一層的感受。 「你」是展成什麼樣子的感受接收器,「我」即相應而產出相應之「物」。即是所謂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唯能合上,能感而受之,是真的受方。
科技的發展,使的人類的限制,一步一步的往外推,生活有了跟以往不同的體驗。然而咱們真的了解自己嗎?而咱們的限制,究竟是在哪裡呢? 人的身體是有所限制的,而在沒有被限制的那一端,卻因為身份認同與標籤的尋找,將「你」封印在各式各樣的「有」上面。由於這樣的封印,分離於是產生,即是一生二,二生三。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實相與真相相反。
ㄧ葉可知秋 . ㄧ葉可蔽目 想法太多,而呈現於外,是呼吸時會用到的材料。呼吸時,想法太多,會示現於外。
想落天外 局自變生 白雲舒捲 從風便滅 大江無風 浪濤自涌 江潮海平 明月共生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救」即是止。
上一章提到「成為受方」與增加「受」的機會,在數學上有一個很著名的提問,稱為三門問題,或是「蒙提霍爾問題」(英文:Monty Hall problem)。 在這裡談這個話題是因為,選擇,習慣,受方,三者的關係與如何運作,咱們得好好的把它們看清楚來。
莫比烏斯環展示了一個對應且合一的拓墣結構。也許可以讓咱們有更深一層的感受。 「你」是展成什麼樣子的感受接收器,「我」即相應而產出相應之「物」。即是所謂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唯能合上,能感而受之,是真的受方。
科技的發展,使的人類的限制,一步一步的往外推,生活有了跟以往不同的體驗。然而咱們真的了解自己嗎?而咱們的限制,究竟是在哪裡呢? 人的身體是有所限制的,而在沒有被限制的那一端,卻因為身份認同與標籤的尋找,將「你」封印在各式各樣的「有」上面。由於這樣的封印,分離於是產生,即是一生二,二生三。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實相與真相相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原文: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一章是第十六,十七章以及是十九章的引申,說同時說明人有如廣納百川的大海,善者天下不與人爭,人自然
Thumbnail
原文: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也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養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這一篇章是說,對待每一個人要以謙卑心,謙讓之心,換取是人的尊重與生存。不要有傲慢的心態,
Thumbnail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意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體現了柔和謙遜的品德。本文解釋了《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並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上善若水”的意義和應用。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文章談論如何像水一樣順勢而為,不與他人爭執,表現出善的行為,在工作職場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情,處處保持善行。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在第七章說明到天地以利益眾生為要,致力成就大眾群體之事,並無差別、一視同仁的對待,祂將”自己”放的很小很小,小到極盡,到了無我、無私,如此反而成就天地的偉大與浩瀚。為何能成其私呢,第八章接著以”上善若水”進一步解釋。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
Thumbnail
原文: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一章是第十六,十七章以及是十九章的引申,說同時說明人有如廣納百川的大海,善者天下不與人爭,人自然
Thumbnail
原文: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也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養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這一篇章是說,對待每一個人要以謙卑心,謙讓之心,換取是人的尊重與生存。不要有傲慢的心態,
Thumbnail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意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體現了柔和謙遜的品德。本文解釋了《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並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上善若水”的意義和應用。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文章談論如何像水一樣順勢而為,不與他人爭執,表現出善的行為,在工作職場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情,處處保持善行。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在第七章說明到天地以利益眾生為要,致力成就大眾群體之事,並無差別、一視同仁的對待,祂將”自己”放的很小很小,小到極盡,到了無我、無私,如此反而成就天地的偉大與浩瀚。為何能成其私呢,第八章接著以”上善若水”進一步解釋。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