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 心研所開學的小小收穫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雖然開學才第二週,不過已經感受到研究所與大學學習上不同的深度的領悟。在一堂「成人心理病理學」課中,老師問我們:你們覺得,為甚麼研究所沒有「高等變態心理學」這門課?(補充:變態心理學是心理系學精神相關疾病的入門必修)在一番問答後,才發現大學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判斷和分辨各個疾病診斷的差別、著重在病的分類,但其實不同的心理疾病都有好幾種不同的理論說法,就大家最熟悉的憂鬱症好了,就有5、6種不同的理論可以解釋(網路地的說法往往只有其中一兩種),更何況常常有共病的現象,如果只是把重點放在分類、判斷究竟是甚麼疾病,而不是這個人本身,不是很可惜嗎?心理系、精神科常常用到的DSM-5只是方便我們分類、有個大概的框架,也只是其中一個理論而已,我們心理師要做、要學的,就是整合各方面的心理相關的理論、了解出現在眼前這位需要幫助的人,不要被疾病或診斷的敘述的框架給框住對這個人的認識,我們才能給予適合的幫助或回應。
  在另外一堂課中,我們需要熟悉臨床心理師常用到的魏氏智力測驗。第一堂課老師沒有讓我們先學怎麼標準化施測,而是先讓我們體驗「被施測」,自己體驗後還能感受到一些緊張、表現不好時懊惱、不舒服的感覺,就更別說那些個案了。覺得這堂課讓我們先從個案的感受出發,讓我印象深刻,也呼應了病理課所講到的:比起關注那些疾病、分類或診斷,我們心理師更該關注的是那個人。人的多樣性很大,不應該被那些分類、診斷或測驗結果給限制住對那個人的認識。這是這個專業厲害的地方和期許,也希望大眾不要只是以為心理師就是在治療室聊天而已啦XD!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理系照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是從屏東長大,一路到高雄後來到台北讀研究所的,來台北生活大概2個月,還在習慣來台北和開學後的研究生生活。開學前暑假先習慣台北的物價,開學後發現要面對的是上下學擁擠的交通、等待排隊時間,還有學校到處都是人、時不時需要排隊等餐點、等電梯的人潮,才突然發現,以前待的高雄,不論是交通或學校上課都順暢許
第一篇想先分享這句這麼白話的話究竟有甚麼特別含意,放在我的介紹還有賴的狀態欄裡。 可能有人會想到,國小的音樂課本裡有<陽光與小雨>這首歌,雖然陽光陪伴小雨有點浪漫,但如果今天,原本天氣很好的一天卻突然下起雨了,大家會有甚麼感受呢?
  我是從屏東長大,一路到高雄後來到台北讀研究所的,來台北生活大概2個月,還在習慣來台北和開學後的研究生生活。開學前暑假先習慣台北的物價,開學後發現要面對的是上下學擁擠的交通、等待排隊時間,還有學校到處都是人、時不時需要排隊等餐點、等電梯的人潮,才突然發現,以前待的高雄,不論是交通或學校上課都順暢許
第一篇想先分享這句這麼白話的話究竟有甚麼特別含意,放在我的介紹還有賴的狀態欄裡。 可能有人會想到,國小的音樂課本裡有<陽光與小雨>這首歌,雖然陽光陪伴小雨有點浪漫,但如果今天,原本天氣很好的一天卻突然下起雨了,大家會有甚麼感受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近年來,身心靈課程受到廣泛關注,許多人因生活壓力而尋求逃避,但真正的需求能否在這些課程中得到滿足?本文探討了身心靈課程的定義、其可能與心理健康的關聯,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課程。文章還分析了課程的潛在價值和風險,並提供了對於身心靈與心理治療的不同看法,希望讀者能更清楚瞭解這一領域,並謹慎選擇相關課程。
Thumbnail
身為雙主修心理系的學生,我最常被問的問題莫過於:「你一定知道我在想什麼吧?」沒錯!這......絕對是心理系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句話! 那麼心理學,到底在學什麼呢?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Thumbnail
臨床心理師節怎麼來的? 你有好奇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的差異嗎? 如果是考生,可以怎麼協助自己選擇合適的職系呢?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選擇適合的學校和課程 積累相關經驗 提升語言能力 建立人脈 保持開放的心態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包括跟隨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看病人、打primary care病人的病歷和學習精神科相關主題的過程。作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分享了在精神科實習中的錯失與學習經驗。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近年來,身心靈課程受到廣泛關注,許多人因生活壓力而尋求逃避,但真正的需求能否在這些課程中得到滿足?本文探討了身心靈課程的定義、其可能與心理健康的關聯,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課程。文章還分析了課程的潛在價值和風險,並提供了對於身心靈與心理治療的不同看法,希望讀者能更清楚瞭解這一領域,並謹慎選擇相關課程。
Thumbnail
身為雙主修心理系的學生,我最常被問的問題莫過於:「你一定知道我在想什麼吧?」沒錯!這......絕對是心理系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句話! 那麼心理學,到底在學什麼呢?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Thumbnail
臨床心理師節怎麼來的? 你有好奇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的差異嗎? 如果是考生,可以怎麼協助自己選擇合適的職系呢?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選擇適合的學校和課程 積累相關經驗 提升語言能力 建立人脈 保持開放的心態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包括跟隨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看病人、打primary care病人的病歷和學習精神科相關主題的過程。作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分享了在精神科實習中的錯失與學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