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國學第2講:國學,應該怎麼讀?國學的學習方式和你想得不一樣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為什麼現在的人們,普遍認為國學很難?甚至抗拒學習國學?從根本上來說,我們的國文教育,在教導國學這件事情上,教學方式,就錯了!以至於讓所有人都進入盲區。為什麼我會這麼說?讓我從具體到抽象,漸進式地分析給你聽。

學習國學,需留意「語境」(語言情境)的問題

  語言以及文字的形成,是自然生成的一種過程,約定成俗,就是對的,沒什麼大道理。
  舉例來說,拜周杰倫所賜,周董的口頭禪,在形容某個人很厲害時,習慣用「屌」來形容;但如果時間往回拉個30年,若我們對著某個人說你很屌,我們很可能被會打!為什麼?因為原本屌這個字,是指男性的生殖器官,對吧!
  同樣的字,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會有不同的涵義,這是很正常的事。如果我們忽略這樣的現象,當我們在學習國學時,會發生什麼問題?在我們不夠理解春秋戰國的歷史背景、不熟悉當時人們的語法習慣時,而我們卻用21世紀的語言邏輯去翻譯2500年前的文言文,直覺式的望文生義,其結果?往往是牛頭不對馬嘴,不知道在講三小!因此,失真或誤解,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語言、語法,隨著不同的時代背景,會有不同的涵義。這個「觀念」,曾有師長提醒過你嗎?你曾留心過嗎?
  那我們要怎麼改善這個問題?多讀文言文的原文,當你習慣、熟悉在古人的語境(語言情境)時,就會越來越貼近古人的語法邏輯,也就越不容易失真。除了多閱讀,沒有捷徑可走。
  那我說的這個現象,有沒有明顯的例子,當然有阿,例子多到海裡去了。我舉個最深刻的例子,《道德經》裡頭有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每當發生重大天災時,總有喜歡賣弄學問的記者,會把這段話拿出來炫耀自己的文學造詣,在我看來?就搞笑的而已!那《道德經》的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留個懸念,交給你日後去自行體會囉。以我自身經驗?無論從書籍上或跟身旁的人交流,我可以非常篤定的確信,至少有95%的人,就連「天地不仁」的翻譯,都翻錯了。
  小結一下,學習國學,須留意「語境」(語言情境)的問題,這個「觀念」要先有(這很重要)!請不要貿然直接用21世紀的語言邏輯,去理解古文,望文生義?通常容易出包!你可能會說,那這樣國學不是更難學嗎?讀不懂怎麼辦?跳過阿,讀你讀得懂的,當你讀的量變多,開始習慣、熟悉古文的語法,自然就讀得懂了。如果你本身外文學得不錯,你不也是這樣學習的嗎?我們現代人,多數,已經脫離古文太久了。所以,請將古文當成另一種外文,心態先擺正,國學,才容易上手。

學習國學,需留心「解壓縮」的問題

  我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感受:老一輩的人,說話方式很含蓄,往往話裡有話,有所謂的弦外之音。我這裡做個區分:20歲以下,是一個世代;20-40歲,是一個世代;40-60歲,是一個世代。我所說的老一輩,指的是40-60歲這個世代。
  華人社會,在老一輩的人身上,之所以說話習慣,往往是最多只講七分,剩餘的三分,得由你自己去揣摩,就人家在說的「會不會聽人講話。」尤其越具社經地位的,例如大老闆、黑道大老們,更是如此;而越年輕的世代,受西化影響越深,說話方式,則越直白。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畢竟是華人社會,這是中華傳統文化,也就是國學的影響所致。文化這種東西,跟DNA沒兩樣,無論我們如何受西化影響,骨子裡的東西,不是想不要就可以不要的。
  國學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拿孔子來說,孔子著《春秋》,孔子很推崇所謂的「春秋筆法」。春秋筆法有什麼樣的特性呢?言簡意賅、微言大義,可以用一兩個字交代完的事情,絕不會用10-20字在那邊跟你浪費時間。我舉兩個例子讓各位體會一下所謂的春秋筆法,到底有多深奧(離譜、誇張)。
  某A拿刀捅某B,把某B幹掉。你會怎麼形容這件事?殺人,對吧!殺,這個字,是中性的動詞。中性的動詞?怎麼會有這麼趣味的說法,難道還有其他性質的說法喔?當然有阿!電視新聞,某個人殺掉他的父母,我們會怎麼形容這件事?弒親,對吧!這裡的弒是什麼意思?其實還是殺的意思,為什麼不用殺親要用弒親?因為儒家思想的緣故,中國文化,很注重人倫秩序關係,弒這個字本身,指的是「晚輩殺長輩」的意思;雖然還是殺的意思,但同時表達兩者間的人倫秩序關係,這就是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
  此外,《戰國策》裡頭有個故事〈鄭伯克段於鄢〉:鄭伯,是一個人名;段,是另一個人名;鄢,則是地名。鄭伯跟段,這兩人是什麼關係?親兄弟!鄭伯克段,意思是鄭伯殺了段這個人。你可能會有疑問,這裡的克也是殺?是的!那為什麼會用克這個字?克敵制勝,敵對關係,才會用克這個字來描述。在〈鄭伯克段於鄢〉這則典故裡頭,因為段這個弟弟,沒天良到極點,在道德評價上,認為段根本不配為人。於是,後來的人們,在評價鄭伯殺弟弟這件事情上,認為,鄭伯殺的並不是親弟弟,而只是在殺一個路人般的敵人,所以用克這個字來表達殺這個動作,以及兩者之間的敵對關係(同時,道德評價上,否定兩人間的親屬關係,不應該指責),這就是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
  殺、弒、克,都是殺的意思。殺,相對中性;弒與克,則同時表達人際關係,這是春秋筆法的第一個例子。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有諡號。以康熙為例:康熙的本名叫愛新覺羅玄燁,愛新覺羅是族姓,玄燁,才是名;康熙,則是年號。當皇帝登基後,大體而言,會為自己的統治,立下一個期許,這個期許,就是年號(有特殊涵義,不是隨便取的);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年號,是洪武,我們可以從年號本身,推斷出朱元璋對於自身的統治有何種企圖心。
  康熙死後,被評為清聖祖,這裡的聖字,是皇帝死後,由後來的繼任者以及臣子們,尤其是史官們,對死去的皇帝,其一生功過的總結與論斷,這就是諡號的由來。一個字,寫盡一位帝王的一生,評斷這位帝王一輩子的功過,就是最經典、最深刻的「春秋筆法」。
  例如,漢朝盛世的文景之治,漢文帝,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算你不熟悉漢文帝也沒關係,你只要知道,文,這個字,當用來評斷帝王時,是非常崇高的讚美,即便你對漢文帝再不熟悉,你也能從諡號推斷出,這是位明君。此外,例如漢武帝的武,是什麼意思?意指漢武帝這一生,窮兵黷武,所以用武這個字來評斷他的功過。還有,例如東漢末年,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漢獻帝,這個獻,又是什麼意思?土地、政權,都貢獻出去了,亡國之君的意思。
  因此,歷朝歷代的帝王,只要不是太白目的話,對於國家的統治,基本都是競競業業、如履薄冰的,為什麼?因為害怕春秋筆法的「史筆如鐵」,自己的一生,被一個字寫死,蓋棺論定,連「含扣」的機會都沒有。(PS:補充,中國歷代,從秦始皇開始算,共有408位皇帝。唐太宗的太,這個諡號,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為什麼會用太這個字?好問題!你考倒我了,我不知道)
  言簡意賅、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能夠一兩個字表達完意思的,絕不會跟你囉嗦。從孔子開始算,已經潛移默化,影響華人社會2500年,這樣的DNA,你覺得…真有那麼容易去掉嗎?所以,不知你如今能否稍微理解、體諒,老一輩的說話方式。這是華人的DNA,當有天我們老了以後,你我很可能也會在無意間,也變成這樣的老一輩。
  回到主軸,如何學習國學?前面第一層的觀念,要留意語法的差異,這還只是古文與白話文之間的翻譯問題而已;第二層的觀念,受春秋筆法的深遠影響,用現代的方式表達,就是,除了翻譯以外,還須具備「解壓縮」的觀念,國學,才可能學得好。翻譯,翻得不好,是「失真」的問題;解壓縮,解得不好,則是「失焦」的問題。這兩者的層次,不太一樣。失真與失焦,是我們現代人在剛開始學習國學時,最痛苦的兩個技術門檻。老話一句,唯有透過大量閱讀、慢慢累積,才可以克服,沒有捷徑可以走。
  關於解壓縮,因為不懂該怎麼解壓縮,所以解錯意思了,產生我所說的「失焦」,有沒有例子可以舉?當然有阿!但我認為最深刻的例子,跟接下來的第三層觀念,合在一起講,會是最好的舉例,讓我稍微保留一下。

學習國學,需「一氣呵成」,「見林」比見樹更重要

  我們今天都已經很習慣,西化後的教科書式學習方式,尤其是閱讀方式,什麼意思?就是有目錄,有章節的編排,有第一課、第二課、第三課,有順序的編排方式。這樣難道不對嗎?我沒說不對,這是西學的特性,系統化,尤其便於檢索,大大降低我們的學習成本,可以一個段落、一個段落的逐水草而居,並沒有什麼不好。
  只是,當我們用我們如今已經非常習慣的閱讀、學習方式去學習國學時,就會出問題了,而且問題頗為嚴重!因為國學根本就不是這套邏輯!你可能會很錯愕:什麼意思?不然國學應該怎麼學?
  國學跟我們如今很習慣的西學,最大的差異就是:國學,講究的是「一氣呵成」,傳統國學,從來都沒有章節的概念。你或許會質疑,不對阿,論語不是有什麼學而篇、為政篇、陽貨篇,這難道不是章節嗎?當然不是!絕對不是!保證不是!
  我舉個例子你可能就懂了:台北市與高雄市,台北市與高雄市之間,有沒有誰先誰後、誰高誰低的關係?沒有吧!台北市與高雄市,只是地區所在不同,方便我們透過地址,找到包裹該寄到的地方,不會把台北市的包裹寄到新竹市去,就這樣,沒了。你曾接觸過的國學,就算裡頭有篇章,最多,只有提供檢索的功能,可以比較快找到你要找的內容,僅此而已;它並不具備章節順序,沒有誰先誰後的功能,沒有西學那套學完第一課,有了第一課的基礎,才可以學第二課,國學,壓根就沒有這種觀念,沒有這種邏輯。
  那國學是什麼邏輯?只有一種邏輯:「一氣呵成」。
  我再拿地圖舉例,大家應該都有用過Google Map,我不知道你會不會像我一樣無聊,曾經玩過Google Map。怎麼說是玩呢?台灣長成什麼樣子?我們會說像番薯的形狀;中國長成什麼樣子?我們會說像秋海棠的形狀;義大利長成什麼樣子?我們會說像高跟鞋的形狀。美國呢?加拿大呢?俄羅斯呢?
  我的問題來囉:「全球總共有兩百多個國家,你能不能描述這兩百多個國家各自的形狀?」好像強人所難,對吧!那換個問題:「全球總共有兩百多個國家,你能不能描述這兩百多個國家各自的地理位置?」我好像在刻意找碴,對吧!但我相信,就算我們每個人都做不到,精確描述出每個國家的形狀,或是指出每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但並不會妨礙我們對於「世界地圖」的理解。什麼意思?北極、北美、南美、非洲、中東、英國、歐洲、俄羅斯、亞洲、東協、澳洲、南極。隨著我一個洲、一個洲的描述,在你我的腦海裡,我們對於「世界地圖」的樣貌,是相差不遠的,對吧!
  每個國家的形狀或位置,是一回事;世界地圖的理解,是一回事。兩者之間,當然有關聯;但兩者之間的關聯,並沒有那麼的必要。
  每個國家的形狀或位置,就好比我們已經非常習慣的西學邏輯,一章一章來、一節一節來、一個段落與一個段落的逐水草而居,如同遊牧民族般的學習方式。西學的邏輯,有他的優勢在,系統化,可以循序漸進,比較容易學習。那國學的邏輯是什麼?每個國家的形狀或位置,就好比論語的學而篇、為政篇、陽貨篇,每一個篇章,每一個段落,都指向不同的地方。但國學真正的闡述邏輯,所謂的一氣呵成,意思是:「國學,只在乎世界地圖的形狀」!把觀念套回去,以論語為例:「論語這本書在說什麼?孔子的思想是什麼?儒家所要表達的意涵是什麼?」這才是國學的邏輯!
  西學的邏輯,一個段落、一個段落的學習,是讓我們「見樹」的學習方式;而國學的邏輯,所謂的一氣呵成,掌握世界地圖,則是希望我們「見林」的學習方式。當我們用習以為常的西學邏輯,去學習、理解國學時,往往容易落入「見樹不見林」的困境裡頭。其結果?就是「走鐘到一個不行」,掌握不住國學的要義。
  以最經典的《道德經》為例,大道文章五千言,是一氣呵成寫成的,連標點符號都沒有。如果你沒有辦法一口氣讀完這5000字,你是很難進入到老子的世界裡,透徹地理解《道德經》在說什麼的。為什麼?因為老子是一氣呵成寫成的,若你不能一口氣讀完?那你跟老子的頻率就不對了,又怎麼可能真的讀懂《道德經》!
  在國學的世界裡,世界地圖的形狀,才是唯一重要的!台灣長成什麼形狀、在什麼位置;中國是什麼形狀、在什麼位置;義大利是什麼形狀、在什麼位置…等等,相對於世界地圖這個概念來說,都是屬於枝微末節的問題,就算不知道或不懂,根本沒差!反之,即便知道台灣的形狀與位置,但掌握不了世界地圖的概念,讀了也白讀,以偏概全,完全打錯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至此,你是否更加覺得國學很難?其實國學不是難,而是國學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說,是一套完全不同的邏輯,起初,你會非常難以適應,所以你才會覺得難。但你若能適應國學這套一氣呵成的邏輯?那麼,就可以為你拍拍手了!意味著你真的進入國學的世界裡了,恭喜你打開國學世界的大門,從此,你就可以隨意、自由地探索了。
  關於國學的這套邏輯,我再拿《論語》舉例,分析給你聽,應能加深你的體會。我們用今天的學術角度回頭檢視:孔子,是一位自成一格、自成一家的大學者,這點,你應該不反對吧!
  孔子的代表著作,論語,是孔子自己寫的嗎?賣鬧阿吼!是孔子的弟子們編的,就好比老師在台上上課,同學們在台下作筆記,筆記的集合體,就是論語,對吧!所以,論語,是弟子們的共同創作,是拼圖拼起來的,對吧!
  那我問你,既然孔子是一位我們公認的大學者,很有本事,你覺得,孔子他自己的思想,會不會前後矛盾?還是他的論述,會是非常嚴謹的、前後一貫的。孔子的學問,是非常嚴謹、有條理的,對吧!
  我們所讀到的論語,是弟子的上課筆記,是弟子與孔子之間的對話(語錄體)。那你覺得,當孔子對某個弟子講到某個觀念的時候,下次,在面對不同的弟子時,這個觀念,會不會換個例子、換另一種角度,或是換個描述方式,來表達同一種觀念?應該會,而且這樣很正常,對吧!(你我都會這麼幹了,何況孔子)
  所以,結論是,論語共分成20篇,你覺得、你認為、你猜,會不會在第1篇出現,但解釋得不夠清楚的觀念,或是沒有答案的問題,在第6篇或第15篇找到答案?或者,你覺得、你認為、你猜,會不會在第18篇所出現的某個觀念、說法,分別在第5篇、第9篇、第16篇,反覆出現,並且是用不同的角度來論述,需要整合在一起看,才看得出全貌,理解孔子真正的意思?我這裡所提供,這兩個問題(尋寶&拼圖)的思路,如果你也覺得應該會。那麼,請你來告訴我,國學到底應該怎麼讀,才是正確的方式?是西學的逐水草而居(見樹)的邏輯,還是國學的世界地圖(見林)的邏輯。
  總結一下,國學的學習方式,須具備三層的觀念:留意「語境」的不同、注意「解壓縮」的可能性、需應用「見林」的學習方式。在國學的世界裡,相對來說,能否見林,才是重點;能否見樹,其實不是那麼重要。
  所以,第三層的觀念,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在第一層的或第二層的觀念出問題,像是「這句我看不懂、這段我會錯意」,怎麼辦?沒怎麼辦!不會怎麼樣!如果你能做到「見林」,就算無法「見樹」,在我看來,你已經出師了,這樣就很迷人了,不然你還想要怎樣?你是立志當國學的一代宗師嗎?
  最後的最後,把第二層,我所謂的解壓縮,以及,第三層,我所謂的見林。將這兩層的觀念,混合,舉個最深刻的案例(《論語》〈先進〉),示範一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我不清楚你以前是怎麼學的,但我以前壓根就讀不懂這段,沒頭沒尾的,孔子為什麼會贊同曾點的觀點?
  那我們要開始囉,示範,什麼是解壓縮,以及見林:
  曾皙的說法,那個畫面,是不是很逍遙、很開心?孔子、曾皙他們是什麼朝代的人?春秋。是戰爭時期還是太平盛世時期?戰爭時期。到處都在打仗,不然就是準備打仗,那是個動盪不安的年代。
  所以,曾皙說,我的志向,是長這樣,讓我們換個角度去理解曾皙,他是不是腦海裡頭有個烏托邦,而那個烏托邦,則是一副太平盛世的景象,人們不需要再繼續打仗了,沒有戰爭了,所以,才可以那麼輕鬆地去踏青、跳舞、唱歌,再大家手牽手回家。對吧?你有沒有覺得好像變得合理了,看懂曾皙的志向了。
  孔子為什麼會贊同呢?論語裡頭,孔子一直都很強調「禮」這個概念,對吧!為什麼孔子會贊同曾皙?因為有共鳴。什麼樣的共鳴?東方世界的烏托邦。東方烏托邦的想像,有文獻的紀載,是出現在什麼地方?禮記的禮運大同篇:「…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你應該多少有點印象吧。你覺得,孔子有沒有讀過禮記?肯定有,對吧!你覺得,孔子對於禮運大同篇,這個東方烏托邦的想像,會不會很有感觸?肯定會的阿,對吧!所以,孔子才會發出那樣地感嘆,說他贊同曾皙的志向。什麼志向?在春秋時期,大時代的戰爭背景之下,孔子與曾皙,其實,都盼望著不要再有戰爭、盼望太平盛世的到來。
  以上,示範結束:曾皙的志向,要放在春秋時期的戰爭背景去理解,這就是我說的「解壓縮」;孔子的認同,則要透過《禮記》禮運大同篇的觀念,來印襯,才看得清全貌,這就是我說的「見林」。(PS:你如果有疑惑,不對啊,禮記與論語是兩本不同的書!但都是儒家的範疇不是嗎?而且孔子不只一次強調過「禮」這個概念,甚至明示加暗示,告訴他的學生們,禮記這本書,很基本,要去找來讀,我沒說錯吧)
  總結,如何學習國學?可分成三個層次,分別是:留意「語境」、注意「解壓縮」、「見林」比見樹更重要。「觀念」要有,國學,才容易學得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公司治理、領導、管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人性本善的觀點,並介紹了漢隆剃刀的概念。漢隆剃刀強調,應該用愚蠢、無知、可原諒的錯誤或未知原因來解釋不友善行為,而不是直接認為對方是惡意。這種思維方式能幫助人們更理性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衝突,避免不必要的對立。
Thumbnail
這是介紹知名大學裡的熱門課程,包括文學、詩歌和傳統文化,張一南以中國古代文學和熱門文學術語扣合,用「巫師」/「麻瓜」的概念來解釋中國古代的貴族士大夫以及寒素的關係。介紹中國文學的主題設定是按照最能和我們產生共鳴的「主題」進行分類,分別是「夫婦(愛情)、父子、情商、文藝、見識」。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劉建仁先生大作: 刣 thai5 𢦏《說文》:傷也。从戈。才聲。 《說文解字繫傳》走該反, tsai 音,傷也。從戈才聲。 [臣鍇曰:「哉、烖(災)、裁、載、栽之類字從此。」] 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認為它的本義應該是“殺”甲金文字形到了西周時候,兩字形變為一個字形,如下: 此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前漢·賈誼傳》貪夫徇財,列士徇名;夸者死權,品庶每生。 陳存先生的大作:論「欲」的初文「谷」是「益」的簡化。 「欲」,被當作閩南語beh的訓讀字! 其實是「要」字的源頭字!iok ->iau ! 「愛」,則是iau 的轉音! 普通話的「要,愛」都是語言演變下的增義字!而傳統的民間紀錄,如歌仔冊
Thumbnail
總體而言,「禮義廉恥」本來追求的其實可能是「科學的程序」、「明確的意義」加上「經濟的考量」和「精確的判斷」之總體價值觀。也就是說,若按古代字書的解釋以及古文和拼音文字的關聯去推敲,一個目前大家都熟悉的古代字詞或成語,不一定和後世及現代人解釋的意思完全一樣。……
Thumbnail
鄭國迎戰天子的軍隊,憑着適當的戰術運用,輕鬆地大獲全勝⋯⋯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人性本善的觀點,並介紹了漢隆剃刀的概念。漢隆剃刀強調,應該用愚蠢、無知、可原諒的錯誤或未知原因來解釋不友善行為,而不是直接認為對方是惡意。這種思維方式能幫助人們更理性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衝突,避免不必要的對立。
Thumbnail
這是介紹知名大學裡的熱門課程,包括文學、詩歌和傳統文化,張一南以中國古代文學和熱門文學術語扣合,用「巫師」/「麻瓜」的概念來解釋中國古代的貴族士大夫以及寒素的關係。介紹中國文學的主題設定是按照最能和我們產生共鳴的「主題」進行分類,分別是「夫婦(愛情)、父子、情商、文藝、見識」。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劉建仁先生大作: 刣 thai5 𢦏《說文》:傷也。从戈。才聲。 《說文解字繫傳》走該反, tsai 音,傷也。從戈才聲。 [臣鍇曰:「哉、烖(災)、裁、載、栽之類字從此。」] 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認為它的本義應該是“殺”甲金文字形到了西周時候,兩字形變為一個字形,如下: 此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前漢·賈誼傳》貪夫徇財,列士徇名;夸者死權,品庶每生。 陳存先生的大作:論「欲」的初文「谷」是「益」的簡化。 「欲」,被當作閩南語beh的訓讀字! 其實是「要」字的源頭字!iok ->iau ! 「愛」,則是iau 的轉音! 普通話的「要,愛」都是語言演變下的增義字!而傳統的民間紀錄,如歌仔冊
Thumbnail
總體而言,「禮義廉恥」本來追求的其實可能是「科學的程序」、「明確的意義」加上「經濟的考量」和「精確的判斷」之總體價值觀。也就是說,若按古代字書的解釋以及古文和拼音文字的關聯去推敲,一個目前大家都熟悉的古代字詞或成語,不一定和後世及現代人解釋的意思完全一樣。……
Thumbnail
鄭國迎戰天子的軍隊,憑着適當的戰術運用,輕鬆地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