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週一練習,一年學會冰山理論《第24週 》看見與他人不同的觀點

    24週開始從感受層次進入觀點的探討, 我以前覺得在觀點上對話是危險的、是徒勞無功的, 可能引發爭執、衝突或對立。 但是如今有了傾聽、好奇與接納的練習, 開始能在感受與觀點間來回探索,加上回溯的運用, 經常為彼此帶來更多的理解與覺察。
    《第24週 》看見與他人不同的觀點
    觀點與感受息息相關、相互影響。 感受,形成一個對人對事的觀點。 觀點,背後往往帶著一個感受。 這些隱而未現的感受與觀點,影響我們的為人處事。
    觀點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 幾歲算老?幾歲是年輕? 在90歲老人家眼裡,80歲還是年輕的。
    觀點不是真實的,是透過比較而來 40公斤,很胖嗎?如果他身邊都是30公斤的人呢?
    觀點不是對立的。 生與死,胖或瘦,不是對立的。 (這邊,我還是有著疑惑。 經常觀點不同的人們不只是對立,甚至針鋒相對。 經常聽到或看到誰又打臉了誰, 只有我對你錯, 而且錯得離譜,我要好好把你打醒!!。 很粗暴啊~)
    觀點是透過「一面」去瞭解「另一面」 這裡老師解答了我上面的疑惑。 我們常說「我說的是真話!他真的很胖。」 但這不是真的! 是在你心中比較而來。 是我們透過經驗、消化,於內在產生的概念當我們表達了這樣的概念,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呢?
    觀點形成的歷程: 感官 -- 比較/對比 -- 感知 -- 觀點
    老師說 「通過對比而來的觀點,是一種對現實的扭曲。」 但這句話不容易懂。 各地有其風俗、法律、文化、環境, 你的成長背景,你站在哪裡看、怎麼看, 都與觀點的形成息息相關。
    (我們不會帶著觀點出生, 所以觀點的形成必定是後天的、是學來的。 如果你我的觀點都有形成的歷程, 別先急著判定對或錯, 深呼吸讓內在騰出一些空間。 如果觀點不是絕對的、真實的、對立的, 我可以試著好奇觀點的另一面嗎?)
    有沒有所謂正確的觀點呢? 看來是沒有,只有是否適合你的生存而已。 以前,正確的觀點通常是權威人士的觀點。 但在加速的年代、權威解構的年代, 正確的觀點,常常只是自己的觀點。 因此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嗎? 彼此可以有不同的觀點/看法嗎? 你認同嗎? 別急著回答…(因為那是頭腦的認知)
    如果他人與你的觀點不同, 你能尊重嗎?你會生氣嗎? 還是你想了解、探索一下呢?
    你與伴侶、朋友、同事、學生之間, 在教養、家事、任務,金錢、家庭關係或功課, 有沒有觀點上的不同? 如果你的孩子問, 為何要讀書?讀書又沒有用。 你會生氣嗎?還是你會去探索原因? 彼此在這觀點上好奇、分享愉快。 然後能夠說 哇,你說的好棒喔!我跟你不一樣。
    這就是多元觀點, 我跟你可以不一樣,可以分享。
    回到剛剛的問句,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嗎? 彼此可以有不同的觀點/看法嗎?
    這個社會,大至性別議題、挺同反同、 宗教議題、黨派藍綠議題、廢除死刑、環保議題, 小到孩子的網路使用、生活習慣等等。
    彼此可以有不同觀點嗎?可以和諧對談嗎? 可以了解對方的觀點是怎麼來的? 我可以不認同,但是不需要爭執,對嗎?
    除了了解對方,你也曾好奇自己的觀點是怎麼來的嗎? 你能表達自己嗎?
    很多人因為同志議題、藍綠議題爭執不休。 真理越辯越明? 真的嗎? 在關係中,似乎只會越辯越遙遠啊~
    《本週練習》
    你有沒有什麼很堅持的觀點? 或者是與家人朋友不同的觀點,可能引起紛爭。 有沒有因此與家人、朋友的關係越來越遠? 這一週的功課,試著列出幾個你自己堅持的觀點, 但他人堅持的觀點卻跟你不一樣。
    《練習紀錄與分享討論》
    這一周的討論頗熱烈, 可見我們光是與家人朋友間,就有許多大小觀點上的歧異。 舉凡洗手的流程、運動方法、洗碗與資源回收這些生活小事, 的確是連「擠牙膏的方式」都可以與家人意見不同。 更別提彼此之間看待人事物的個人觀點經常南轅北側。
    自我探索了一下,我隨意舉了疫苗及與洗手方式二件事。 關於疫苗,我與社會主流觀點不同。 我們家的應對方式,是在能力範圍內默默堅持。 我並不反對疫苗,也不想詆毀疫苗的功效, 如果打了疫苗覺得安心,那也很好。 我只想保留身體自主權,可以為自己的身體與生存做主。
    在台灣算民主,我們還是可以有選擇的權利。 不過對那些工作因素被迫施打的人,我還是覺得遺憾。
    洗手,是家中小到不行的小事。 我跟外子教導女兒在吃完油膩食物後的洗手處置流程, 就有很大不同。 我的方式是母親耳提面命教出來的, 外子則認為自己是基於事實與環保考量。 真的沒有絕對的對錯, 為了不讓女兒為難,我選擇讓步。
    在討論中,提到「當我的觀點不被認同時」, 當下的感受,經常是覺得自己不被肯定。 或是「當無法認同家人的觀點與做法」, 又必須要共同生活時,難道自己要一直讓步嗎? 不讓步對方又不願意改變,讓步了又覺得委屈? 還是要回到自我覺察的練習, 能先安頓自己的感受(生氣、失落、無力等等), 至於如何溝通、妥協或接納,真的很不容易啊!!! 當知道這只是彼此觀點上的不同, 是否就能夠「就事論事」了呢? 好像沒那麼簡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