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一練習,一年學會冰山理論《第24週 》看見與他人不同的觀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4週開始從感受層次進入觀點的探討,
我以前覺得在觀點上對話是危險的、是徒勞無功的,
可能引發爭執、衝突或對立。
但是如今有了傾聽、好奇與接納的練習,
開始能在感受與觀點間來回探索,加上回溯的運用,
經常為彼此帶來更多的理解與覺察。
《第24週 》看見與他人不同的觀點
觀點與感受息息相關、相互影響。
感受,形成一個對人對事的觀點。
觀點,背後往往帶著一個感受。
這些隱而未現的感受與觀點,影響我們的為人處事。
觀點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
幾歲算老?幾歲是年輕?
在90歲老人家眼裡,80歲還是年輕的。
觀點不是真實的,是透過比較而來
40公斤,很胖嗎?如果他身邊都是30公斤的人呢?
觀點不是對立的。
生與死,胖或瘦,不是對立的。
(這邊,我還是有著疑惑。
經常觀點不同的人們不只是對立,甚至針鋒相對。
經常聽到或看到誰又打臉了誰,
只有我對你錯,
而且錯得離譜,我要好好把你打醒!!。
很粗暴啊~)
觀點是透過「一面」去瞭解「另一面」
這裡老師解答了我上面的疑惑。
我們常說「我說的是真話!他真的很胖。」
但這不是真的!
是在你心中比較而來。
是我們透過經驗、消化,於內在產生的概念
當我們表達了這樣的概念,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呢?
觀點形成的歷程:
感官
--> 比較/對比 --> 感知 --> 觀點
老師說
「通過對比而來的觀點,是一種對現實的扭曲。」
但這句話不容易懂。
各地有其風俗、法律、文化、環境,
你的成長背景,你站在哪裡看、怎麼看,
都與觀點的形成息息相關。
(我們不會帶著觀點出生,
所以觀點的形成必定是後天的、是學來的。
如果你我的觀點都有形成的歷程,
別先急著判定對或錯,
深呼吸讓內在騰出一些空間。
如果觀點不是絕對的、真實的、對立的,
我可以試著好奇觀點的另一面嗎?)
有沒有所謂正確的觀點呢?
看來是沒有,只有是否適合你的生存而已。
以前,正確的觀點通常是權威人士的觀點。
但在加速的年代、權威解構的年代,
正確的觀點,常常只是自己的觀點。
因此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嗎?
彼此可以有不同的觀點/看法嗎?
你認同嗎?
別急著回答…(因為那是頭腦的認知)
如果他人與你的觀點不同,
你能尊重嗎?你會生氣嗎?
還是你想了解、探索一下呢?
你與伴侶、朋友、同事、學生之間,
在教養、家事、任務,金錢、家庭關係或功課,
有沒有觀點上的不同?
如果你的孩子問,
為何要讀書?讀書又沒有用。
你會生氣嗎?還是你會去探索原因?
彼此在這觀點上好奇、分享愉快。
然後能夠說
哇,你說的好棒喔!我跟你不一樣。
這就是多元觀點,
我跟你可以不一樣,可以分享。
回到剛剛的問句,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嗎?
彼此可以有不同的觀點/看法嗎?
這個社會,大至性別議題、挺同反同、
宗教議題、黨派藍綠議題、廢除死刑、環保議題,
小到孩子的網路使用、生活習慣等等。
彼此可以有不同觀點嗎?可以和諧對談嗎?
可以了解對方的觀點是怎麼來的?
我可以不認同,但是不需要爭執,對嗎?
除了了解對方,你也曾好奇自己的觀點是怎麼來的嗎?
你能表達自己嗎?
很多人因為同志議題、藍綠議題爭執不休。
真理越辯越明?
真的嗎?
在關係中,似乎只會越辯越遙遠啊~
《本週練習》
你有沒有什麼很堅持的觀點?
或者是與家人朋友不同的觀點,可能引起紛爭。
有沒有因此與家人、朋友的關係越來越遠?
這一週的功課,試著列出幾個你自己堅持的觀點,
但他人堅持的觀點卻跟你不一樣。
《練習紀錄與分享討論》
這一周的討論頗熱烈,
可見我們光是與家人朋友間,就有許多大小觀點上的歧異。
舉凡洗手的流程、運動方法、洗碗與資源回收這些生活小事,
的確是連「擠牙膏的方式」都可以與家人意見不同。
更別提彼此之間看待人事物的個人觀點經常南轅北側。
自我探索了一下,我隨意舉了疫苗及與洗手方式二件事。
關於疫苗,我與社會主流觀點不同。
我們家的應對方式,是在能力範圍內默默堅持。
我並不反對疫苗,也不想詆毀疫苗的功效,
如果打了疫苗覺得安心,那也很好。
我只想保留身體自主權,可以為自己的身體與生存做主。
在台灣算民主,我們還是可以有選擇的權利。
不過對那些工作因素被迫施打的人,我還是覺得遺憾。
洗手,是家中小到不行的小事。
我跟外子教導女兒在吃完油膩食物後的洗手處置流程,
就有很大不同。
我的方式是母親耳提面命教出來的,
外子則認為自己是基於事實與環保考量。
真的沒有絕對的對錯,
為了不讓女兒為難,我選擇讓步。
在討論中,提到「當我的觀點不被認同時」,
當下的感受,經常是覺得自己不被肯定。
或是「當無法認同家人的觀點與做法」,
又必須要共同生活時,難道自己要一直讓步嗎?
不讓步對方又不願意改變,讓步了又覺得委屈?
還是要回到自我覺察的練習,
能先安頓自己的感受(生氣、失落、無力等等),
至於如何溝通、妥協或接納,真的很不容易啊!!!

當知道這只是彼此觀點上的不同,
是否就能夠「就事論事」了呢?
好像沒那麼簡單……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8會員
4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oma Prem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什麼樣的人,內心能充滿力量,感到自己獨特美好,擁有高度的價值感?時時感到自己幸福?即使遇到了挫折,仍能好好的存在,擁有創造力與和諧?』
『與你的感受在一起。』 第一次讀到這句話,不能懂,也不想懂, 有些感受太難靠近。 可不可以只告訴我, 要怎麼做才能不難過、不生氣? 後來漸漸能陪伴感受, 不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 我能先安頓好自己的內在, 就能以一個安穩的自己,陪伴他人。
某些時刻,在療癒的空間裡, 我的言語已是多餘。 你訴說著, 那是深刻受苦的畫面,是你的日常。 膿與血的傷口, 在你的身上,在你的心上。 也許地獄並不遙遠, 不在某個擺著刀山油鍋設備的三維空間。 它在我們的意念之內, 一切如此真實,看似沒有別的可能。 我在聽。 我在聽。
今年初在薩提爾模式的共學團體,認識一位新伙伴,互動上很契合,很欣賞他。前陣子因他的分享與推薦,決定體驗光課。但他們剛要進入初階第三級次,擔心自己前面都沒學過會跟不上,但夥伴說沒關係的。
《治癒。自癒。我的修復之路》 天安老師講座筆記,括號內是個人解讀與自省。 二年前在課堂裡得知老師生病,雖然聲音沙啞、身型消瘦,仍安穩自若的帶領我們探索自己、學習薩提爾模式,滿滿的敬佩與欣賞。只有時時送出我的祝福,祈願老師健康平安。 ⋯⋯⋯⋯⋯⋯⋯⋯⋯⋯⋯⋯ 問題1 :老師如何能「接納」疾病?
我的個案大多不識靈氣。 但他們願意來到我面前, 我謝謝這份願意,也謝謝我自己就在這裡。 或許當我們開始探問生命的意義與目的時, 便開始可以好奇、願意嘗試不同的可能性。
『什麼樣的人,內心能充滿力量,感到自己獨特美好,擁有高度的價值感?時時感到自己幸福?即使遇到了挫折,仍能好好的存在,擁有創造力與和諧?』
『與你的感受在一起。』 第一次讀到這句話,不能懂,也不想懂, 有些感受太難靠近。 可不可以只告訴我, 要怎麼做才能不難過、不生氣? 後來漸漸能陪伴感受, 不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 我能先安頓好自己的內在, 就能以一個安穩的自己,陪伴他人。
某些時刻,在療癒的空間裡, 我的言語已是多餘。 你訴說著, 那是深刻受苦的畫面,是你的日常。 膿與血的傷口, 在你的身上,在你的心上。 也許地獄並不遙遠, 不在某個擺著刀山油鍋設備的三維空間。 它在我們的意念之內, 一切如此真實,看似沒有別的可能。 我在聽。 我在聽。
今年初在薩提爾模式的共學團體,認識一位新伙伴,互動上很契合,很欣賞他。前陣子因他的分享與推薦,決定體驗光課。但他們剛要進入初階第三級次,擔心自己前面都沒學過會跟不上,但夥伴說沒關係的。
《治癒。自癒。我的修復之路》 天安老師講座筆記,括號內是個人解讀與自省。 二年前在課堂裡得知老師生病,雖然聲音沙啞、身型消瘦,仍安穩自若的帶領我們探索自己、學習薩提爾模式,滿滿的敬佩與欣賞。只有時時送出我的祝福,祈願老師健康平安。 ⋯⋯⋯⋯⋯⋯⋯⋯⋯⋯⋯⋯ 問題1 :老師如何能「接納」疾病?
我的個案大多不識靈氣。 但他們願意來到我面前, 我謝謝這份願意,也謝謝我自己就在這裡。 或許當我們開始探問生命的意義與目的時, 便開始可以好奇、願意嘗試不同的可能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由主客觀立場的解析,闡明絕對立場與相對立場的差異,並透過舉例將其合併與分解,便可以得出主客觀的影響以及如何成長改進,切換視角發現來源,如果不能產生奇異點,那就太浪費能量了。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關於對錯的部分,之前有寫過一篇,這次或許可以從同一個脈絡繼續發展,簡單來說當問題確定了,要用何種觀點就有判斷對錯的標準。 上一篇討論的觀點,那是從何種角度出發看事情,這確實無關對錯,但是要從何處切入問題,這就可以區分好壞了。 對錯爭議 跳得太快了,簡單說,當有問題時,觀點是否切題這就能區分對錯
Thumbnail
觀點是不分主客兩端的,背後的視角差異於是來自不同的思維方式。經過驗證的科學和數學相對客觀,基於個人經驗與社群認同的則相對主觀。說到底,觀點是多面向的,為何僅以主客來區分。
觀念,也就是對於所觀看到的人、事、物,在於心中所產生的意念想法。 但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人、事、物,卻會產生不完全相同或是差異性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及自身的能力、興趣、身份地位、立場, 這些都會影響人的觀念養成方向。 因為人都有私心,所以
所謂的三觀,即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很多人都說,要找一個性格合適,三觀一致的另一半,才能長久。其實包含了無限的尊重、包容與諒解。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生的基本判斷原則,包括認識個人與他人的課題、面對損失的態度,以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同時,也談到了人生智慧的三個層次:選擇、前行、與世界博弈。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啟發。
「我是對的,而你是錯的」 當你看到這句話,第一個念頭是不是覺得自己不是這樣的,或是至少多數時間不是這樣,自己多數的時候是一個會根據事實、情境去理性分析的人?  總之,你想的是世界也許有許多這樣的人,但自己除外?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是這樣想的,每個人都跟你一樣。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我們都自認自己討論他人是理性客觀的。事實上,都只是在用自己的主觀,去猜想我們根本無法知道的客觀。 而既然是主觀猜想的,那跟八卦造謠又有什麼差別?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只是在八卦別人愛八卦這件事而已。 那麼究竟怎麼做,才算是在有意義的討論價值觀,而非沒營養的八卦呢?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由主客觀立場的解析,闡明絕對立場與相對立場的差異,並透過舉例將其合併與分解,便可以得出主客觀的影響以及如何成長改進,切換視角發現來源,如果不能產生奇異點,那就太浪費能量了。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關於對錯的部分,之前有寫過一篇,這次或許可以從同一個脈絡繼續發展,簡單來說當問題確定了,要用何種觀點就有判斷對錯的標準。 上一篇討論的觀點,那是從何種角度出發看事情,這確實無關對錯,但是要從何處切入問題,這就可以區分好壞了。 對錯爭議 跳得太快了,簡單說,當有問題時,觀點是否切題這就能區分對錯
Thumbnail
觀點是不分主客兩端的,背後的視角差異於是來自不同的思維方式。經過驗證的科學和數學相對客觀,基於個人經驗與社群認同的則相對主觀。說到底,觀點是多面向的,為何僅以主客來區分。
觀念,也就是對於所觀看到的人、事、物,在於心中所產生的意念想法。 但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人、事、物,卻會產生不完全相同或是差異性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及自身的能力、興趣、身份地位、立場, 這些都會影響人的觀念養成方向。 因為人都有私心,所以
所謂的三觀,即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很多人都說,要找一個性格合適,三觀一致的另一半,才能長久。其實包含了無限的尊重、包容與諒解。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生的基本判斷原則,包括認識個人與他人的課題、面對損失的態度,以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同時,也談到了人生智慧的三個層次:選擇、前行、與世界博弈。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啟發。
「我是對的,而你是錯的」 當你看到這句話,第一個念頭是不是覺得自己不是這樣的,或是至少多數時間不是這樣,自己多數的時候是一個會根據事實、情境去理性分析的人?  總之,你想的是世界也許有許多這樣的人,但自己除外?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是這樣想的,每個人都跟你一樣。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我們都自認自己討論他人是理性客觀的。事實上,都只是在用自己的主觀,去猜想我們根本無法知道的客觀。 而既然是主觀猜想的,那跟八卦造謠又有什麼差別?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只是在八卦別人愛八卦這件事而已。 那麼究竟怎麼做,才算是在有意義的討論價值觀,而非沒營養的八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