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0|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親子登山|關係的饋贈

    2020年9月13日,開啟了我有意識踏入山林的首座山。從此一家四口爬著我選的各種山。
    爬山不單單是平日肌力訓練的成果,也是測試各種關係的肌力耐受度——我相信,即便是隻身赴山,自己與自己的內在關係,也是需要鍛練。
    一次一次,從輕微受損或發炎裡,肌肉變得更強壯。也唯有透過健康肌肉對骨頭的施壓,骨頭才會健康不退化(老化不等於退化)。身體的照護、修補能力、漣漪關係的環環相扣,推翻過去我總以要周全、要完善、不能有絲毫傷害、一次到位,才是「好的」。
    原來這樣的「以為」,才是最脆弱的。爬山有時候並不只是去山裡走一回。走入山的內心,也在走入人的內心。
    然後,偶爾開啟帶著別的家庭/夥伴爬山。
    漯底山自然公園  2022.April 5
    漯底山自然公園 2022.April 5
    印象最深的初期經驗,是帶著室友家族浩浩蕩蕩的走了浸水營古道前段(不是後段)——其中有兒童跟60幾歲的婆婆。除了小姑是爬山老手,其他人平日幾乎都沒有全身性的肌力運動。
    速度不快,有人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想打退堂鼓。但婆婆雖腳程慢,汗流夾背,上氣快不接下氣,卻是沒有要放棄的那位。於是一家族的人就這麼完成了首座入山之旅。
    人的意志力是需要、也可以鍛鍊的。它甚至不可能是種「知識」,像可以從書上習得那樣;學校沒教的,不代表不重要。但很多時候,這樣的進行意志力的訓練,有人一起,阻力會降低很多。
    隔年的春節,爬山竟變成了例行行程(明年不知道會不會有人放棄?)。為了家族同爬,我們選擇再走一次已經走過的㡌子山。這次沒有登山老手小姑,換成了媳婦我隨側。自己也爬了幾座郊山,累積了一些經驗值,留意無經驗的登山者,有比較多的把握跟信心。
    自信心,約莫是從很小的事開始。從中獲得掌控感與成就感。重點是:練習說 「好,我試試看」。從發現自己可以完成一步,接著就會有第二步,接著第三步。爬山亦如此。
    在要離開室友任職多年的大專中心前,我們也被安排帶著大專同工爬連我也還沒爬過的高山(合歡北峰)。到三角點後,只想向他們歡呼:you made it! 之於我個人,至多是累積首次的高山經驗,但對沒有在爬山的他們來說,則是類似里程碑的重要性。
    爬山於是有了不同的風景。有時為著自己爬,但有時也練習領著別人爬。光是「領著別人爬」這件事,就要過自己內心好幾關——因為我實在太容易焦慮不安。
    我認為,只要願意被領著爬,願意累積這樣的經驗值,都是值得讚許的。因為,困難的並不是入山本身(並沒有人會領初入山者就爬奇萊山之類的),很多時候是人能不能轉念頭。爬山如此,生命如此。
    適當的壓力,足以讓人突破自己的框架。我一次又一次的被願意與我們入山的家庭驚豔(黟伴很重要,說三次)。
    今年我們家在新的教會展開了另一段旅程,也是第一次糾教會新熟識的另一組有孩子的家庭,爬上獵鷹尖一線天(男主人平日就是運動咖,沒問題)。平日並不做高強度肌力運動的同性友人跟孩子(可能除了肺部跟腹部?),拉繩、手腳並用攀爬、走在僅可單人通行身邊就是大斷崖的路徑,由於夜裡有雨,原始路徑還有些濕滑路段……慢慢的,也突破了他們原本的極限。
    山的風景讓我流連忘返,人願意突破自己框架的風景,一樣壯麗。不含休息享用現煮山裡泡麵的時間,上上下下走了6個小時。
    其實從跟著一同入山的夥伴身上,同樣也深受啟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