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4|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閱讀心得-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 | 我們都是堅強而溫柔的人

Photo by Lum3n
Photo by Lum3n
你覺得自己是容易情緒化的人嗎?有沒有曾經在發過脾氣之後卻感到後悔的經驗?或是一直努力的控制情緒,總是避免在工作場合、在人們面前表現情緒,希望當個「成熟」的人?
人腦之所以會發展出「情緒」這項功能,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但是在現代著重人際關係的社會,普遍把「展露情緒」視為一種不成熟的行為,我們從小被教導「要多點正能量」、「不要把情緒帶給別人」,造就了大家根深蒂固的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我們不喜歡別人表現出負面情緒,自己也不喜歡有負面情緒的自己。
Photo by Count Chris on Unsplash
但是情緒本身是沒有對錯的,他只是內心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而做出的回饋。就像感覺到「燙」、「痛」一樣,我們也會感覺到「生氣」、「擔心」。而生活本身是複雜的,會有開心的事也會有難過的事,如果有人說,他一直都只有開心情緒,從來不會感到傷心、憤怒,代表他其實很努力的在壓抑內心滿滿的情緒,久而久之累積更大的壓力,對身心都造成不好的結果。
所以,不管是很努力的避開「情緒化」,還是假裝自己沒有情緒,其實都是不自然的行為,我們不需要避開情緒,要調整的是「看待情緒的方式」,與其對抗他,不如承認、面對情緒,才能好好解決他

什麼是情緒化?

「情緒」跟「情緒化」其實不太一樣,「情緒」是生理的正常反應,而「情緒化」則是受困在高漲的情緒裡,沒辦法理性思考
當我們遇到以下幾種常見的狀況時,很容易被挑起「生氣」的情緒,像是:計畫被打亂,事情沒有按照你預期的計畫進行,比如說,你跟朋友約好要一起吃晚餐,但是對方卻遲到了。
或是另一種狀況:感到被攻擊,可能是別人的言語或態度讓你覺得你的穩定狀態被動搖。比如說:當你跟同事請教問題時,同事卻回你:「這種事情你也不知道?」你本來很少預期自己會遇到有人跟自己說這種話,突如其來的攻擊就激起你的生氣情緒了。
這兩種情況在生活中還真的不少見,不管是「計畫被打亂」還是「突然被攻擊」,都會讓大腦覺得警鈴大響,產生自我保護的意識,引發「憤怒」的情緒,到目前為止都很正常,但是往往接下來,我們會開始過度解釋,一個人越想越氣,我們會覺得「他就是跟我約才會遲到,一定是故意的!」「現在是覺得我好欺負嗎?」、「他一定是不重視這段關係!」當你開始越想越氣,代表你已經脫離原本生氣的原因,陷入「情緒化思考」,這才是讓事情一發不可收拾的原因。
更糟的是,不論你是開始否定自己,把自己關起來,或是開始發脾氣,直接跟對方大吵,都是產生了「偏離目標的防衛」,結果呢?也許對方根本沒有你想的那個意思,他被你兇得莫名其妙,情緒也不好了,可能還覺得你情緒管理有問題,然後本來的事情也沒有解決,整個狀況越來越失控。

領域的概念

現在我們知道了「情緒」跟「情緒化」的差別之後,接下來來討論,為什麼試圖忽略自己的情緒,反而會讓情緒走向極端。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有著不同的經歷與價值觀,就算是很親密的朋友或伴侶,彼此間還是有差異存在,各自有各自精神上不可侵犯的「領域」。當對方評論你或攻擊你時,你的「領域」被侵犯了,所以會想反擊。這時候,大腦本能產生「生氣」的情緒,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對這個情緒,直接告訴對方,你這樣說讓我很受傷;我會這麼做是因為OOO原因。
舉例來說,我的前公司有一位情緒管理不好的同事,每次去問他問題都要看他心情,他心情不好的話就會直接無視你,或是嗆你一兩句:「你沒看到我在忙嗎?」「這麼簡單的事還要問?」聽到這種話真的很難保持心平氣和。這時候,我們有三個方法回應自己的情緒,你通常會怎麼做呢?1. 忽略它2. 讓它發酵成情緒化3. 正視它。
  1. 忽略它,這是很多人選擇的做法。我們告訴自己,深呼吸,離開現場,去做別的事情等情緒過去。這種方法在對待輕微的情緒時會有用,但是因為輕微的情緒本來就比較好控制,而會引發情緒化的狀況就是因為沒辦法用這種方式哄騙自己,所以如果你一再忽略自己最初的情緒,自己悶悶地走回位子上,結果情緒無法消化,一旦壓抑不住,情緒就爆炸了,最終還是無法避免「情緒化」發生。
  2. 任由情緒發酵,覺得「他憑什麼兇我」、「他敢這樣對他主管嗎?一定是針對我」,結果想來想去不外乎兩個結果,第一是直接跟對方吵起來,搞的辦公室氛圍尷尬,本來沒有錯的你好像也成了錯誤的一方;或是忍氣吞聲,內心有一點點覺得自己真的有不足之處才會被罵,也不敢去跟對方說出內心的想法,只能一直壓抑怒氣,之後更難以跟對方相處。
  3. 正視它,了解我們現在因為被攻擊了,所以感到危險,這是正常生理反應,我們可以告訴自己,你現在生氣是很正常的,但是我們沒有做錯什麼,在工作上本來就需要大家互相溝通,對方發脾氣是他個人在自己領域內的行為,與我們無關。如果想解開跟對方的結,也可以在自己消化完情緒後,好好跟對方說:我剛剛是想解決OO問題才會來請教,你這樣說讓我很不舒服。
第一種方式,因為你選擇忽略自己的情緒,代表你也沒有好好守護自己的地盤,對方並不會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第二種方式只會讓雙方之間的關係越發緊張,只有第三種方式才能夠解決他,至少找到一個出口。
我們要記住,這個人對你的評論並不代表所有人對你的評論,並不需要因此而過於糾結、責怪自己,有些人可能是當下自己情緒也不好,說出不好的話之後自己也很後悔,這時候你跟他表達「你這樣說讓我很受傷。」能夠讓他有機會跟你道歉,修補彼此的關係;當然也有極度捍衛自我領域的人,也可以稱這種人是自我為中心,他根本不在乎傷害到別人,那麼他不會只這樣對你一個,他對所有人都一樣無禮,就算你跟他說出你內心的想法,他也不見得聽得進去,這種人就最好敬而遠之。認清他之後,下次再被他攻擊也不需要有情緒化反應。
我們不喜歡被別人侵犯領域,也要注意自己不要成為無意間侵犯他人領域的人。真的覺得需要提供意見給別人時,記得對事不對人,避免使用「你這樣做不對」、「我是為你好」這種主觀性論斷,以免該傳達的內容沒有傳達出去,反而激起對方的防禦心理(記得我們在如何改變一個人中說的嗎?人們喜歡有自主權,記得善用這個訣竅。)。

為了堅持「正確」,值得嗎?

有的人會覺得:「明明是他的錯,為什麼我要拉下臉先跟他示好?」這種心情我完全理解,因為這本書讀到這裡,我自己也還沒完全被說服。接下來就來討論,你還在「情緒化」裡想維護的是什麼?
有時候,其實也沒有這麼生氣,但就是拉不下臉先跟對方講話,這時候我們往往是為了爭一個對錯,這是一場「對錯」之爭。不過這邊有很弔詭的邏輯是,一旦你為了爭執對錯而陷入情緒化的「偏離目標的防衛」,反而很難獲得別人的認同。而且這代表你把「判斷自己是否正確」的決定權交給別人,這時候的你失去了「自我肯定感」,需要別人來認同你的正確觀。
其實「正確」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就跟前面說的一樣,我們每個人有不同的人生經歷,你的「正確」不一定是別人的「正確」,以剛剛的同事為例,他也許發自內心覺得自己沒有錯,他的正確觀就是「自己管好自己的事」,那你跟他吵也不會有結果的。
再說,你拼命堅持正確,其實也是一種暴力施加自己想法到別人身上的行為,而且是拿人際關係在冒險。接受大家的「正確觀」都不一樣,互相尊重,不強迫別人接受你的對,也沒必要因為別人的堅持而生氣。當你對自己的自我肯定感足夠的時候,其實對方是不是認同你,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一些影響情緒控制的因子

前面探討完情緒化的機制與應對方法,大家也不用對自己太嚴苛,有時候,一些環境與身體狀況也會不自覺得加強情緒反應,就像喝酒會降低人的感知能力一樣,人家都說「酒後誤事」,不是沒有道理。另外,像是「疲勞」也會增加情緒化,你有沒有發現晚上特別容易感到孤單憂鬱呢?因為大腦疲累之下,管理思考的腦區漸漸關機,讓人變得脆弱無力。還有「賀爾蒙失調」也是使人情緒波動變大的因子,像是生理期前後、生產後或是更年期。
當然不是說要刻意壓抑自己的情緒,或是強迫身邊的人接受,但光是知道自己正處於思考能力減弱的時期,就已經很有幫助,不至於大起大落,也能事先提醒身邊的人「自己這段時期會比較暴躁」,請大家多多包涵,有意識地度過這段時期。

小練習:好友筆記

剛剛前面有說,我們不要否認自己的情緒,但總不好每次都要找朋友抱怨,或是找當事人”聊聊”,這時候書中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方法,讓我們在遇到不舒服的情況時,可以既不否認自己的情緒,又能提高自我肯定感,這個方法就是「好友筆記」。
在遇到一個引發負面情緒的事件時,拿出自己的小本本,照著以下兩步驟:
1.) 在筆記本上「寫下引發情緒的事件以及你的心情」,例如:今天被老闆罵了,老闆不清楚事情的原委就誤會我,好委屈,好生氣!
2.) 想像好朋友會怎麼安慰自己,例如:什麼!你老闆也太過分了吧!不清楚狀況怎麼可以亂罵人?而且這件事你真的沒有錯,不要理他!
透過寫下來的過程,了解自己最初的心情,才不會在糾結的過程陷入情緒化思考。同時,給自己最初的心情關注,讓你的內心覺得沒有被忽視,進而提升自我肯定感,下次遇到類似的事件時,也不容易再被挑起情緒啦。

結語

情緒沒有對錯,當我們受到不合理對待時,情緒的出現是我們想守護自己的反應,代表我們是堅強的個體,有能力應對外在的環境。唯有當我們把情緒做不當的放大,才會變成「情緒化」,藉此獲得周遭人的認同。
當然我們也沒辦法在了解原理之後就馬上變成一個不情緒化的人,畢竟保持對情緒的覺察也需要足夠的專注力,而每天的生活已經夠忙碌了,有時候就是想要任由情緒宣洩,這我完全可以理解,但我們只要記得,自己的本質是堅強而溫暖的,這樣就夠了,就算宣洩情緒,也是在有意識的前提下「適當宣洩」,就不會再無時無刻困在無力感之中,可以拿回人生的主導權。
而面對「情緒化」的人呢?如果沒辦法遠離,就只好理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調節情緒,甚至他們自我肯定感低下,需要透過別人的反應來得到回饋。在知道這個前提下,就只要給予同情就好,不需要再被他們的情緒感染。
就算對方錯了,也不需要跟他爭執對錯,放下對錯之爭並不代表自己是錯的,而是把問題的焦點放回「人」身上。這個人值得繼續深交嗎?他的本質是善良的嗎?如果值得,對錯還有那麼重要嗎?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采采說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