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學習如何學習】上 #學習成長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以前我是知識焦慮者,最近看到課程廣告,我會思考:這是我現在需要的嗎?

我終於理解:學習重點不在於學到多少知識、報名多少課程,而是面對實際場景,我能夠調用多少知識,也只有當知識被我使用,知識才真正變成我的。
以下記錄學習態度轉變的歷程。
該圖片由Pexels在Pixabay上發布

01 最初:研究學習如何學習

學習如何學習,聽起來很好笑,畢竟從出生就開始學習了,學習吃飯、行走、說話。但這確實是我人生當中碰到的難題,去年我還曾報名學習《學習如何學習》的課程,也買了芭芭拉.奧克利(Barbara Oakley)的幾本學習書籍。

我畢業於護理科、經濟系、青少年兒童社會福利所,在企業間做企劃項目、網站類型的工作,也做一些商務開發,屬於跨領域工作者,有許多知識是在職場中主動學習獲得的。
在職場,往往是帶著問題去找答案,自然容易展現成果,從而掩蓋掉:我不知道如何有效學習,我就像三隻小豬的其中一隻小豬、可以很快地用稻草搭建房子,但若遇上大野狼來襲,將不堪一擊。
我上份工作是擔任ERP軟體導入顧問,我0經驗入行自學上手,8個月內可以獨立服務客戶、產出軟體導入步驟說明書、被稱讚有自學能力......我心知肚明,我只有一半的自學能力。
在我的理解中,所謂的自學能力,需要能夠界定問題範圍、鑑別必要知識、安排學習計畫、進行知識管理、最後將知識應用於實際場景。
我能夠界定問題範圍,但我不知道什麼是必要知識,導致我能夠快速搭草房,卻很難建高樓,因為我不知道哪個知識是可靠,可以拿來做基石,只有知道哪個知識是可靠的,才有辦法重點安排學習計畫。
簡單來說,我沒辦法區別知識與知識間的差異。

02 學習底層知識可提升學習效率

即使無法區別知識,我依然夢想要好好學習,所以我按照學習策略IPO(Input Process Output)的概念,想要藉著學習後製作知識圖卡、心智圖,將知識內化,結果,我發現有成千上萬的知識排著等製作。
是的,我又遇到一樣的問題,知識到底要該如何分類?學習的優先比重?後來,我閱讀到知識管理書籍《精準學習》、《精準思考》。

作者成甲提出,能夠改變思維與行為的才是知識,而知識通常通過模型在傳遞、流通,因此他更將知識模型分為四種層次,經驗技巧、方法流程、科學原理、哲學視角,其中哲學視角更具普遍性規律,被稱為:臨界知識(底層邏輯)。

作者指出,應該要花80%時間學習臨界知識,因為臨界知識是事物的底層規律,理解了,將能舉一反三,而臨界知識也能成為知識的基石,用於搭建體系。

當下我震撼了,原來知識與知識間真的是有差異的,我過去學習之所以低效,是因為,我通常學習的是知識表層經驗技巧、方法流程,這些恰巧會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變化成各種模型,說的誇張點,我跟100個老師學,會獲得100種方法。

但是,這100種方法,背後都可能是同一種臨界知識。

舉例來說,我曾看到一本書是講設計點子,它列出3000個,如果仔細去翻,會發現它遵守了排版原理及配色原理,換言之,如果沒有用原理原則去拆解、分解知識,大腦根本無法讀懂,更恍若實用了。

03 對知識點理解越清楚越能應用

現在我學習時,會注意將知識分層,套用《道德經》道法術模型,將知識分為道(自然法則)、法(原理原則)、術(操作方法)、器(工具產品)、例(實際案例)、勢(行業趨勢),去主動建構我的知識模型。
舉例來說,日前我寫了「之前我邊想東西邊走路,會感覺四周圍的景色像電影特效的走馬燈,模模糊糊的,沒有事物會真的進入我視線當中,看起來要使用五感,也要有意識的去運用…」這是實際案例,那麼它有原理原則嗎?
有的,來自認知心理學。
《打開心智》一書提到,由於演化關係,大腦具有「節能」傾向,節能會影響注意力的分配,當大腦預測周圍環境資訊對生存沒有影響,會自動攔截避免佔據寶貴的注意力資源,好騰出更多認知資源,處理更重要的問題。
這同時也能理解到,認知資源有限,如果要發揮大腦最大功效,最好是一次只做一件事。因為大腦無法同時處理要用前額葉皮質的任務(計畫、決策、判斷),若要同時做只可能是ㄧ些不用腦的任務(聽輕音樂、走路)。

04 學校教育的意義:拆解知識工具包

直到懂得「學習」,我才懂得,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學校所學的通識(國文、英文、數學、美術、歷史、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是拿來學習、拆解、分類其他類型的知識,協助我們建構知識體系的工具包。
為什麼有時會覺得學校所學的知識沒有很大用處,是因為累積的體驗或實踐不足,就好比,當真實的去營運社群,會發現使用的方法,背後是上述學科的原理原則,比如,個人品牌與社會學的符號消費概念。
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圖解讀書會後的文字稿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看著日落時,我們不會想去控制日落,不會命令太陽右側的天空呈現橘黃色,也不會命令雲朵的粉紅色更濃些,我們只能滿懷敬畏地望著而已。——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 之前讀《寫在我心》,作者娜塔莉提到敞開心胸的傾聽,原先沒有完全理解”傾聽”一詞。
雖說人的想像力足可移植細節,然而運用你確實知曉,而且親眼看過的細節,會讓你筆下的文字更真實可信,從而奠定扎實的基礎,讓你得以從這裏開始寫起。──寫出我心 描述細節,會讓事物栩栩如生。
今天看了一個關於財富自由相關的影片。 講師的觀點很有趣,他並不是請聽眾列出想要的事物,比如,房子,車子,每月固定開銷 ,然後在統計財富自由需要多少錢。 他的問題是——你理想生活是什麼樣子? 想幾點起床?起床後想看到什麼?想做什麼?然後,現在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如何去改變,好達成你的理想生活。當我們知道
這是《寫出我心》的領讀老師——王輝老師出的題目 :D 題目:以10分鐘為一個計時單位,用70分鐘完成以下動作: 1. 從【我記得…】開始寫 2. 休息10分鐘 3. 從【我不記得…】開始寫 4.休息10分鐘 5. 從【我想要…】開始寫 6.休息10分鐘 7. 從【我不想要…】開始寫 【我記得…】
如果想要寫作,需要在生活中留有空檔,當下雨天,其他人急忙避雨時,作家會在雨中凝視著水窪,感受雨水滴落在頭上、臉上、眼睫的濕潤感,觀察周圍發生的大小事,接著透過文字,將感受鮮活地展現出來。
我們借著寫來學寫作,事情就是這麽簡單。——摘自《寫出我心》 大家都認為要學習技能,要去找專家學習,其實,我們不是透過掌握知識而學會技能,而是透過實際練習而學會技能,就像我們是靠著寫來學寫作,靠著讀來學閱讀,靠著動來減肥。
當看著日落時,我們不會想去控制日落,不會命令太陽右側的天空呈現橘黃色,也不會命令雲朵的粉紅色更濃些,我們只能滿懷敬畏地望著而已。——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 之前讀《寫在我心》,作者娜塔莉提到敞開心胸的傾聽,原先沒有完全理解”傾聽”一詞。
雖說人的想像力足可移植細節,然而運用你確實知曉,而且親眼看過的細節,會讓你筆下的文字更真實可信,從而奠定扎實的基礎,讓你得以從這裏開始寫起。──寫出我心 描述細節,會讓事物栩栩如生。
今天看了一個關於財富自由相關的影片。 講師的觀點很有趣,他並不是請聽眾列出想要的事物,比如,房子,車子,每月固定開銷 ,然後在統計財富自由需要多少錢。 他的問題是——你理想生活是什麼樣子? 想幾點起床?起床後想看到什麼?想做什麼?然後,現在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如何去改變,好達成你的理想生活。當我們知道
這是《寫出我心》的領讀老師——王輝老師出的題目 :D 題目:以10分鐘為一個計時單位,用70分鐘完成以下動作: 1. 從【我記得…】開始寫 2. 休息10分鐘 3. 從【我不記得…】開始寫 4.休息10分鐘 5. 從【我想要…】開始寫 6.休息10分鐘 7. 從【我不想要…】開始寫 【我記得…】
如果想要寫作,需要在生活中留有空檔,當下雨天,其他人急忙避雨時,作家會在雨中凝視著水窪,感受雨水滴落在頭上、臉上、眼睫的濕潤感,觀察周圍發生的大小事,接著透過文字,將感受鮮活地展現出來。
我們借著寫來學寫作,事情就是這麽簡單。——摘自《寫出我心》 大家都認為要學習技能,要去找專家學習,其實,我們不是透過掌握知識而學會技能,而是透過實際練習而學會技能,就像我們是靠著寫來學寫作,靠著讀來學閱讀,靠著動來減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學習生成式AI,不僅僅是掌握幾個工具,而是從全方位了解AI的發展範疇及其潛力。我經常在企業教授AI課程時,會遇到HR詢問:某些工具用不上,可以不教嗎?當然可以,但如果同仁不了解生成式AI在「數位內容」上的廣泛應用,又如何掌握大語言模型的發展邊界?
Thumbnail
在開始學習計畫前的三個問題 為什麼學? 該學什麼? 如何去學? 為什麼學的主要歸類 本質性的學習 為了學習而去學習 不確定將來如何使用 功能性的學習 學習這個技能或主題可以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該學什麼? 概念 若某些事物需要被理解而非只是記憶,就屬於概念 ex: 學習人工智能
Thumbnail
前期先針對整體流程模仿 可以快速理解一個主題如何拆解成不同的要素 快速取得一個學習的利基點 一個好的方式就是以完成專案為目的下去學習 為何要做Project Based的學習,而非一步一步完成課程? 因為直接做專案可以最快的碰到問題,知道自己還缺少哪方面的認知 人類無法用抽象的事物把事情
Thumbnail
6 篇文章|9928 字 學習觀|教育心理學|學習技巧 序 親愛的讀者 在現今,學習已成為終生的旅程。每一次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自我實現的階梯。這本書是為了那些渴望深化自我,追求成長的您準備的。 我們從一章「建立學習基礎」開始,探索如何透過正確的心態和基本技巧來打造學習的良好基礎
●學習的源動能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有什麼剛性需求? ●學習的領域?為什麼選擇這些? ●學習該具備的基本心態? ●學習新知識的策略? ●有哪些閱讀技巧?可以善用那些閱讀技巧? ●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可以用哪些技巧? ●學習時可能會遇到的盲點?
Thumbnail
知識、技能、態度是推進我們成長的三大支柱,知識讓我們擁有了了解世界的窗口;技能讓我們可以開始有能力改變世界;態度則決定了我們要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世界。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這也是要獲得自我成長及突破所需要的關鍵。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知識複利的概念,如何把所學變現,並在當前AI快速發展的時代中,重新思考學歷與知識的價值。作者分享了讀書的意義和知識的累積對職場生涯的影響,並介紹了《知識複利: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一書,揭示瞭如何利用知識創造更多的價值,進而實現財務回報。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學習生成式AI,不僅僅是掌握幾個工具,而是從全方位了解AI的發展範疇及其潛力。我經常在企業教授AI課程時,會遇到HR詢問:某些工具用不上,可以不教嗎?當然可以,但如果同仁不了解生成式AI在「數位內容」上的廣泛應用,又如何掌握大語言模型的發展邊界?
Thumbnail
在開始學習計畫前的三個問題 為什麼學? 該學什麼? 如何去學? 為什麼學的主要歸類 本質性的學習 為了學習而去學習 不確定將來如何使用 功能性的學習 學習這個技能或主題可以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該學什麼? 概念 若某些事物需要被理解而非只是記憶,就屬於概念 ex: 學習人工智能
Thumbnail
前期先針對整體流程模仿 可以快速理解一個主題如何拆解成不同的要素 快速取得一個學習的利基點 一個好的方式就是以完成專案為目的下去學習 為何要做Project Based的學習,而非一步一步完成課程? 因為直接做專案可以最快的碰到問題,知道自己還缺少哪方面的認知 人類無法用抽象的事物把事情
Thumbnail
6 篇文章|9928 字 學習觀|教育心理學|學習技巧 序 親愛的讀者 在現今,學習已成為終生的旅程。每一次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自我實現的階梯。這本書是為了那些渴望深化自我,追求成長的您準備的。 我們從一章「建立學習基礎」開始,探索如何透過正確的心態和基本技巧來打造學習的良好基礎
●學習的源動能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有什麼剛性需求? ●學習的領域?為什麼選擇這些? ●學習該具備的基本心態? ●學習新知識的策略? ●有哪些閱讀技巧?可以善用那些閱讀技巧? ●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可以用哪些技巧? ●學習時可能會遇到的盲點?
Thumbnail
知識、技能、態度是推進我們成長的三大支柱,知識讓我們擁有了了解世界的窗口;技能讓我們可以開始有能力改變世界;態度則決定了我們要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世界。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這也是要獲得自我成長及突破所需要的關鍵。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知識複利的概念,如何把所學變現,並在當前AI快速發展的時代中,重新思考學歷與知識的價值。作者分享了讀書的意義和知識的累積對職場生涯的影響,並介紹了《知識複利: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一書,揭示瞭如何利用知識創造更多的價值,進而實現財務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