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提到學習,很容易就會連想到要去學校報到,藉由學校的教育系統讓我們懂得比別人多一些。
這是上一世代的想法,然而現在網路發達,任何知識只要上網查詢就有,查不到也能去圖書館找。
至於教你的老師嗎? 網路上找也有學程,如果是傳統行業外面也有專門做教學的。
那就更別說新興行業,學校絕對是慢好幾拍才開始導入師資,所以學校已不再是學習成長的首選,除非你要進入的職業很吃學歷。
以往要學做生意的技巧,光是要找門路就很難,你只能看書學,但做商這件事情只看書不夠,還得要有實戰技能。
如今你在網路上做買賣只需要幾千到幾萬塊就可以做市場測試,且只要家裡動動手指即可,還不用辛辛苦苦到現場擺攤面對客人,換個品項容易很多,那麼當你懂的知識別人也懂,要如何與對方做出差異化甚至能夠與更強的人競爭呢?
答案是「實際行動」。
就是這麼不起眼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點子不值錢,值錢的是實際行動得來的經驗,但有趣的是大部分人知道,卻仍然不會行動。
你知道減肥要多運動、少吃甜食,至今能做到的人卻是少數。
找到有價值的知識技巧很難,更難的是開始付諸行動。
為什麼大部分人都無法付諸實現?
人是懶惰的生物,要是沒有受到立即威脅,或是立即可得的利益,通常都很難去行動完成任務。
也就是「立即」的影響勝過「未來」的影響。
雖然你知道持續吃糖與不運動會造成肌肉流失老了走不動,但你現在仍然健康,還可以再繼續過同樣的生活好幾年,等時候到了自己自然會開始運動。
又或者暑假作業總是要等到最後一天才開始寫,而且一天就寫完全部的暑假作業了。
你可能會想,反正到最後時間到我就會自動自發的去完成我原本認為重要的事情,現在還能爽就先趕快爽,不然以後要過好日子的機會就沒有了。
你若是用身邊長輩的現況來判斷自己的未來,這個策略算是最好的策略了。
你若打算趁現在玩完,中年找個還可以的工作過還可以的生活,現在真的好好玩才是上上策。
你未來想過跟大部分人不同的好生活,比如吃飯不用看菜單,平日有時間去旅遊體驗不同生活樣貌,不用跟別人排隊吃餐廳,培養各種不同好玩的興趣,認識跟你一樣的社會階級朋友。
那麼現在你得好好考慮是不是要開始付諸行動。
人類大腦的前額葉皮質主導策略的能力,而這個前額葉皮質要到人類 25 歲才開始趨近成熟,也就是說,在男人 25 歲之前都很難去策略規劃人生藍圖,直到 25 歲之後才會漸漸意識到好像有些事情要開始去規劃了。
更好增進自己行動力的方式,就是思考現在的生活習慣當中,有什麼可精進之處,或是可以擴大利益之處。
比如你有研究球鞋,平時也打球,或許你可以開個社團介紹各種球鞋,接著在打球時與球友聊天過程中加人近來,之後你在社團裡就會形成一個交友圈,之後要賣球鞋或是辦活動都有很大的發展利用空間。
你喜歡玩桌遊,可以開立社團或群組邀請好友近來,因為同樣興趣聚在一起,之後或許能開個桌遊店也不無可能。
你喜歡烹飪,也能分享自己的烹飪經驗與技術教會其他沒經驗的新手,也藉此做經驗交換,或許之後也能開團做教學收費。
從現有的興趣一步步多做一點,雖然網路很容易與人聯繫,但也因為網路使用過多造成人與人的關係疏離,實際上的體驗反而因此更加被重視。
在學習提升上,輸入與輸出必須要做一個迴圈才能夠稱為學習,也就是當你看完減肥知識之後,接著要實際做出你所吸收到的減肥技巧,否則再怎麼看減肥影片也不會幫助你瘦身。
多數人只願意輸入,不願意輸出,因為輸出太累人了,所以大量的輸入能夠騙自己的大腦有在減肥上做出大量的努力,於是我們習慣吸收大量知識後就感到很滿意。
要是你長期學了很多東西卻覺得自己好像沒什麼成長,你要開始把注意力放在實際執行上。
你可以先選擇一項可以開始每天做,而且越做會越厲害的事情,把他養成一種習慣。
比如運動、寫作、口語表達、攝影、穿搭研究、聲音訓練。
這些都屬於輸出作業,藉由持續的輸出過程當中你會發現新的問題,並且你會為了解決此問題開始找尋相關知識來解決。
如果你要學會騎腳踏車,你不會先翻開課本了解腳踏車的力學原理,反而是會直接跨上去試騎,有問題再來看書或找老師。
以輸出為核心持續學習,生活才會因此越學越精彩,當你用此系統後不斷習得更多能力,自然也會贏的過那些只讀知識卻不運用的人。
結論
1、當知識取得門檻越來越低,相對的行動力價值會越來越高。
2、思考現有生活與興趣中,有什麼組合可以做出更大的潛在利益。
3、想做什麼事情,先從最容易執行的地方開始,再漸漸學習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