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願意被稱為「孩子」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們還是高舉著「尊師重道」的標語,深恐學生不知道「天地君親師」,老師的地位僅次於父母。
劍橋大學(作者家人拍攝)

劍橋大學(作者家人拍攝)

前兩天,有位老師在臉書寫著:

我不懂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稱大學生為「孩子」?
大學生該有成年人的樣子
不要再視為孩子了

非常認同。民法去年三讀修正通過,滿18歲就是成年;大學生大多超過18歲,的確該被視為成年人,而不是孩子。

但接下來的留言就令人匪夷所思。

有人批評,老師稱學生為孩子,是想名正言順地控制他們;有人揶揄,這個社會將學生教導成只要權利不想盡義務,老師只好當個龜孫子;有人說,應該稱他們為「寶寶」;有人覺得,多數大學生的行為,都未成年;也有人說,他們都是大爺。

我忍不住好事地留言:

做父母的,無論自己兒女多大,不都是稱呼他們『孩子』。因此,稱學生『孩子』,是因為疼惜之心,而非感嘆他們的幼稚無知。
在我眼裡,學生就像自己的孩子,有些學生的行為的確乖張叛逆,但身為老師的,不是都應該有教無類地教導他們?!
上面的留言,不知是不是老師留的,如果是,我覺得真悲哀。

我的留言之下,很快地就有了回應。

大致是說:真正該悲哀的是這些孩子們的父母,是他們將子女教育成這樣。這些孩子以後如何與老師無關,他們的態度終將反饋到自己及父母的身上。

我心想:這些學生不都是自己子女的年齡,是我們把孩子們教育成這樣,難道我們沒責任?學生的行為表現也許與老師無關,但學生的學習態度或技能,難道都是學生單方面的責任?

於是我回應:

學生的父母如何,不在老師考慮的範圍,我們不會因為父母的智愚賢不肖,對這些孩子差別看待。
老師教的是學生,不是學生的父母,盡己之力,把分內該做好的事做好就行。

不久,又有老師針對我的留言說:大學不是幼稚園啊!

於是我回覆:

大學不是幼稚園,所以我們稱他們「孩子」,而不是「小朋友」。
常覺得老師們提到「孩子」,大都帶著鄙夷的口氣。但,我對他們沒有失望或不屑,他們也許不用功學習態度不佳,那是我們拿我們那個年代的尊師重道,來要求有一兩個世代差異的學生,是我們不願跨過這樣的代溝,而仍活在過去的歲月。
是我們把「孩子」這兩個字給用壞了。如果不用這兩個字,學生就會變好嗎?!

這也令我想起,學校「斜槓達人」活動時,有位學生問我:

為何這個世代的學習風氣普遍低落?

我鼓勵地回答:

我不覺得學習風氣變得低落,只覺得學生擁有的資源變多變廣,對課業的專注力變少。
教育環境也不同於以往,過去強調專業導向,現在追求多元發展,課程設計因此有了很大的轉變。畢業學分數逐降到現在的128,選必修比率也逐漸拉近,讓同學有更多的選擇。
現在的學生即便對課業不上心,但大多擁有較上一世代更好的外語能力、應變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及科技應用能力。(但也不得不考慮城鄉差距)
因此,學習風氣並非量變(變差),而是質變(多元)。

我從未稱我的學生們是「孩子」,如果讀過「我的學生不是我的學生」就會知道。

有些學生的課堂行為的確令老師難以忍受。上課說話、吃東西、滑手機、看自己的書、遲到或突然站起來離開教室等等,已經司空見慣。有時還得像警告小朋友般,提醒他們節制,以免影響其他同學。

對他們說話的語氣或態度也不能太直接或太尖銳,以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否則,期末教學評鑑就會很難看。

有一年某一門課的評鑑分數,被11位同學在每一題上都勾了1分(非常不滿意),包括老師上課是否遲到早退。我是不遲到的,大都在上課鐘響之前就進教室,搞定電腦及投影設備。

這令我非常痛心,那一學期結束是寒假,我的新年,過得很不開心。

我會接到學生未署名、無學號又無禮的email,要我讓他及格,以免延畢;或要我寫推薦函,告知甚麼時候來拿,但未提供任何資料。最近,聽聞系上老師調侃,有研究生找她討論指導老師的問題,最後學生說,他回去考慮一下。

擔任教學或行政單位主管時,也面對過很多狗皮倒灶的事,包括學生發給教育部或校長的黑函、編製畢業紀念冊而生的糾紛等等。最近還聽說,學生建議學校應提供足夠的機車停車位,以免找車位造成上課遲到。

的確,我們的學生不成熟,又急於爭取自己的權益,但,只是少部分,不該擴大到全部。


反觀老師們,我們有與時俱進嗎?!

學校的教學研討會,參加的老師總是三三兩兩;因應疫情,要求所有老師參加的線上教學研習會,總是三催四請,最後還叫助教或研究生參加。

上課投影片是書商附贈的教材,教材中也許是老掉牙的國外案例;喜歡用單向填鴨式教學,未考慮與學生的互動或反應;喜歡用考試衡量學習成效,未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

老師們也好將自己陳腐單一的價值觀加諸於學生,無時不刻提醒學生要好好用功,成績好,才可以找到好工作,將來才會有成就。

老師們不知道的是,自己所授的專業,從網路唾手可得,而且最新最潮;任何一個網紅網美,講起任何主題,賣起任何東西,都口若懸河頭頭是道。

反觀我們呢?!我們還是高舉著「尊師重道」的標語,深恐學生不知道「天地君親師」,老師的地位僅次於父母。

現在的孩子生得少,父母都寶貝,造成學生的自我中心,現在的社會風氣雜沓,令人不得不把權利擺在前面。這樣的時代早已來臨,老師們跟上了嗎?!

當我們批判學生的同時,是否也該反省自己?!

劍橋大學(作者家人拍攝)

劍橋大學(作者家人拍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覺得是一地的文化問題,不過有時被稱為孩子也是不錯,當然是要在好的意味下
iamsisphe-avatar-img
2022/11/10
非常同意你的想法!幸好我以前待的是國中,不太會有人批評我們不該叫學生“孩子"。我們也不會叫國中生是小朋友,老師之所以會稱自己的學生為孩子,並不是貶抑或控制的心態,而是一種接納、包容甚至疼愛吧!真的是有一種父母的心情在裡面,但又必須盡到老師的責任和公正。
Angela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1/10
非常認同,大多數老師是基於愛心及關切,但少數老師的看法太偏頗,令我不吐不快。
Red-avatar-img
2022/11/06
再細讀一遍,我還是覺得,這是一位好老師的文字,因為把孩子的定義擴充,而非單純只是個稱呼! 我的學生不是學生,那篇文章,很早之前就讀過,更加深我對您好老師的定義呀^_^ 雖然只是針對留言回應老師的一些觀念討論,但,反求諸己,這,近來已經很少人做到,結論,我還是維持原判,呵呵
Angela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1/07
的確,老師叫學生孩子,叫得稀鬆平常,但忘記叫孩子的初衷為何? 其實,我是討厭老師高高在上,以為掌握了學生分數,就自以為是的樣子。 不過,我已經退休,實在不該批評其他老師啦!
二宮hikaru-avatar-img
2022/11/06
說起鳥事,她只不過暫時保管學生的手機,不讓他們上課玩,就被家長告了。
Angela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1/06
有些父母過度涉入教學現場,也太保護孩子了!
二宮hikaru-avatar-img
2022/11/06
我朋友教國中,她跟學生合照的時候,大家常常誤認為她也是學生,哈哈!!
avatar-img
無腦老嫗小沙龍
20.3K會員
274內容數
這裡不做美髮不修指甲,開房間只做明的,不做暗的。朋友不嫌多,讀者不嫌少,無腦老嫗談談笑笑,大家隨意走走看看,坐坐聊聊。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學生時代總是期待著能脫離校規的束縛、父母的牽扯。總認為沒有人管的生活就是自由。當我出了社會,成了看顧學生的一邊。才終於能夠明白,那一句句的殷切叮嚀究竟飽含了多少人生與多少的經歷。
Thumbnail
學生時代總是期待著能脫離校規的束縛、父母的牽扯。總認為沒有人管的生活就是自由。當我出了社會,成了看顧學生的一邊。才終於能夠明白,那一句句的殷切叮嚀究竟飽含了多少人生與多少的經歷。
Thumbnail
晚餐時間豬爸爸和我聊到, 過幾天要去大學對準實習老師們演講。 豬爸爸說到他想分享的內容, 我覺得這樣的經驗傳承對新手老師來說,實在太好太需要了! 在第一線老師的視野, 我認為教學功力的培養外, 還有許多的「認知」和「態度」都是必備的。 例如: 新老師們必須要能明白任課、導師和行政角色的不同, 及在不
Thumbnail
晚餐時間豬爸爸和我聊到, 過幾天要去大學對準實習老師們演講。 豬爸爸說到他想分享的內容, 我覺得這樣的經驗傳承對新手老師來說,實在太好太需要了! 在第一線老師的視野, 我認為教學功力的培養外, 還有許多的「認知」和「態度」都是必備的。 例如: 新老師們必須要能明白任課、導師和行政角色的不同, 及在不
Thumbnail
我們還是高舉著「尊師重道」的標語,深恐學生不知道「天地君親師」,老師的地位僅次於父母。
Thumbnail
我們還是高舉著「尊師重道」的標語,深恐學生不知道「天地君親師」,老師的地位僅次於父母。
Thumbnail
有些道理雖然是陳腔濫調,但有時候可能是真理,畢竟活得久還是有點道理的不是嗎? 在我那年代,我還記得每天早上走進小學校門的時候要向校門口的孔子雕像敬禮,在幼年時期每天都做同樣的事,不懂這樣做有甚麼意義? 我一臉疑惑的看著老師問道「甚麼意思?」
Thumbnail
有些道理雖然是陳腔濫調,但有時候可能是真理,畢竟活得久還是有點道理的不是嗎? 在我那年代,我還記得每天早上走進小學校門的時候要向校門口的孔子雕像敬禮,在幼年時期每天都做同樣的事,不懂這樣做有甚麼意義? 我一臉疑惑的看著老師問道「甚麼意思?」
Thumbnail
「學生」做一個集合名詞,同質性卻不高,由於「人」的本身就是單獨個體;加上不同世代的學生的差異性也很大,畢竟不同的媒體訊息、社會氛圍、家庭出身,造就出各具特質的孩子。是以,將對待A學生的模式套用在B學生,顯然不妥當,作為一個班級領導人必須要不間斷底更新自己的內建軟體,而中學「導師」就是這樣練成的。
Thumbnail
「學生」做一個集合名詞,同質性卻不高,由於「人」的本身就是單獨個體;加上不同世代的學生的差異性也很大,畢竟不同的媒體訊息、社會氛圍、家庭出身,造就出各具特質的孩子。是以,將對待A學生的模式套用在B學生,顯然不妥當,作為一個班級領導人必須要不間斷底更新自己的內建軟體,而中學「導師」就是這樣練成的。
Thumbnail
圖片 卡內基:「能力會在批評中萎縮,而在讚賞下綻放花朵。」教育的本質是為了成就孩子未來的快樂。比起處罰責罵,還有別的點子,提升教育品質,不打擊孩子。 成為老師不是要展現自己的知識含量,而是要增加學生的心理質量,孩子需要的不是永無止境的挫折,而是一句「加油!你可以!老師陪著你。」如此而已。
Thumbnail
圖片 卡內基:「能力會在批評中萎縮,而在讚賞下綻放花朵。」教育的本質是為了成就孩子未來的快樂。比起處罰責罵,還有別的點子,提升教育品質,不打擊孩子。 成為老師不是要展現自己的知識含量,而是要增加學生的心理質量,孩子需要的不是永無止境的挫折,而是一句「加油!你可以!老師陪著你。」如此而已。
Thumbnail
最近慢慢會覺得,教師客服化其實是時代的趨勢,教師地位慢慢降低的同時,民眾對教育服務人員的尊重,卻還沒培養出來的尷尬時代,這就會形成一個怪圈,有不少人在自己的工作上受氣,然後到別人的工作領域當奧客。  站在老師的立場會覺得老師越來越難當,家長要求越來越多,雖然大部分家長會尊重老師,但直升機家長遇到一兩
Thumbnail
最近慢慢會覺得,教師客服化其實是時代的趨勢,教師地位慢慢降低的同時,民眾對教育服務人員的尊重,卻還沒培養出來的尷尬時代,這就會形成一個怪圈,有不少人在自己的工作上受氣,然後到別人的工作領域當奧客。  站在老師的立場會覺得老師越來越難當,家長要求越來越多,雖然大部分家長會尊重老師,但直升機家長遇到一兩
Thumbnail
12月去醒吾科大一個工作坊當青年講師,參加工作坊的人是不同科大的老師,而主題是要了解Z世代,也就是我們這些高中生、大學生,讓他們克服在安排課程或是教學上的種種問題
Thumbnail
12月去醒吾科大一個工作坊當青年講師,參加工作坊的人是不同科大的老師,而主題是要了解Z世代,也就是我們這些高中生、大學生,讓他們克服在安排課程或是教學上的種種問題
Thumbnail
在補教業待了8年,夠格談這件事情了吧? #老師也是普通人 #別刁難老師 #天下父母心而老師也有父母
Thumbnail
在補教業待了8年,夠格談這件事情了吧? #老師也是普通人 #別刁難老師 #天下父母心而老師也有父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