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問孩子:「你為什麼報喜不報憂?」,答案就在:「你接得住憂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天倫之旅」談一個家庭常見議題:孩子對爸爸報喜不報憂,太太對先生報喜不報憂。(以上角色可以自由調換)

劇中有一幕經典是70多歲太太過世的爸爸,問30多歲的小女兒說:「為什麼你們打電話回來都只跟媽媽說話?為什麼你們好像有事都不跟我說?」
小女兒就一句話道破:「因為媽媽是傾聽者,我們可以跟他無話不說,你是說話者,總是在發表意見、教訓我們。」
我的體會是, 孩子通常會對父母報喜不報憂,無論是小孩子還是成年後的大孩子,原因通常是父母「接不住」孩子報憂之後的情緒(常見的"安慰"就是不要再哭了、不要再吵了、不要想那麼多................諸多隔離情緒的"不要"),
更進一步探索, 是父母親接不住自己聽到憂(所謂壞消息 )之後的情緒,以及無法控制自己情緒後續引發的行為。
所以孩子很早就學會「能不說就不說」,以免要被罵、擔心成為父母親的負擔。因為不說可能沒事,說了事情反而一大堆;除了原來自己已發生的「憂」,還要增加處理內在愧咎感的憂(例如:我怎麼可以讓父母擔心、我怎麼會那麼笨發生這種事.....等諸如此類的)。
這裡說的父母「接」不住,有2種。
1.「接受」與 2.「接納」。
1.無法「接受」發生的「事實」與自己的期望相違背。因而會失望、憤怒、傷心......,這都沒問題,這人之常情。關鍵是:身為父母親有沒有能力意識到自己會有這個情緒是源自於自己頭腦裡裝了哪些想法(多數父母是沒有,幸好這時代有越來越多父母開始意識到自我覺察對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除了「有沒有能力」意識到情緒,還有「如何傳達」 自己的失望、憤怒、傷心這些情緒例如片中老父當發現孩子因為吸毒過世的時候,仍然第一句話直覺說:「這不應該是我的兒子,這不是我的兒子............」
2. 父母無法「接納」孩子「真實的樣貌」,這一點孩子通常也是心知肚明。而因為知道父親想要的不是自己真實的樣子,所以編出許多謊言不讓父親失望,直到再也騙不下去。
又像電影當中一直讓父親失望的兒子, 惱羞成怒的挑戰父親,例如:「為什麼你當年可以抽煙我現在就不行?」;或是進入到證明模式:「好,我現在就戒煙,不是因為我覺得煙不好,而是因為你以為我戒不了,我就戒給你看。」,親子關係就在如此不斷的「互相證明」之間糾葛不清。
若我有機會做一些與親子關係有關的工作時,尤其是孩子還小的父母親,我常會強調,怎麼衡量父母是不是成功?其實就一個指標。
只要能讓孩子願意跟你說他的憂(壞消息 ),就是成功。
人世間,還有什麼比家人之間的接受與接納更珍貴的呢?
如果你問:「我也想接納啊,可是家人經常說一些很白目的話,做一些很讓人抓狂的事,到底要怎麼能接呢?而且接納是不是就縱容他了?」,其實真正的接納跟你想的完全不是同一回事,那究竟是哪回事呢?---點進來看方法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最怕什麼?我最怕有一天我不再對生命感到困惑,然後停止提問。 這裡歡迎問問題,因為好的問題帶來的啟發更甚於答案 https://wisdomtalk.firstory.io/ 【每一個困惑都帶來一個突破。而提問是從困惑前往突破的最快路徑】,請看留言區第一則貼文,裡面有我衷心的歡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家有國中生的朋友跟我抱怨:「我說他朽木不可雕也,他竟然回我說朽木可以種香菇啊,搞什麼嘛!什麼都不會就只會頂嘴嗎!」
我問她:「國王跟皇后吵架的時候,奴隸生氣,有用嗎?」
失去的經驗像是在心理鑿了一個洞,但你能從這個洞中流出愛,也能留住別人的愛。
開學的日子,總是會在幼稚園或是國小的門口聽到淒厲的哭聲,那是初入幼稚園或小一新生常見的分離焦慮產生的哭聲,是一種面對未知恐懼的直接反應。 你可能會說,過幾天適應就好了,越抱他就越哭阿。是的,人最可貴的就是有適應能力;孩子更是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因為他要活下來。
當你對身邊的人失望、憤怒、傷心,因為「他沒有達到你的期待」、「他不符合你的標準」時,你正在拿出手銬把對方跟自己一起銬住,關進你內心的牢.................
我一路都是最好的志願、最理想的公司,實在很難想像,我兒子現在在走的路到底是長怎樣?
家有國中生的朋友跟我抱怨:「我說他朽木不可雕也,他竟然回我說朽木可以種香菇啊,搞什麼嘛!什麼都不會就只會頂嘴嗎!」
我問她:「國王跟皇后吵架的時候,奴隸生氣,有用嗎?」
失去的經驗像是在心理鑿了一個洞,但你能從這個洞中流出愛,也能留住別人的愛。
開學的日子,總是會在幼稚園或是國小的門口聽到淒厲的哭聲,那是初入幼稚園或小一新生常見的分離焦慮產生的哭聲,是一種面對未知恐懼的直接反應。 你可能會說,過幾天適應就好了,越抱他就越哭阿。是的,人最可貴的就是有適應能力;孩子更是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因為他要活下來。
當你對身邊的人失望、憤怒、傷心,因為「他沒有達到你的期待」、「他不符合你的標準」時,你正在拿出手銬把對方跟自己一起銬住,關進你內心的牢.................
我一路都是最好的志願、最理想的公司,實在很難想像,我兒子現在在走的路到底是長怎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父母不應以子女是否主動關心自己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面對成年子女的問題時,父母應保持適當距離,給予愛和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親職時期的挑戰是和成年子女保持適當距離,並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
為什麼!!! 好好跟父母溝通這麼有問題啦!
小時候心大認知也不多,等到上了國中後才漸漸發現,原來我的家長不是合格的家長,他的對於自己的情緒掌控極度不穩定,本來我想試著跟他好好溝通,但試了好幾次之後發現根本做不到,我毫無辦法...... 嘗試了那麼多次,真的不是我不想溝通,是他根本就無法溝通,他沒辦法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好好聊,每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親子間的深度對話似乎變得愈來愈稀缺。我們常說親子溝通是關鍵,但真正的溝通不只是言語交流,更在於能否耐心傾聽。 當孩子帶著滿腔熱情分享他們的小世界時,父母的耐心聆聽無疑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和支持。這不僅能夠增進親子間的理解和信任,更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 那麼如何在
Thumbnail
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有一類人,聽他說話就是滿口「悲慘世界」只要開口,說的內容都是一些極度倒楣或是讓他充滿擔心的事情。 這個過年,我最勇敢的事就是直接跟我媽說我不想再聽了。我從國小開始接受媽媽所有的負面情緒,她因爲無人可講,把對哥哥姊姊和爸爸的擔心與不愉快全對一個根本沒有長大的小孩傾訴。
Thumbnail
「當我們在探討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的溝通方式對孩子自我肯定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比如當孩子取得成功或表現良好時,若父母選擇沉默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而在孩子犯錯或失敗時卻施以嚴厲的責罵,這種偏頗的反應模式,往往導致孩子自我肯定感的低落。 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認可和回饋極為敏感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父母不應以子女是否主動關心自己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面對成年子女的問題時,父母應保持適當距離,給予愛和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親職時期的挑戰是和成年子女保持適當距離,並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
為什麼!!! 好好跟父母溝通這麼有問題啦!
小時候心大認知也不多,等到上了國中後才漸漸發現,原來我的家長不是合格的家長,他的對於自己的情緒掌控極度不穩定,本來我想試著跟他好好溝通,但試了好幾次之後發現根本做不到,我毫無辦法...... 嘗試了那麼多次,真的不是我不想溝通,是他根本就無法溝通,他沒辦法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好好聊,每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親子間的深度對話似乎變得愈來愈稀缺。我們常說親子溝通是關鍵,但真正的溝通不只是言語交流,更在於能否耐心傾聽。 當孩子帶著滿腔熱情分享他們的小世界時,父母的耐心聆聽無疑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和支持。這不僅能夠增進親子間的理解和信任,更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 那麼如何在
Thumbnail
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有一類人,聽他說話就是滿口「悲慘世界」只要開口,說的內容都是一些極度倒楣或是讓他充滿擔心的事情。 這個過年,我最勇敢的事就是直接跟我媽說我不想再聽了。我從國小開始接受媽媽所有的負面情緒,她因爲無人可講,把對哥哥姊姊和爸爸的擔心與不愉快全對一個根本沒有長大的小孩傾訴。
Thumbnail
「當我們在探討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的溝通方式對孩子自我肯定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比如當孩子取得成功或表現良好時,若父母選擇沉默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而在孩子犯錯或失敗時卻施以嚴厲的責罵,這種偏頗的反應模式,往往導致孩子自我肯定感的低落。 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認可和回饋極為敏感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