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清明回老家掃墓,在堂姊的推坑下入了podcast這個大坑,很適合我這種做事喜歡聽人聲對話的工作習慣,在這之前大多是聽科普類的影片、直播、和朋友掛DC或是G+。
開始聽podcast後,原本只有聽國際新聞相關的podcast,後來開始慢慢接觸投資理財(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股癌正好也竄升至排行榜,原本以為會和一般金融節目一樣,可能聽個十幾分鐘就會開始注意力渙散,沒想到聽著聽著一集過去了,接著又播出下一集。
在看
《灰階思考》也有一樣的感覺,書中講述的內容其實在節目裡聽過很多次,至今在節目上癌大也會反覆再拿出來說,在看書的過程中,腦袋都有癌大的聲音,看文字彷彿在聽podcast。
閱讀後對投資的想法沒有變動很多,反而是自己看事情的角度開始轉變。從小我們接觸到的分類方式大多是二分法,但實際上有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不全都是0或1,數學裡有一個基本理論:「線段是由無限多個點組合而成。」
這個理論也能放到任何事件上,例如說同意與反對是兩個極值,而這兩個區段中間有千百萬種理由與想法,當人們面對需要做選擇時,便能看自己較靠近哪個極值去做選擇。
這社會不是每件事都是選擇題,不是每件事都要選擇出題者規定好的選項。
我很喜歡癌大對於選擇的看法,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考量而去做決定,曾經的我會疑惑說:「既然這麼不喜歡工作,為甚麼不自己做或是換工作?」
對某些人來說會影響到太多層面,可能光是基本的日常開銷就無法輕易地變換工作,甚至是對生活的看法:「有的人認為工作就是工作,下班後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這對我這種工作即生活的人來說是無法想像的,這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沒辦法想到他們所考慮的問題,但可以認同這選擇。
這一切都不衝突,他們過他們的,我過我的。
不需要對他人的選擇指指點點,尊重並理解就好,不用去指責或是說數落對方的選擇,甚至是前面所想的那些疑惑。
這就跟點菜一樣,不能吃牛的不點牛,不吃肉的就點素食,喜歡煮飯的就去廚房煮剛才大家點的菜,我們仍能坐在同一張飯桌上相談甚歡,甚至能在閒聊間理解到為甚麼他不吃牛,她不吃肉。
如果今天的狀況是:「讓不吃牛的人來做牛肉料理,吃素的人來煮肉料理,並且最後都要端給廚師品嘗。」
這不叫做設身處地著想,或是換位思考,這叫做不尊重,還一次糟蹋了所有人與食材。
食材未能好好地被烹飪出最精華的味道,專業的人被迫要食用未被好好發揮的料理,還會有兩個人根本沒吃到飯,因為接下來就會不歡而散。
在尊重彼此的狀況下,才能做到有效的溝通與理解。
創業這件事對我來說是一種創新,想了很久的創新,沒想到真的被做出來的創新,就只因為我的人生中還沒做到這件事。
老實說晴雨設計在創立的過程中遇到的阻礙,沒有一般人對於創業印象中的艱辛那麼大,我很幸運,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夥伴,得到了校方的肯定給予補助,得到很多人的鼓勵,曾經我在
Podcast裡也說過:「現在的
晴雨不是單單三個人建立起來的,是很多人幫忙,好不容易破土發芽。」
當然在創業前也是做了很多功課,看遍許多國內外的案例,聽了一位又一位的創業失敗與成功的經驗分享,同時間更是不停地投各式各樣的比賽與跑攤,做不一樣的嘗試,我們習慣得獎名單上沒有我們的名字;習慣看到我們東西第一眼就說:「這種東西到處都有。」的人;習慣長輩們總是勸我們先去社會工作一陣子,就算我們每個人都有打工或是進辦公室工作的經驗。
不能否認目前晴雨設計的產品或產物和市面上的同質性很相似,為了打破這個僵局,我們不是想破腦袋的在思考要怎麼變出一個無敵蝦趴的新產品,而是積極地與不同領域的人合作洽談。
晴雨設計第一位合作對象是
京典奇特柚木家具行,在宜蘭深耕二十年的家具行,他們與學校合作,提供家具的廢材剩料,讓學生們把自己的設計具現化,並且提供木工方面的專業建議,同時也會提出有關銷售上的經驗。
這一次的合作我親眼見證的剩材如何變化,並且透過不一樣的方式再生,有的變成了原子筆,有的變成了盆栽,有的變成花圈上的看板。變現後的價值更是影響甚遠,三星國小和該家具行合作,讓孩子們自己做原子筆,並且在市集販售,這過程中除了支持到偏鄉資源,在過程中學生也能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而不是反覆咀嚼花上大量時間又不明瞭的事務。
這是一個sense-making,對一件事、對所學、對自己。
在學習歷程中我們不太會感受到這件事,以至於面對往後未來的選擇沒有想法,如果我們在學習歷程中學會sense-making,便能更清楚知道自己是怎麼樣的人,以及理解自己的能力到哪裡。
在幾次的產出與出攤經驗後,原本要我們去工作的人們從「先去社會學習經驗」慢慢變成「有沒有需要甚麼?」「我覺得你們可以在OOO去做努力,這樣會吸引到更多人」「要繼續加油喔!」明明只是簡單的字句,卻讓我感受到無法說清的堅定。
我們做得到,只要再繼續走,和大家一起走。
我們就能一起見到海上升起的月圓。
從國中後就沒有寫過這種類似讀書心得的文章,明明小時候很討厭寫閱讀心得這種作業,反而長大後看一幅畫就想在個人社群上寫出長篇大論。但這應該也不能說是讀書心得(?)比較像是看完文章後對目前現況的分析與檢討(還是說這個是?)如果去細品這本書也能讓自己的思考模式沒這麼二元化,可以有0.5、0.56、0.568999……腦袋裡不會只有1和0。
每一次的經驗都是眼界的拓展,儘管花出去的時間成本僅能做打平或是虧損,同樣地,獲得的人事物,對我們來說是無法去比擬的,貪婪地去享受每個當下得到的所學,並且吸收後予以修正。
保持思考,保有自己。
我們不是依據題目做出選擇,而是寫上自己所認為的答案。
答案的正確與否由我們自己決定。
*本文於
2021/11/13發布於Medium
2021/12/3發布於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