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記實:12/10《認同創傷》台南政大書城新書分享會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場《認同創傷》的新書分享會由王浩一老師擔任引言,他稱自己是台南的地頭蛇,而這本書的插畫和攝影都是他的創作。他說,創傷是無所不在的,有時侯一個眼神、一個表情,對玻璃心的人來說都可以成為一個創傷。浩一老師開玩笑地分享,先前和劉克襄老師到太魯閣偏鄉地區做過節目,和小朋友互動時,小朋友看著王浩一,說「你們是來我們學校中最老最醜的。」也成了他們的創傷。
人總是不停在學習,包括:愛情、親密關係,難免有一些坑坑疤疤,有些人把創傷當成勳章,有些人傷得太深因此走不出來。我們並不是為了承受創傷來的,但有時難免也需要借助諮商師幫我們清創與釐清,這是現代很需要的學科與研究。王浩一分享,在他最近寫的一本書中,序文的標題是「每一朵玫瑰都有自己的荊棘」。換句話說,我們承受創傷,但有時我們也會刺傷別人。
《認同創傷》的作者王曙芳老師,順著浩一老師提到的狀況問:到底我們是要認同創傷,還是不要認同?
曙芳老師先分享在一次廣播受訪中主持人提出的問題:「有一個男生總覺得自己是個被忽視的小孩,都已經知道自己是個被忽視的小孩,難道不能解決這個現象嗎?」
對此曙芳老師認為,我們不要認同標籤,而是應該要把標籤的傷找出來,進而安撫與療癒。通常認同創傷底下都有個需要被保護的東西,例如:如果我是一個母親,這個認同身分底下可能有一個保護色──我只要好好當個母親,就可以不用再去做其他自我實現的事。而從主持人的例子來說,當被忽視的小孩被看見、聽見的時侯,會引發什麼會讓他更加害怕的事?當我們知道這個保護機制,就有可能解開它。
我是個外星人,我沒有朋友……
曙芳老師分享書中個案海蒂的故事。海蒂是波蘭移民,遷居美國已經三十多年,常睡不好、膀胱發炎,急救時不好意思求助,感覺很多事情都必須自己完成,她在公司是個主管,常幫同事解決問題,但卻無法將自己的問題告訴任何人,也對自己的伴侶感到很生氣,認為伴侶總是無法同理他。她覺得自己是外星人,沒有真心相待的朋友……
事實上,這個外星人的認同導致了一些困難。當我們產生了原型認同,就會造成生活卡住了、被限制住了,海蒂被框列的就是「我沒有朋友,我是個外星人」,這個能量會將整個人框列住,影響了生活方式、限制生活想像。
至於如何破解原型認同,就要先問這個認同帶給海蒂什麼好處。海蒂認同的是,我如果做個外星人,只要與眾不同就會在美國非常出色,這樣就不會讓人注意我的其他缺點,例如:英文不好或有口音。但它帶來的限制則是和每個人都很疏離,永遠沒辦法有真正的朋友,好像隨時可以逃回波蘭,但只要一逃回波蘭,還是覺得自己沒辦法融入當地文化。
待追究到小時候的創傷後,才發現海蒂小時侯因戰亂成為小難民,被送進德國幼兒園。5歲的她在幼兒園,別人桌上總有完整的畫筆和文具,只有她的桌上沒有。加上因語言不同,也完全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總覺得沒有人瞭解她,她也沒辦法去瞭解任何人。
後來曙芳老師請她隔空給了5歲的她一盒彩色筆,海蒂發現5歲的她非常開心,正拿著畫筆開始畫畫,也療癒了她的原型創傷。當原型認同被瓦解,她不需要再是異鄉人或是孤立無援,她可以開始將公司的事項交接給同事,準備退休計劃。而身心也恢復了原來的秩序,腸躁症、膀胱炎、失眠都改善了。
我沒辦法控制我的身體,其實更害怕的是我是個沒有才華的人
有句話說,「命運握在自己手中」,曙芳老師則認為,命運是寫在認同中──當我們改變認同,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向曙芳老師尋求療癒的個案,不管是交友、疾病、身心症、癌症等各種原因,表面上是完全不同的病症,但經過診斷,其實都會發現是因為認同產生的狀況。
因此,改變認同就變得重要。如前述,一個人的原型認同通常是為了保護更害怕的事。此時,生活中會發生很多補償行為與活動。而補償行為都是為了轉移我們的注意力,可能是上癮症,如:一直要喝奶茶、巧克力、慢跑等……更有甚者,生病本身就是一個補償行為,疾病背後有更深的恐懼與原型認同需要面對。
​曙芳老師分享案例莉莉的故事。她來找曙芳老師時,已經有三年沒辦法工作,有囤積症,在工作上,常感到不公平待遇,也會據以力爭,常和同事、老闆起衝突。她的​原型認同是「我是一個刺蝟」,讓別人不能夠靠近他,能量張牙舞爪,實際上她害怕真實的自己是不被喜歡的,底下最深恐懼是害怕別人討厭,產生挫敗的感覺。開始療癒後,不久莉莉就找到工作了。
另一個案例是小艾的故事。小艾是一個有身心症的人,每晚都有心臟不舒服的狀況,去醫院做任何檢查也查不出原因。經過療癒後,發現小艾小時候是受虐兒,常被爸爸抽打,因為他是老大,所以被打得最慘。
​她從小就上宗教團體辦的小學,深信所有的疾病都是因為業力影響。後來小艾的妹妹癌末被扔到醫院,她看到妹妹在病床痛苦,為著不得不同意拔掉妹妹的插管而責怪自己。他把所有的過錯都放在父母與菩薩身上,常認為我今天這樣,都是父母及菩薩害的。曙芳老師跟他說業力觀是人為的詮譯,不需要有這個執念,經由治療三到四次,小艾的心臟也慢慢恢復了健康。
還有一個案例淑美,身體各處常常在痛。她的原型認同是「我沒辦法控製我的身體」,但經過深入探究,發現她其實更害怕的是「我是一個沒有才華的人」。只要身體一有狀況,他就會花很多心力去照顧身體,就永遠不需要去在意他的焦慮感。經由療癒淑美才發現,其實對自己的許多批判,才是真正的焦慮、害怕,為了迴避這個焦盧,才會一直生病,讓自己不再感受到對自己批判的痛苦。
在人與人的交會中,神遇見祂自己
《認同創傷》書中找出了十二種認同主題,其中第三部 「我是誰?」特別重要。曙芳老師引心靈工坊曾出版《靈魂密碼》指出,該書作者希爾曼提出橡實理論,認為一顆橡樹子種子以後會長出一個大樹,因為種子記載著獨特的生命圖像與潛力。曙芳老師說,每一個人都有靈性的開端,這個記載就是我們的靈魂藍圖,我們來到這世界,絕對是有我們想學習和貢獻的地方。
當人非常渴望臻極完美時,也就有著愈來愈多的神性,當神很想體驗身為人的種種體驗,就會擁有更多的人性。我們是因為愛而存在,如果想要體驗愛,就要有一個對象,我們是因為愛而被創造,因為神要體驗愛。當我們愛一個人時,就是在愛自己。​
靈魂透過身體來學習,如果我們需要,也可以透過雲端感受到這一世是來學什麼、貢獻什麼。要怎麼才能意識到有限與無限,最好的方法就是「與無限保持一致,與有限保持和諧」。每個人都是獨特個體,綻放其光芒,所有人的光芒合一後,就成就了宇宙光芒。因此我們只要好好做自己、散發光芒即可。
在人與人的交會中,神遇見祂自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想透過催眠讓自己過得更好嗎? 精神科醫師蔡東杰話說從頭。二十年前當他到鳳凰城學習艾瑞克森催眠療法時,感到非常開心,但覺得這樣的療法非常難懂。 當時台灣只有一本關於催眠的書,《催眠之聲伴你》,當中雖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惜卻都沒有講到如何做催眠。 2004年,華人心理治療發展基金會第一次邀請薩德博士來台
      這幾年,心靈工坊陸續出版了「薩德談經驗式治療」系列,這是薩德博士原先規劃好的「經驗式心理治療藝術」四部曲:2019,《經驗式治療藝術》、2020,《喚醒式治療》、2021,《助人者練心術》,而我們終於要在2022年,迎來這系列的第一本書:《催眠引導:讓改變自然發生的心理治療藝術》。   忘了在哪
      我與這本書走過了神奇的八年。   拙著《催眠治療實務手冊》在2014年5月出版時,薩德博士(我習慣稱他Jeff,傑夫)來台北帶領大師督導班,而這本書正是我送給他,感謝他十年來教導的禮物。傑夫也帶著他已經簽好名字的新書過來,我立即翻開閱讀,感到熟悉又陌生,並且發現我整本書的內容都被他送我的書,《催
    心靈工坊總編輯徐嘉俊在致詞時表示,一般人都以為心理諮商都在聊天而已,好像沒什麼用,但她引用王浩威醫師的話請大家可以想想:有什麼人能以你為主體,不帶評斷的聽你說話20分鐘? 最後就是處理當事人的傷口。曹老師說,這不意味要重現當事人的傷痛歷程,而是要以「當下」傷口的處理為重 博客來 金石堂 學思行
    行醫超過三十年,東部的販夫走卒、達官貴人、政商名流都是花蓮慈濟醫院陳培榕副院長的病人,親身陪著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經歷癌症或疾病的洗禮,陳培榕更深刻感受,當面對會影響生死的疾病,每個人都是手足無措的。 病人沒有復發,活得好,吃好睡好,身心愉快,就是最大的報償。 博客來 TAAZE讀冊生活 誠品書店
      如果這是一般的推薦文,就會開始歌功頌德,談作者的育兒理論方法有多麼高明,並讓身為父親的我獲益良多,但這並不是一篇這樣的文章。   我總是特別掃興,喜歡從後設的觀點去理解社會現象,並反省身處其中的我們自己。套用在此情境,就是現代的父母親有多麼需要各類的心理專家,來告訴我們該如何與自己的孩子相處。
    想透過催眠讓自己過得更好嗎? 精神科醫師蔡東杰話說從頭。二十年前當他到鳳凰城學習艾瑞克森催眠療法時,感到非常開心,但覺得這樣的療法非常難懂。 當時台灣只有一本關於催眠的書,《催眠之聲伴你》,當中雖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惜卻都沒有講到如何做催眠。 2004年,華人心理治療發展基金會第一次邀請薩德博士來台
      這幾年,心靈工坊陸續出版了「薩德談經驗式治療」系列,這是薩德博士原先規劃好的「經驗式心理治療藝術」四部曲:2019,《經驗式治療藝術》、2020,《喚醒式治療》、2021,《助人者練心術》,而我們終於要在2022年,迎來這系列的第一本書:《催眠引導:讓改變自然發生的心理治療藝術》。   忘了在哪
      我與這本書走過了神奇的八年。   拙著《催眠治療實務手冊》在2014年5月出版時,薩德博士(我習慣稱他Jeff,傑夫)來台北帶領大師督導班,而這本書正是我送給他,感謝他十年來教導的禮物。傑夫也帶著他已經簽好名字的新書過來,我立即翻開閱讀,感到熟悉又陌生,並且發現我整本書的內容都被他送我的書,《催
    心靈工坊總編輯徐嘉俊在致詞時表示,一般人都以為心理諮商都在聊天而已,好像沒什麼用,但她引用王浩威醫師的話請大家可以想想:有什麼人能以你為主體,不帶評斷的聽你說話20分鐘? 最後就是處理當事人的傷口。曹老師說,這不意味要重現當事人的傷痛歷程,而是要以「當下」傷口的處理為重 博客來 金石堂 學思行
    行醫超過三十年,東部的販夫走卒、達官貴人、政商名流都是花蓮慈濟醫院陳培榕副院長的病人,親身陪著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經歷癌症或疾病的洗禮,陳培榕更深刻感受,當面對會影響生死的疾病,每個人都是手足無措的。 病人沒有復發,活得好,吃好睡好,身心愉快,就是最大的報償。 博客來 TAAZE讀冊生活 誠品書店
      如果這是一般的推薦文,就會開始歌功頌德,談作者的育兒理論方法有多麼高明,並讓身為父親的我獲益良多,但這並不是一篇這樣的文章。   我總是特別掃興,喜歡從後設的觀點去理解社會現象,並反省身處其中的我們自己。套用在此情境,就是現代的父母親有多麼需要各類的心理專家,來告訴我們該如何與自己的孩子相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Pooh分享了她最近閱讀的書籍《對自己也當個好人》。這本書以輕鬆的語調探討了孤獨、自我接納和追求真實自我的重要性。作者通過自身經歷,分析了與他人分享脆弱的感受,並強調在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應學會接受失敗和孤獨,進而成長。Pooh的感想也鼓勵讀者勇敢嘗試新事物,讓人生更加充實。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在這本書中,作者深入探討原型認同對個人生活的影響,提供針對這種創傷的療癒方法,幫助讀者從原型認同的創傷中重塑全新的自我認同信念。書中運用了故事和療癒方法來引導讀者找到真實的渴望,並重新建立屬於自己的生命力。這是一本關於自我探索和療癒的書籍。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Thumbnail
    如果悔恨遺憾可以改寫,如果美好回憶可以倒帶體驗,此刻正在經歷喜怒哀樂的你,難道不是記憶的玩物?
    今天在慈惠日間,有見到曾經是日間的學員,因為明明是團體生活,都沒有心復健。 況且,是精神分裂症學員,總比星星兒好些,不是嗎? 早上的劉護理師不斷告誡,我都〝壓下去〞。 相對的,反而是劉護理師見到,我有炸彈型延宕式反應,這回事。 我想,這類情況,在星星兒身上,必然是種困擾。 因為,星星兒,往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本文提到了作者參加崇建老師的三天工作坊後對生命的覺知和覺受的新圖像。作者分享了童年事件對成年後的影響,並強調愛自己的第一步是覺察內在感受。透過覺察和接納,希望能夠更好地面對和處理內心的情緒。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Pooh分享了她最近閱讀的書籍《對自己也當個好人》。這本書以輕鬆的語調探討了孤獨、自我接納和追求真實自我的重要性。作者通過自身經歷,分析了與他人分享脆弱的感受,並強調在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應學會接受失敗和孤獨,進而成長。Pooh的感想也鼓勵讀者勇敢嘗試新事物,讓人生更加充實。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在這本書中,作者深入探討原型認同對個人生活的影響,提供針對這種創傷的療癒方法,幫助讀者從原型認同的創傷中重塑全新的自我認同信念。書中運用了故事和療癒方法來引導讀者找到真實的渴望,並重新建立屬於自己的生命力。這是一本關於自我探索和療癒的書籍。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Thumbnail
    如果悔恨遺憾可以改寫,如果美好回憶可以倒帶體驗,此刻正在經歷喜怒哀樂的你,難道不是記憶的玩物?
    今天在慈惠日間,有見到曾經是日間的學員,因為明明是團體生活,都沒有心復健。 況且,是精神分裂症學員,總比星星兒好些,不是嗎? 早上的劉護理師不斷告誡,我都〝壓下去〞。 相對的,反而是劉護理師見到,我有炸彈型延宕式反應,這回事。 我想,這類情況,在星星兒身上,必然是種困擾。 因為,星星兒,往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本文提到了作者參加崇建老師的三天工作坊後對生命的覺知和覺受的新圖像。作者分享了童年事件對成年後的影響,並強調愛自己的第一步是覺察內在感受。透過覺察和接納,希望能夠更好地面對和處理內心的情緒。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