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我們有多害怕被討厭,就有多討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從幾年前開始,《被討厭的勇氣》一直是暢銷書排行榜的不退燒書籍,這是作者岸見一郎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理論做為基礎,和古賀史健共同創作出來的一本生命哲學探討書籍,著重在現代人的困擾~人際關係的煩惱,其中一大困擾就是「被討厭」和「為了獲得被接受而產生討好行為」,久而久之迷失自己,對於成為完整的個體就更顯困難。
《被討厭的勇氣》可說是從日本受到熱烈迴響,來到台灣更是興起熱烈的閱讀潮。
任何的暢銷書籍,成為暢銷,除了作者們的創作力和獨到見解之外,每一本暢銷書籍都隱含著「社會脈動」和「大眾需求」。如果我們從這兩個觀點來思考《被討厭的勇氣》主題隱含的亞洲人際關係現象和文化,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亞洲的社會人際互動,許多人都困擾於不知道如何能被接受,也深怕被討厭的感覺,很希望能找到解脫。而若能從學習《被討厭的勇氣》開始,或許對我們來說,獲得內心渴望已久的自由自在,會是一件可能實現的事。
這是一種屬於個體和群體之間相依相斥的矛盾。個體需要群體,沒有群體如何在社會上生存及運行?但當個體非常需要,甚至依賴群體時,就會感受到被群體左右、擺佈、支配,甚或產生一種束縛和被剝奪個體自主的感覺。
人一出生,哪能不需要依賴別人呢?生命的孕育過程,養育孩子、保護孩子都是一種自然,正因為有下一代的出生,人類的生命才能延續、傳承,再創造新世代。
但是,當日子困難,伴侶關係基礎薄弱,或是個體本身還未準備好承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養育的資源不足…等等因素,都可能使孩子一誕生就被迫離開雙親,由另外的親人或照顧者代撫養。就算失去了父母親親自撫育,孩子還是需要其他照顧者的出現,這是必須的,孩子是無法靠自己撫育自己、餵養自己。
正因為是這麼自然也很正常的成長需求,對一些個體來說,這麼基本的生存需求,卻成了自己生命存在最大的自尊傷口,那種必須依賴別人才得以存活,成為自己生命最深的卑微,感受生命不得不經驗的脆弱和無助狀態。
只要環境中的照顧者時常露出嫌惡的表情、嫌棄的口氣,並且在撫育的過程中,夾帶許多煩躁、憤怒和厭惡情緒,還有大量的否定和拒絕口氣反應,孩子便會因為經歷這些對他的羞辱,而自動化地形成「我不好」、「我不被愛」、「我不應該存在」的感受知覺,而錯以為自己必須要不停的討好照顧者、不斷的向照顧者示好,甚至卑微的乞討著生活資源和基本照顧,自己才能被允許活在那個環境。
當孩子經驗到存在是一種羞恥,那將成為自尊難以痊癒的傷口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828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療癒時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4.2K會員
211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討好傾向的人,常誤以為只要別人對他提出觀點或意見,都代表是他不好、他有錯、他的問題。他們總是很理所當然認為,只要和別人的意見不同,或是觀點有差異,自己一定是那個有錯的人。他們很快的就會說「對不起,是我的錯」,或是「對不起,你說的對」,幾乎在沒有思考和辨識的情況下,立刻的認為一定有什麼是自己疏乎...
 承接上一篇,本篇繼續探討另外四點造成無法立下界限的因素: 你也想從混亂糾葛的關係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感: 這個因素是許多人無法立下界限的主要原因。關於我們的個體存在,都有基本內在需求存在,這些內在需求包括:安全感、重要感、受尊重感、被接納感。
如果,情況很明白明顯了,立下界限、守護界線是對你最好的選擇和行動,你卻遲遲無法進行,仍然處於混亂和左右為難的局面裡,那麼你該面對和思考的是自己,而不是「對方為什麼要這樣那樣」了。 這一篇主題就是要和你討論這個情況裡的自我覺察⋯
很多人並不知情,從一出生開始,即已成為父母或家族長輩口中的虧欠者、次等品。 這些原因可能來自於: *你沒有他們要的性別 *你沒有他們要的容貌 *你沒有他們要的條件 *你的出生在於他們生活能力及生命承擔力不足的時候 你的到來並不是他們作好準備的,也不是他們具有愛的能力的時候....
因為一場疫情的變化,台灣緊急的進入三級警戒狀態,在一陣人仰馬翻的調動下,學校的學生和老師,要練習線上上課,學生停課不停學,學習大事成了家長的大事...
我們的社會有一個奇妙的邏輯,那就是:我有對你好的時候,所以我讓你覺得傷害或是痛苦,你也不要計較,不要有那些感覺。如果你有那些感覺,就是抹滅我對你的付出。 不論是伴侶之間 、親子之間 、同事之間,還是前輩後輩都有這樣的現象,你只能記住那些「好的」,不能記住那些曾經發洩及粗暴的對待。
討好傾向的人,常誤以為只要別人對他提出觀點或意見,都代表是他不好、他有錯、他的問題。他們總是很理所當然認為,只要和別人的意見不同,或是觀點有差異,自己一定是那個有錯的人。他們很快的就會說「對不起,是我的錯」,或是「對不起,你說的對」,幾乎在沒有思考和辨識的情況下,立刻的認為一定有什麼是自己疏乎...
 承接上一篇,本篇繼續探討另外四點造成無法立下界限的因素: 你也想從混亂糾葛的關係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感: 這個因素是許多人無法立下界限的主要原因。關於我們的個體存在,都有基本內在需求存在,這些內在需求包括:安全感、重要感、受尊重感、被接納感。
如果,情況很明白明顯了,立下界限、守護界線是對你最好的選擇和行動,你卻遲遲無法進行,仍然處於混亂和左右為難的局面裡,那麼你該面對和思考的是自己,而不是「對方為什麼要這樣那樣」了。 這一篇主題就是要和你討論這個情況裡的自我覺察⋯
很多人並不知情,從一出生開始,即已成為父母或家族長輩口中的虧欠者、次等品。 這些原因可能來自於: *你沒有他們要的性別 *你沒有他們要的容貌 *你沒有他們要的條件 *你的出生在於他們生活能力及生命承擔力不足的時候 你的到來並不是他們作好準備的,也不是他們具有愛的能力的時候....
因為一場疫情的變化,台灣緊急的進入三級警戒狀態,在一陣人仰馬翻的調動下,學校的學生和老師,要練習線上上課,學生停課不停學,學習大事成了家長的大事...
我們的社會有一個奇妙的邏輯,那就是:我有對你好的時候,所以我讓你覺得傷害或是痛苦,你也不要計較,不要有那些感覺。如果你有那些感覺,就是抹滅我對你的付出。 不論是伴侶之間 、親子之間 、同事之間,還是前輩後輩都有這樣的現象,你只能記住那些「好的」,不能記住那些曾經發洩及粗暴的對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雖然我們在意識裡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通常是無意識的)是去愛,去愛意味得不到擔保的委身,是把自己完全地給出去,希望我們的愛在被愛者身上喚起愛,愛是一種信仰行為,信心少的人愛也少。」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深入探討心理學理論,鼓勵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探討內在和高級的幸福。本文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及如何實現內在的幸福。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討厭及被討厭的勇氣的故事,分享了作者與公司新同事的相處經驗,並探討了對於討厭、被討厭的接納與理解。文章中穿插了作者對於孩子成長的期待,呈現出一種生活哲學的思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探討了人與人之間複雜的情感交織,以及如何勇敢面對和理解這些情感的必要性。
Thumbnail
你有沒有覺得人際關係很麻煩呢? 不管是人生、工作、學業、生活,似乎種種的困擾都與人有關,於是回家之後只想躲在房間裡,避開人群,窩在自己的小圈圈裡,想著明天又要面對現實了,好煩喔。如果你有人際關係的問題,非常推薦你來看看這本《被討厭的勇氣》
Thumbnail
我認為在與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中,甚至在正常人分析的最終階段裡,分析師一定會發現自己處在與新生兒寶寶的母親相稱的位置。在患者已深度退行時,若想要求患者認同分析師或理解他的觀點,將比要求胚胎或新生兒同情母親更為困難。
Thumbnail
或許,在這裡談一個來自破碎家庭(或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切題的。這樣的孩子無意識地花時間找尋他的父母。把這樣的孩子帶回家愛他是眾所周知的不足。發生的事情是,一陣子以後,被收養的孩子得到希望,開始測試他發現的環境,以證明他的監護人能否客觀地恨。他似乎唯有在被恨過之後才能相信自己被愛。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雖然我們在意識裡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通常是無意識的)是去愛,去愛意味得不到擔保的委身,是把自己完全地給出去,希望我們的愛在被愛者身上喚起愛,愛是一種信仰行為,信心少的人愛也少。」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深入探討心理學理論,鼓勵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探討內在和高級的幸福。本文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及如何實現內在的幸福。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討厭及被討厭的勇氣的故事,分享了作者與公司新同事的相處經驗,並探討了對於討厭、被討厭的接納與理解。文章中穿插了作者對於孩子成長的期待,呈現出一種生活哲學的思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探討了人與人之間複雜的情感交織,以及如何勇敢面對和理解這些情感的必要性。
Thumbnail
你有沒有覺得人際關係很麻煩呢? 不管是人生、工作、學業、生活,似乎種種的困擾都與人有關,於是回家之後只想躲在房間裡,避開人群,窩在自己的小圈圈裡,想著明天又要面對現實了,好煩喔。如果你有人際關係的問題,非常推薦你來看看這本《被討厭的勇氣》
Thumbnail
我認為在與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中,甚至在正常人分析的最終階段裡,分析師一定會發現自己處在與新生兒寶寶的母親相稱的位置。在患者已深度退行時,若想要求患者認同分析師或理解他的觀點,將比要求胚胎或新生兒同情母親更為困難。
Thumbnail
或許,在這裡談一個來自破碎家庭(或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切題的。這樣的孩子無意識地花時間找尋他的父母。把這樣的孩子帶回家愛他是眾所周知的不足。發生的事情是,一陣子以後,被收養的孩子得到希望,開始測試他發現的環境,以證明他的監護人能否客觀地恨。他似乎唯有在被恨過之後才能相信自己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