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天寬恕,或祈求老天帶領,通通都無補於事。
    這則《論語》,非常不好解,要耐心體會: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13】
    什麼叫作「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呢?我們得耐心做些考據的功夫。
    首先,什麼叫「奧」?什麼叫「灶」呢?
    奧,是室中的西南角,地處機密深幽之處,尊者居所,故具有相當隱性的影響力。古時每家每戶,多設有「奧神」,是一家之神,統領一家的門神、土地神、戶神、路神和灶君。
    至於「灶」,即灶君,相信年長的一代,都聽過「灶君」。灶君位設於廚房,每逢初一、十五,古時每家每戶都會燒香祭祀,特別在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家家戶戶都會準備糖瓜祭灶,然後歡送灶君上天廷彙報,此所謂「上天言好事,下界報吉祥」。
    其次,為什麼「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呢?
    蓋奧神雖是一家之神,卻不理家中瑣碎事務;而灶君就不一樣,祂是管理家中的起居飲食,對家裡的是是非非都一清二楚,而且年終要上天彙報的,所以家家戶戶對灶君都特別客氣。故此,與其討好不理瑣碎事務的奧神,倒不如討好對自己有切身關係的灶君,此即內地人說的「現官不如現管」,香港人說的「不怕官,最怕管」。一言以蔽之,閻王好見,小鬼難纏。
    最後,得交代王孫賈這個人。他是當時衛靈公的重臣,統領全國的軍隊。孔子在晚年返回魯國後,曾向魯國宰相季康子提及衛靈公雖然昏庸無道,但幸好有三個賢臣,故不至於亡國;而那三個賢臣當中,其中一個就是王孫賈,可見孔子也蠻欣賞他的。
    好了,現在開始入題。為什麼王孫賈向孔子問:何謂「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呢?其實哪句是當時俗語,人人都明白是什麼意思,何以王孫賈多此一問?
    這裡也要稍稍交代一些背景。事緣孔子初到衛國,雖得到衛靈公賞識,但一直未被委以重任,以抒展其政治抱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衛靈公夫人——南子。她品行不端,私德有虧。她聽說衛靈公打算任用孔子,就一連串讒言,說要孔子先來晉見她,此乃欲藉孔子之名,以提升自己的聲望。要晉見一個不三不四的女子,這對於孔子來說,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不去吧,怕南子怪罪無禮,甚至影響出仕,以致無法實現政治抱負;去吧,跟這樣的女人相見,確實委屈,甚至可能被南子利用。他心裡七上八下,左右為難,又想不出拒絕的藉口,最後還是勉為其難地去了。回來之後,子路一直耿耿於懷,覺得老師太委屈了,要向哪個不守婦道的女人低三下四地禮拜,實在太失身分。至於王孫賈,也許是好心做壞事,他以為孔子急於求仕【註】,於是不得已才放下身段,去晉見南子。他心想:與其委屈自己而去求仕於南子(與其媚於奧),倒不如棲身於我王孫賈的門下(寧媚於灶),還來得實際多啦。
    誰知孔子一聽見要他向人獻媚,馬上斬釘截鐵地說:「不是的。做人要有原則、要有底線;否則,就是出賣自己的人格。如果為了求仕,就向人獻媚,這不僅是委屈自己,更是違背天理。若是違背天理,必會受到天譴(獲罪於天),屆時向誰禱告也沒用啊(無所禱也)!」
    的確,做人必須要有原則、要有底線,不能為眼前的利益而獻媚;否則,獲罪於天,無所禱矣。
    (寫於2015年12月1日) 【註】 孔子並不是急於求仕,而是急於抒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大同理想。內地的易中天諷刺孔子是「官迷」,實在是對孔子大不敬,對傳統的中華文化大不敬。要是孔子是「官迷」,他老人家又何須放棄魯國大司寇的高職厚祿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