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2/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戲如人生不如戲,《內景唐人街》

前年(2020)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National Book Award)的《內景唐人街》,評審頌詞是這麼說的:
像一個充滿滲水疆界(porous boundaries)般的劇本,在由無數深固的種族、階級所形成的障礙世界中打滾一輩子的故事,幽默而直白,無畏地令人揪心。
這個 "porous boundaries" 實在說得好,那正是我閱讀時的感受。作者 Charles Yu(游朝凱)的確是採用劇本形式寫小說,就像舞台劇有固定的景界,雖然侷限卻四周開放,可即使擁有這麼多出口,你依然逃脫不出,而這就是非主流族群——非白非黑的美國人——在美國社會裡的感受。
Charles 經常用第二人稱(你)來敘事,後設味濃,營造一股虛實難分的真切感,畢竟故事與人生確實互為鏡像。尤其故事更發生在各個非主流族群身上,當然這裡特指亞裔、華人甚至台灣人:Charles 父母皆來自台灣。諷刺的是,這個「特指」卻一點也不特別,因為在老美眼中所有亞裔都一樣,不論你來自台灣、中國、日本、韓國、越南、印度,所以才 "generic":同一個模子所產出。
我有一位前同事,國中時即跟隨家人移民美國定居加州 Anaheim,聽他說過類似書中的遭遇,譬如老美看到他真的都會故意開他玩笑問他會不會功夫、叫他 Bruce Lee。
我自己也經歷過,雖然我只是偶而去美國出個差。有次同事們去那種美國頗流行的「食樂」(Eatertainment)餐廳聚餐,就是有卡拉 OK、電動機台、撞球桌球手足球之類的餐酒館兼娛樂場所。我自認洋歌唱得不差,無論搖滾流行新舊都難不倒(練了三十幾年好嗎 :D),所以就踅進 K 房。雖然白天工上課開會時大家都彼此熟絡在一起,但我發現輪到我唱時他們就逕自聊著天,把我曬在一旁,等我唱完輪到他們的歌時才又嗨將起來。我點的歌都是 Guns 'n' Roses、Queen、U2 那些流行到不行的曲子,但就都是我自己在唱,沒人想跟我一起,兩三首後覺得沒意思我就出去了。
那時我就有股深深的被排擠感,一如 Charles 在書中描繪平凡亞裔男(generic Asian man)的境遇。難怪許多人說去美國留學卻仍都跟自己同胞混在一起,原來那並不是心放不開,而是腳踏不出去,被有形無形的疆界桎梏住了,磕磕絆絆到最後連心也鎖閉。
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聯想到電影《推手》中的郎雄,雖然他是年老才赴美依子,不同於《內景唐人街》的移民後代,但那種融不進美國社會的模樣卻如出一轍,而且滿身功夫卻惹來更多刻板印象也從來不變。華人 = 傅滿洲。原罪。
讀完後我去看了一些評論,譬如亞馬遜是 4912 人平均 4.2 分,Twitter 上也普遍好評。我特意去看了許多低分評論(尤其來自洋名者),發現一個主要批評點,就是作者太碎嘴,相似的歧視景象被反覆描寫太多次,讓他們看不下去。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對吧?就像痛點一直給人踩,踩多肯定受不了。但只要亞裔人遭受歧視的狀況一天沒改善,這種事就一天不可能消失,甚至在民權進步的社會下絕對只會越來越熱議。倒是,這書雖有近三百頁(中英文版都是),不過因為形式類似劇本,抒情敘景篇幅不多,主要以對白為主,所以讀起來很快,我三天不到就讀完了,甚至 Twitter 上有人搭趟飛機就解決掉。因此我並不覺得冗長,反倒因為精練而散發了悠長後坐力。
順便一提,書中寫到的 "generic Asian man"、"Kung Fu guy" 都是針對亞裔男性的刻板印象,至於女性則有一大部分是「婀娜多姿」、「嫵媚性感」。不禁臆想,亞裔女性是否在美國或西方比較不會受歧視?或是比較容易融入社會或是人際關係裡?現實世界中的觀察,好像是唷,那麼這是不是我的刻板印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