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許多人還對著自己所謂的夢想「吃苦」的時候,為什麼夢想不容易實現,為什麼淪為笑柄的人可以這麼多,當社會成為扼殺年輕人夢想的地獄時,倒可以想想阻礙自己成功的前因後果。
3
我確實不愛聽別人的建議,因為大部分的「建議」不用錢。
許多人因為自己過不上一個更理想、更有計畫的生活,所以摻入讀者的生活中,具體想像如果是他,接下來怎麼做最好。
運氣好,聽了建議的人要是真有成一定會充滿感謝;但失敗的也很多,那些給建議的人就像沒犯罪一樣逍遙,更過分的可能還會倒過來說「應該是你的問題」。
這也牽扯到「聆聽的藝術」,是我正在努力學習的事;不知不覺就開始講起自己的觀點。
殊不知對方可能只是想單純地分享一件事,而不是來找我做伯樂。
如果人生真的碰到一些決策上的困難,卡在一個迴路裡想不通;或是需要人給出最好的意見和想法,即便「建議」也是站在別人的立場想,效果就不及諮詢。
有些事還是得放心交給專業的來,都比走冤枉路要好得多。
選擇涉及交換
以前總覺得,某件事的提案想法很好啊,好處也看得到,做就是了嘛,很酷!
這樣的事情不勝其數,比如實習的機會、講課的機會、發表作品的機會,只要有預期中的碩果在,還是能引人朝聖。
實際上這就是後母,看不到壞處的時候就要壞事了。
做專案看起來超狂,作品大到讓人驚豔,殊不知背後要牽多少人的線、多少人手中的經費、多少做作品的時間,犧牲多少睡眠時間、犧牲多少吃宵夜的悠閒,更甚各式各樣的朋友聚會,一度會覺得自己怎麼可以累得這麼可憐。
毒蘋果來了,吃不吃。
4
這幾日 (2019) 有收到同學的志願來信,我已經很仔細地看完,大部分都還是縈繞在:當外界都不贊同自己的選擇的時候,應不應該繼續堅持自己的道路?
首先我會說:這就是 (前人的) 建議,沒什麼幫助的那種。
台灣的學生很可憐,被壓著讀書的人不是少數,連要去哪裡高就還是會被干涉,「成年」這樣子雙重標準的大笑話 ... 放手吧,大人們。
人生確實是沒有後悔藥,但「後悔」這二字值得出社會後才認識嗎。
太害怕失敗肯定是造成失敗的元凶,搖搖欲墜也不會比較好過呀
有的人已經開始感覺到學歷,和所謂的找到好工作關聯性有疑慮,卻半夢半醒地來到畢業大門,認識學到人生第一個「後悔」,就是沒有真正後悔過。
但我卻也不是一定贊同學生的想法,因為還是存在多數人對於未來的選擇,是摻雜社會聲音的,卻堅定地告訴我:這就是我想要的!
嗯 … 確定標點符號沒有用錯嗎?
關於選系所考量出路的出發點其實不全然適合自己,不論是有前途、沒前途,就是說:做這個選擇,喜歡就好嗎;走錯路真的有辦法負責嗎,我要怎樣負責?
可以探討的面向太多了,最後舉例一個認為最蠢的討論:時間。
當國外的學生有 12 年的時間可以充分規劃自己未來的時候,憑什麼台灣的學生只能先讀好書,憑什麼花 4 年的時間認識自己叫做浪費,對一個充滿開創性的人身上貼上這樣的標籤是相當不公平的事。
所以我一向敬服那些不怕孩子失敗的人
失敗裡可以學到的東西多太多。
成功這道窄門,當一個人用自己的套路擠進去,我們要如何確定自己也能夠用同樣的方式把自己塞進去;因此,若真想要一個人有意識地成長,就得先明白:
承擔不起選擇的代價,就只能聽天由命。
悲觀人逃離迴圈的想法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我非常不喜歡正向到「中毒」的人,真心認為這已經神智不清,很像嗑藥;不過區分一下,我指的是那些利用正向觀排外的人,否則大家過好好的,不必要主動冒犯。
師大期間我的悲觀主義到達頂點,覺得當時的社會氛圍、環境非常差,雖然現在看過去,大概是一鍋醬油,沒想到曾經存在在歷史課本上的瘟疫,2020 年代還有辦法捲土重來呀。
事實上我覺得悲觀的人是進入一種「接受現況能力不完全」的狀態。
因為操之在己的部分還是可以改變的,人可以無力到什麼程度還無法想像,只是會想去揭露那些「自找」的地方。
挖開,然後重新灌泥。
說實在,我覺得一些蠢蛋愛排外就算了,那主管級的人在想什麼,明知道人脈算是維持事業的一部分,多一個朋友不就少一個敵人嗎,他們的「正向排外」又是怎麼回事?
後來才想通:唉呀,因為財富有限。
悲觀的人其實對這社會的期待並不會輸給有願景的人,可是悲觀主義有個現代社會相當致命的缺點:缺乏創造 (或說革新) 力,他們在推動事情翻轉的能力只看趨勢的話,表現比較差強人意。
意思是,我就正向,然後我讓你開始去感覺自己能著手改變的事情越來越少,我讓你去覺得自己就是「這麼一個人」。
不然你也懂的話,人家還賺什麼呢。
...
專題推廣
讀者可以如何 follow 到各種最新作品呢,記得先登入 Google,然後:
- 點點「追蹤專題」,同系列作從此不漏接
- 如果是「追蹤我」,還能涉獵到少見又容易登榜的心路歷程文章
- 簡單的點「愛心」,表達對主題的喜歡或給我的鼓勵也很歡迎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