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對國家而言,就是精神文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什麼叫做「精神文明」呢?
對國家而言,「精神文明」就是指思想開放、人權普及、社會平和、公德遍及、文藝倡廣、政治清明;而絕非指有多少高樓大廈,國民生產總值有幾多。
有人會問:要達到這樣的精神文明,這可能嗎?
先賣個關子,這兒給大家講講孔子晚年歸魯後的一段故事:
話說孔子歸魯後,魯哀公自然就要見見已聞名於天下的孔子啦。
魯哀公對孔子說:你在外顛簸了十幾年,吃了不少的苦吧!
孔子回稟說:還好。
魯哀公問曰:你到過的那些國家如何呢?
孔子答曰:禮崩樂壞,天下無道啊!
魯哀公說:久聞孔老夫子坦蕩真誠,果然如此。
魯哀公問曰:以夫子之見,如何能使天下無道的狀況有所改變?
孔子答曰:君上,孔丘認為對天下無道、社稷混亂的狀況,不能立足於「有所」改變,而應該完全改變。
魯哀公說:完全改變?有可能嗎?
孔子答曰:有。這種狀況,要看執政者想不想完全改變。
魯哀公又問:如果想改變,應該先從何處做起呢?
孔子答曰:準確的選用人才。(言下之意,當今的國相就不是理想中的人才。)
此時,身為國相的季康子就問:如何為政呢?
孔子答曰:政者,正也。正,就是端正。為政者如能率先端正自身,百姓誰敢不正。
季康子憂慮國內盜賊眾多,於是又問於孔子。
孔子對曰:如果你自己不貪財,雖獎賞人民去行竊,人民也不願意啊!
季康子又問曰:如果把不聽從法令的人趕盡殺絕,你看行嗎?
孔子對曰:為政者不可輕易萌生殺戮的念頭,應該倡行教化德治。在位者如果向善,人民自然就會跟著向善了!君子之德猶如風,百姓之德猶如草;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人民是會跟從順服的。若以殺戮的手段治理政事,是最不明智的。善人從政,何必用嚴刑峻法來威嚇人民呢?
季康子被孔子教誨一番後,於是細語向魯哀公獻言,說孔子年紀老邁,體力不支,不想讓孔子晚年再粗勞,就封孔子做「國老」,實質是不想讓孔子參與國政。
(上述故事,可以參考《論語·顏淵17、18、19》與《史記·孔子世家》)
好了,言歸正題。
也許有人會質疑:你講的倒是輕鬆簡單了,什麼教化德治,什麼精神文明,要是不採取強硬高壓手段,管控百姓,灌輸意識形態,別說施政,就是自己的小命,都保不了啊!
的確是的,教化之功,百年始有成,故在實際的政治中,會有遙遙無期之感。
而法家人物、唯物主義者,在現實事功上,為了迫切的要求之下,一定會選擇「殺無道」之政令刑施的治道,而不願走向「焉用殺」之德化禮治的治道的。也就是說,在上位者但求目的,而在下位者就會不擇手段。但,即使把人殺了,人心殺得了嗎?再者,現時的通訊發達,民智高漲,你能殺多少呢?你能掩蓋多少呢?
儒家主張德治、禮治,是要把老百姓以人來看待,以有尊嚴、有人格來看待;而並沒有否定法制的實用存在。不過,即使講法治,都必須符合人性的法治;而不是把人視作物來看待。
精神文明,才是治國之正道,是講人性尊嚴、人格平等的治國之道。
孔子說的「為國以禮」,至今仍然值得大家深思的;即使在未來,只要是人的未來,以禮治國,是人類文明唯一的必經之路。
(寫於2020年12月9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許多年前看過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當中講到外國的「排隊國」,確實值得中國人反省,為什麼中國人老是要搶、搶、搶?啥都要搶,唯恐落後。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的社會風氣,文明和諧了嗎?不排隊(今按:現在就常見排隊做核酸了,然後又排隊去焚化)、爭先恐後、小偷扒手、斑馬線人車爭路、屈錢、見死不救、見傷不扶…也
    大家讀過孟子的論四端。文中提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辭讓」,就是合理地辭謝謙讓,那是禮的坦誠真切的流露,不是偽裝造假,不是行禮如儀,更不是故意推讓,以顯風度。人之所以辭讓,就是自覺心,自覺別人在行動上的需要,若不禮讓,於心不忍,這就是禮的萌發開端。 古語說:「發乎情,止乎禮」。也就是說:禮,是表
    孔子之所以哂子路,是由於子路「其言不讓」。孔子對子路微微冷笑,實在是當機點化子路好勇急進的心態,那不是辦大事之材呀!其後,子路出仕衛國,就是死在「其言不讓」啊!為政者,有時候是要懂得退讓的呀,特別是處於介乎真相與謊言之間,判別是非對錯,便須謹慎、保守、謙讓、低調,這就是孔子所講的「無為,無不為」、「
    現在又從另外的一個角度,看看孔子心中安居閑適的和諧社會。 話說晚年孔子已經回到魯國,閑時與幾個學生到沂水浸浸水、曬曬太陽。 孔子說:「平時你們常說:『沒有人知道我!』要是有人知道你們、任用你們,那你們又如何治理呢?」 孔子話音未落,子路就急於搶先發言。他說:「假使有千乘之國任用我的話,給我三年時間,
    前文提到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對君權的轉移,古有堯舜禪讓,毋須流血,毋須叛亂,更加毋須革命。何解呢?因為舜之所以得天下,乃是天與之。 孟子有個弟子叫做萬章。 萬章問:帝堯把天下傳給舜,有這樣的事嗎? 孟子說:沒有,天子不能把天下傳給人。 萬章問:那麼舜有天下,是誰給的呢? 孟子說:天給他的。 這話怎麼
    提到「禮崩樂壞」這句話,要以這四個字來形容當今官僚敗吏、社會歪風與人心腐化,那也不為過。但,在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究竟是怎樣一回事?這禮崩樂壞,跟人倫、人心、人性,又有怎樣的關係呢? 東周末年,周幽王寵愛褒姒,因而廢申后和太子宜臼;而宜臼與舅舅聯合犬戎攻殺幽王,這不就是父子相殘,徹底破壞親親的人倫之情
    許多年前看過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當中講到外國的「排隊國」,確實值得中國人反省,為什麼中國人老是要搶、搶、搶?啥都要搶,唯恐落後。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的社會風氣,文明和諧了嗎?不排隊(今按:現在就常見排隊做核酸了,然後又排隊去焚化)、爭先恐後、小偷扒手、斑馬線人車爭路、屈錢、見死不救、見傷不扶…也
    大家讀過孟子的論四端。文中提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辭讓」,就是合理地辭謝謙讓,那是禮的坦誠真切的流露,不是偽裝造假,不是行禮如儀,更不是故意推讓,以顯風度。人之所以辭讓,就是自覺心,自覺別人在行動上的需要,若不禮讓,於心不忍,這就是禮的萌發開端。 古語說:「發乎情,止乎禮」。也就是說:禮,是表
    孔子之所以哂子路,是由於子路「其言不讓」。孔子對子路微微冷笑,實在是當機點化子路好勇急進的心態,那不是辦大事之材呀!其後,子路出仕衛國,就是死在「其言不讓」啊!為政者,有時候是要懂得退讓的呀,特別是處於介乎真相與謊言之間,判別是非對錯,便須謹慎、保守、謙讓、低調,這就是孔子所講的「無為,無不為」、「
    現在又從另外的一個角度,看看孔子心中安居閑適的和諧社會。 話說晚年孔子已經回到魯國,閑時與幾個學生到沂水浸浸水、曬曬太陽。 孔子說:「平時你們常說:『沒有人知道我!』要是有人知道你們、任用你們,那你們又如何治理呢?」 孔子話音未落,子路就急於搶先發言。他說:「假使有千乘之國任用我的話,給我三年時間,
    前文提到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對君權的轉移,古有堯舜禪讓,毋須流血,毋須叛亂,更加毋須革命。何解呢?因為舜之所以得天下,乃是天與之。 孟子有個弟子叫做萬章。 萬章問:帝堯把天下傳給舜,有這樣的事嗎? 孟子說:沒有,天子不能把天下傳給人。 萬章問:那麼舜有天下,是誰給的呢? 孟子說:天給他的。 這話怎麼
    提到「禮崩樂壞」這句話,要以這四個字來形容當今官僚敗吏、社會歪風與人心腐化,那也不為過。但,在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究竟是怎樣一回事?這禮崩樂壞,跟人倫、人心、人性,又有怎樣的關係呢? 東周末年,周幽王寵愛褒姒,因而廢申后和太子宜臼;而宜臼與舅舅聯合犬戎攻殺幽王,這不就是父子相殘,徹底破壞親親的人倫之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雍也第六)。  孔子的『變』,是變回去,變到他推崇的先王之道時代;正好與法家的『變法』相反。  孔子之時,『禮樂崩壞』。但相對而言,魯國沿襲下來的禮制多些。而齊國相對于魯國,有管仲廢舊立新、富國強兵的變法,於是離先王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甯戚』(八佾第三)。 林放,字子丘,魯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他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治辦,寧可真情哀悼。』 易,治理;戚,悲傷。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第二)。  季康子是魯國的貴族,魯哀公當政時,實際掌握魯國大權,把國君給架空了。子是他的爵位,貴族有公、侯、伯、子和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康是他的諡號。康的含義很廣,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雍也第六)。  孔子的『變』,是變回去,變到他推崇的先王之道時代;正好與法家的『變法』相反。  孔子之時,『禮樂崩壞』。但相對而言,魯國沿襲下來的禮制多些。而齊國相對于魯國,有管仲廢舊立新、富國強兵的變法,於是離先王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甯戚』(八佾第三)。 林放,字子丘,魯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他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治辦,寧可真情哀悼。』 易,治理;戚,悲傷。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第二)。  季康子是魯國的貴族,魯哀公當政時,實際掌握魯國大權,把國君給架空了。子是他的爵位,貴族有公、侯、伯、子和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康是他的諡號。康的含義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