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與法治有矛盾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前文介紹到賢人治國的德治。然則,什麼叫做德治?
德治,就是德化禮治。孔子是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這是禮下於庶人的治道,即以德化禮治來教化人民,激發人民的羞恥心而自覺革除腐敗的思想。這是從根本處出發。但,教化之功百年始有成,故在現實的政治中,會有遙遙無期之感。而法家之流在現實事功上,為了迫切的要求之下,一定會選擇「殺無道」之政令刑施的治道,而不願走向「焉用殺」之德化禮治的治道。
其實,儒家並非與法家對反,德化禮治與政令刑施是在兩個不同的層面,儒在理想層發言,法在現實層行事;儒是本,法是末。儒是法的指導原則,本立而道生。若果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法的普遍性與認受性則成疑。故此,孟子也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也就是說:只有善心不足以為政;若只有法令,也不能讓人民生發出自覺心啊!
再者,法制縱使周密詳備,亦難保掛萬漏一。故只有法制而無賢君,或奉行不得其人,則施行失宜,甚或歪屈適用,其結果亦足以致亂。相反的,有賢君,即使法制不完善,亦可由賢君釋法、修法、立法,以補法制的不足。所以,賢人政治對法治不但不相牴觸,實在是相需相成的。
由此得知,若謂儒家反對刑政,反對法治,這並不是很恰當的了解。
然則,怎樣正確地理解儒家所講的「德治」呢?
法治 + 憑良心 = 德治
司法要憑良心
立法要憑良心
執法要憑良心
總括而言,為政要憑良心。
(寫於2022年1月22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什麼叫做「精神文明」呢? 對國家而言,「精神文明」就是指思想開放、人權普及、社會平和、公德遍及、文藝倡廣、政治清明;而絕非指有多少高樓大廈,國民生產總值有幾多。 有人會問:要達到這樣的精神文明,這可能嗎? 先賣個關子,這兒給大家講講孔子晚年歸魯後的一段故事: 話說孔子歸魯後,魯哀公自然就要見見已聞名
許多年前看過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當中講到外國的「排隊國」,確實值得中國人反省,為什麼中國人老是要搶、搶、搶?啥都要搶,唯恐落後。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的社會風氣,文明和諧了嗎?不排隊(今按:現在就常見排隊做核酸了,然後又排隊去焚化)、爭先恐後、小偷扒手、斑馬線人車爭路、屈錢、見死不救、見傷不扶…也
大家讀過孟子的論四端。文中提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辭讓」,就是合理地辭謝謙讓,那是禮的坦誠真切的流露,不是偽裝造假,不是行禮如儀,更不是故意推讓,以顯風度。人之所以辭讓,就是自覺心,自覺別人在行動上的需要,若不禮讓,於心不忍,這就是禮的萌發開端。 古語說:「發乎情,止乎禮」。也就是說:禮,是表
孔子之所以哂子路,是由於子路「其言不讓」。孔子對子路微微冷笑,實在是當機點化子路好勇急進的心態,那不是辦大事之材呀!其後,子路出仕衛國,就是死在「其言不讓」啊!為政者,有時候是要懂得退讓的呀,特別是處於介乎真相與謊言之間,判別是非對錯,便須謹慎、保守、謙讓、低調,這就是孔子所講的「無為,無不為」、「
現在又從另外的一個角度,看看孔子心中安居閑適的和諧社會。 話說晚年孔子已經回到魯國,閑時與幾個學生到沂水浸浸水、曬曬太陽。 孔子說:「平時你們常說:『沒有人知道我!』要是有人知道你們、任用你們,那你們又如何治理呢?」 孔子話音未落,子路就急於搶先發言。他說:「假使有千乘之國任用我的話,給我三年時間,
前文提到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對君權的轉移,古有堯舜禪讓,毋須流血,毋須叛亂,更加毋須革命。何解呢?因為舜之所以得天下,乃是天與之。 孟子有個弟子叫做萬章。 萬章問:帝堯把天下傳給舜,有這樣的事嗎? 孟子說:沒有,天子不能把天下傳給人。 萬章問:那麼舜有天下,是誰給的呢? 孟子說:天給他的。 這話怎麼
什麼叫做「精神文明」呢? 對國家而言,「精神文明」就是指思想開放、人權普及、社會平和、公德遍及、文藝倡廣、政治清明;而絕非指有多少高樓大廈,國民生產總值有幾多。 有人會問:要達到這樣的精神文明,這可能嗎? 先賣個關子,這兒給大家講講孔子晚年歸魯後的一段故事: 話說孔子歸魯後,魯哀公自然就要見見已聞名
許多年前看過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當中講到外國的「排隊國」,確實值得中國人反省,為什麼中國人老是要搶、搶、搶?啥都要搶,唯恐落後。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的社會風氣,文明和諧了嗎?不排隊(今按:現在就常見排隊做核酸了,然後又排隊去焚化)、爭先恐後、小偷扒手、斑馬線人車爭路、屈錢、見死不救、見傷不扶…也
大家讀過孟子的論四端。文中提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辭讓」,就是合理地辭謝謙讓,那是禮的坦誠真切的流露,不是偽裝造假,不是行禮如儀,更不是故意推讓,以顯風度。人之所以辭讓,就是自覺心,自覺別人在行動上的需要,若不禮讓,於心不忍,這就是禮的萌發開端。 古語說:「發乎情,止乎禮」。也就是說:禮,是表
孔子之所以哂子路,是由於子路「其言不讓」。孔子對子路微微冷笑,實在是當機點化子路好勇急進的心態,那不是辦大事之材呀!其後,子路出仕衛國,就是死在「其言不讓」啊!為政者,有時候是要懂得退讓的呀,特別是處於介乎真相與謊言之間,判別是非對錯,便須謹慎、保守、謙讓、低調,這就是孔子所講的「無為,無不為」、「
現在又從另外的一個角度,看看孔子心中安居閑適的和諧社會。 話說晚年孔子已經回到魯國,閑時與幾個學生到沂水浸浸水、曬曬太陽。 孔子說:「平時你們常說:『沒有人知道我!』要是有人知道你們、任用你們,那你們又如何治理呢?」 孔子話音未落,子路就急於搶先發言。他說:「假使有千乘之國任用我的話,給我三年時間,
前文提到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對君權的轉移,古有堯舜禪讓,毋須流血,毋須叛亂,更加毋須革命。何解呢?因為舜之所以得天下,乃是天與之。 孟子有個弟子叫做萬章。 萬章問:帝堯把天下傳給舜,有這樣的事嗎? 孟子說:沒有,天子不能把天下傳給人。 萬章問:那麼舜有天下,是誰給的呢? 孟子說:天給他的。 這話怎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頂粵吉品星光盛宴大殿於元旦當日隆重舉辦「專場新年音樂會」,邀請三金得主「陳明章老師」及台語歌后「黃妃」攜手演出,為貴賓帶來一場細膩優雅的尊榮饗宴!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這一章是不要以機智治國,要以樸實治國,人民之所以難以控制,是得到太多的機智,取巧行為,取巧是國家的禍害,放棄
Thumbnail
  戈丁注意到,男性與女性的薪資水準起初經常是相等的,差異卻會從「第一名孩子出生時」開始不斷擴大。不只是因為女性才能懷孕,往往在孩子出生之後,家庭中承擔起大部分照顧工作的人還是女性,男性反而從此負擔更少家務。以至於這一造成女性職涯停滯或下降的階段,反而經常是男性薪資與職位提高的上升期。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我否定型人格的定義及特徵,分析三國時期曹操與袁紹的心理變化,理解此人格特質對行為和決策的影響。從心理學角度深入剖析自我懷疑、自我隔離等現象,並結合現代社會來看,提供應對策略,幫助讀者在面對挑戰時成長與改變。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史,負責文書的史官。引伸為喪失活力,文縐縐的迂腐之輩。彬彬,物相雜之狀。  孔子的意思,質實多於文采,疏于禮樂,就像未進化的野人。而文采多於質實,就像史官一樣循規蹈矩和文縐縐的了。只有質實和
Thumbnail
死亡是人生旅途中難以避免的課題。在職場的人際圈發生這類狀況時,要如何面對失去重要之人的同事呢?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頂粵吉品星光盛宴大殿於元旦當日隆重舉辦「專場新年音樂會」,邀請三金得主「陳明章老師」及台語歌后「黃妃」攜手演出,為貴賓帶來一場細膩優雅的尊榮饗宴!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這一章是不要以機智治國,要以樸實治國,人民之所以難以控制,是得到太多的機智,取巧行為,取巧是國家的禍害,放棄
Thumbnail
  戈丁注意到,男性與女性的薪資水準起初經常是相等的,差異卻會從「第一名孩子出生時」開始不斷擴大。不只是因為女性才能懷孕,往往在孩子出生之後,家庭中承擔起大部分照顧工作的人還是女性,男性反而從此負擔更少家務。以至於這一造成女性職涯停滯或下降的階段,反而經常是男性薪資與職位提高的上升期。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我否定型人格的定義及特徵,分析三國時期曹操與袁紹的心理變化,理解此人格特質對行為和決策的影響。從心理學角度深入剖析自我懷疑、自我隔離等現象,並結合現代社會來看,提供應對策略,幫助讀者在面對挑戰時成長與改變。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史,負責文書的史官。引伸為喪失活力,文縐縐的迂腐之輩。彬彬,物相雜之狀。  孔子的意思,質實多於文采,疏于禮樂,就像未進化的野人。而文采多於質實,就像史官一樣循規蹈矩和文縐縐的了。只有質實和
Thumbnail
死亡是人生旅途中難以避免的課題。在職場的人際圈發生這類狀況時,要如何面對失去重要之人的同事呢?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