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情緒的處理模式

不良情緒的處理模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良情緒的處理模式

不良情緒的處理模式

面對現代忙碌紛擾的生活環境,不良情緒累積的速度是又多又快。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當人內在情緒過多,又克制情緒的宣洩與內心感受的表達時,身心健康會受到不良影響,導致歇斯底里症狀出現。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三十年來追蹤了一千多位民眾,顯示經常壓抑忍受負向情緒的人,罹患癌症的機率會比適當表達內心情緒的人高出很多。因此,用合適的方法處理不良情緒,緩解情緒和壓力,是現代人身心健康重要的議題。

一般而言,情緒壓力過大會出現兩種嚴重行為:一種是向外發洩,表現出對他人的攻擊行為與語言,例如職場受挫的人,回到家中把氣發在家人、配偶和孩子身上;另一種是對內發洩,表現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例如被霸凌或家暴的兒童,出現自我放棄、自殘或自殺的情況。之前有一位遠距抱抱的學員,問我如何讓自己情緒穩定,就我之前的服務經驗,要處理情緒議題,依照情緒對自身生活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四個方向來處理。

一、減輕情緒動力:如果情緒動力過大,在生活或工作中會出現恍神閃現的問題,建議可以利用動態活動,如運動、散步、唱歌、舞蹈等,讓自己的情緒動力得到宣洩,減少衝動控制不良引起的不當行為。本人常常利用跑步或散步時思考情緒事件,漸漸地情緒感受就會減輕,回復理性思考問題。

二、減緩情緒頻率:如果情緒起伏是在於與不愉快的人事物共處或聯想,嚴重時建議利用就醫服藥緩解,輕微時可試著讓自己能進入專注的事情上,來轉移注意力減少不愉快的思考,如工作、閱讀、看電影、聽音樂、玩遊戲等較靜態活動。情緒出現頻率減少,生活能回復舒適,心情就能較平穩。

三、消除情緒根源:對於讓自己產生情緒的事情,在心情較為平穩時,可以找適合的家人朋友討論,讓旁觀者幫忙釐清事情給予支持;如果還是無法有效處理,可以尋求合適的心理諮商治療資源協助。化開自己的心結,找到處理的方向出口,慢慢地情緒事件就不會再影響你。

四、預防情緒事件:通常人的保護因子夠強,維持平常心處理事情的能力足夠,就能有效地減少引發情緒的事件與減輕情緒的影響,這通常需要靜心、放鬆、提高專注力等的學習訓練。如果在時間許可下,可以看相關書籍或是參加課程來學習訓練,讓自己的生活更為順遂。

緩解情緒和壓力,是人趨樂避苦的天性,但減輕情緒動力與減緩情緒頻率的方式,常牽涉到逃避生活問題的手段,像是賭博、網路沉迷、藥物濫用或是酗酒等,可能會陷入更難處理的逃避型成癮狀態。如果無法找到適當的方式處理情緒,應盡快尋求心理諮商治療相關資源的協助,讓專家協助找出適合自己的處理方式,避免再陷入人生危機中。

雖然每個人未必被情緒所困擾,但大家都應該正視處於開始階段的情緒問題,避免問題惡化下去。大部分維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都和維持身體健康類似,維持健康的飲食和睡眠習慣,每天適量運動,盡量減少過度疲累。此外,多跟家人朋友互動,每天放鬆一段時間都是讓自己減低壓力、紓緩情緒的好方法。如果發現自己還是無法讓生活感到舒適,可以選擇尋求心理專業人士的協助,學習良好的放鬆舒壓的技巧,務必要好好關照自己的情緒。

avatar-img
妙哉心理師的沙龍
14會員
17內容數
同理同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心理心理,在你心裡,在我心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妙哉心理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現代忙碌生活中,人們常常會遇到突如其來的壓力事件。文章提供了四個實用步驟來幫助你有效處理急性壓力:首先深呼吸以穩定情緒,其次放慢語言和行為來疏導對方情緒,接著尋找理由暫時脫離現場以冷靜思考,最後用平常心面對壓力,培養良好的心態。這些步驟將幫助你更好地管理生活中的壓力,更加從容地應對各種挑戰。
惡意言語在心中產生的割傷,讓人漸漸失去生活的樂趣,以及生命的意義。惡意言語是由人的基本需求開始,漸漸地養成人格、在社群中發展,最後進入不自覺的維護既得利益中。在這種環境生活的人們,會越來越在意他人評價而越沒自信、對自己越嚴苛。人只有面對、理解與處理發生在身旁的負向惡意,才能確實保護住自己的自尊心。
依據過往文獻得知,心理議題能否處遇成功,有效的關鍵在於適合的治療關係。找到不適合的專業人士,就像修汽車引擎卻找來板金師傅,是修車專業但無法解決相關問題;或者像吃醬油拉麵卻端來豚骨拉麵,好吃但不是自己想要的。專業單位多半有初談媒合,而討論的內容影響著是否可以找到適合自己議題的心理專業資源。
在現代忙碌生活中,人們常常會遇到突如其來的壓力事件。文章提供了四個實用步驟來幫助你有效處理急性壓力:首先深呼吸以穩定情緒,其次放慢語言和行為來疏導對方情緒,接著尋找理由暫時脫離現場以冷靜思考,最後用平常心面對壓力,培養良好的心態。這些步驟將幫助你更好地管理生活中的壓力,更加從容地應對各種挑戰。
惡意言語在心中產生的割傷,讓人漸漸失去生活的樂趣,以及生命的意義。惡意言語是由人的基本需求開始,漸漸地養成人格、在社群中發展,最後進入不自覺的維護既得利益中。在這種環境生活的人們,會越來越在意他人評價而越沒自信、對自己越嚴苛。人只有面對、理解與處理發生在身旁的負向惡意,才能確實保護住自己的自尊心。
依據過往文獻得知,心理議題能否處遇成功,有效的關鍵在於適合的治療關係。找到不適合的專業人士,就像修汽車引擎卻找來板金師傅,是修車專業但無法解決相關問題;或者像吃醬油拉麵卻端來豚骨拉麵,好吃但不是自己想要的。專業單位多半有初談媒合,而討論的內容影響著是否可以找到適合自己議題的心理專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