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象山慶’23.2.1)
淨土宗人,以「信」為本;信非天生,須有所起,以對治「不信」,疑去則信生;「疑」乃根本煩惱,由「無明」生,與「不正見」相應,此等心所法,能障礙「念佛」法門之聞熏與行業,故須措意。《無量壽經》云: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踊躍大歡喜;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濟生死流。
這幾段文所談的是「得聞此(無量壽)經」及「信受此經(念佛)法門」的難能與可貴。須是過去世多善心、積善行(作福),且曾見世尊及諸佛(信慧),今生種子遇緣而生發,乃能聞正法(此經法門),且信受、奉行,歡喜、精進,而得廣大無邊之利益,也就是念佛往生,淨土成佛,並迴入娑婆度有情。總之,就是於淨土門聞法而啟信。
經文再三強調的是宿世善根(見佛、供養、殖眾善),展現於今生的「信進念定慧」五根(生一切善法之根)、五力(斷一切惡行之力) ,故能「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佛世難值)今已聞」;若不如此,則可能如《增壹阿含》卷36「八難品」所說「見佛聞法」之障難(八無暇):(地獄、餓鬼、畜生)、(鬱單越、長壽天)、(聾盲瘖啞、世智辨聰)、佛前佛後,所謂的「三途八難」;又,五根五力從「信」入門,以「慧」為首(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彼此交融,互相成就,故經文云「人有信、慧難」,尤其於淨土門之「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即是少信少慧,錯失了信願念佛的往生之大利,極為可惜。
若深究之,此「憍慢弊懈怠」,或來自八難之「世智辨聰」。《佛學大辭典》釋云:世間之人、邪智聰利者、唯耽習外道經書、不能信出世之正法。或一切凡夫、外道妄計「有、無」所生之有漏智。此類世智多緣於世俗之境而起,亦隨俗事之變化而轉。被「無明」所覆的世間理性與耳聰目明,乃第六識及前五識(妄心)的功能,長於理解、分析、思維、推論及記憶、想像、類比、溝通,是世俗「煩惱法」所攝,能、所二分;即所謂「染慧」,不明真理,認賊作父,總括「心所法」的六種根本煩惱,尤其癡(無明)與惡(不正)見,又表現為高慢、多疑。
📷
留言
分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聞」即信?「見」乃信?(象山慶’23.1.31) 世人多有一種標準:「耳聞不信,眼見為憑」(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以此類推,對於淨土念佛的信,也偏重於觀想(般舟)三昧,「無量壽佛於立於眼前」,並於當下「自念佛無所從
    敬覆O學者/入淨土門(象山慶’23.1.31) 知識分子(學術研究者)對宗教了理解,仍以讀書為主,可先找「淨土宗o史」及相關的史籍、論文以細讀,概觀掌握了「(中國)淨土宗」在全體佛法及佛教史的定位;以此通觀之視野,再深入淨土「歷代祖師」的著作,從中了解淨土「教理、行門」的開展及演變,乃至於最後的歸結
    「智」所不及,以「信」代之(象山慶’23.1.29) 雖然,理解.觀察.實驗,是科學的核心,但偉大的進步,來自直覺的跳躍(《策略直覺: 偉大成就來自靈光一閃》),理性乃大腦的邏輯與運算,受限於生理的緩慢,不能掌握全部的事實。真理已預存於心靈中,在人與神(終極實在/究竟實相)的不思議交流中,向我們揭示
    釋德森《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序: 眾生根性,千差萬別,具足八萬四千煩惱。如來悲憫,觀機設教,廣說八萬四千法門,以為對治。就中求其圓頓超妙,直捷了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統攝諸法者,唯有依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迦葉、阿難、馬鳴、龍樹、諸大尊者。及此土遠公、智者、清涼、
    2023新年感言(象山慶’23.1.22)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 人間匆匆營眾務 不覺年命日夜去 如燈風中滅難期 忙忙六道無定趣 未得解脫出苦海 云何安然不驚懼 各聞強健有力時 自策自勵求常住 所謂「不覺」,是不自覺或不面對,以人事匆忙為藉口,逃避「生命意義與終極歸向」的探究。這雖是人生的常態,卻
    我們是妙好人嗎?(慧淨法師) 世尊在《觀經》流通分讚歎念佛人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善導大師加以具體地解釋:「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這是「五種嘉譽」,對念佛人五種美好、殊
    「聞」即信?「見」乃信?(象山慶’23.1.31) 世人多有一種標準:「耳聞不信,眼見為憑」(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以此類推,對於淨土念佛的信,也偏重於觀想(般舟)三昧,「無量壽佛於立於眼前」,並於當下「自念佛無所從
    敬覆O學者/入淨土門(象山慶’23.1.31) 知識分子(學術研究者)對宗教了理解,仍以讀書為主,可先找「淨土宗o史」及相關的史籍、論文以細讀,概觀掌握了「(中國)淨土宗」在全體佛法及佛教史的定位;以此通觀之視野,再深入淨土「歷代祖師」的著作,從中了解淨土「教理、行門」的開展及演變,乃至於最後的歸結
    「智」所不及,以「信」代之(象山慶’23.1.29) 雖然,理解.觀察.實驗,是科學的核心,但偉大的進步,來自直覺的跳躍(《策略直覺: 偉大成就來自靈光一閃》),理性乃大腦的邏輯與運算,受限於生理的緩慢,不能掌握全部的事實。真理已預存於心靈中,在人與神(終極實在/究竟實相)的不思議交流中,向我們揭示
    釋德森《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序: 眾生根性,千差萬別,具足八萬四千煩惱。如來悲憫,觀機設教,廣說八萬四千法門,以為對治。就中求其圓頓超妙,直捷了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統攝諸法者,唯有依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迦葉、阿難、馬鳴、龍樹、諸大尊者。及此土遠公、智者、清涼、
    2023新年感言(象山慶’23.1.22)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 人間匆匆營眾務 不覺年命日夜去 如燈風中滅難期 忙忙六道無定趣 未得解脫出苦海 云何安然不驚懼 各聞強健有力時 自策自勵求常住 所謂「不覺」,是不自覺或不面對,以人事匆忙為藉口,逃避「生命意義與終極歸向」的探究。這雖是人生的常態,卻
    我們是妙好人嗎?(慧淨法師) 世尊在《觀經》流通分讚歎念佛人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善導大師加以具體地解釋:「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這是「五種嘉譽」,對念佛人五種美好、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佛在《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智慧德能跟佛完全一樣,「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把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病根一語道破,就是妄想執著,妄想變成了所知障,智慧沒有了;執著變成了煩惱障,所以生生世世墮落在輪迴中。因此,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都在破除妄想執著而已。
    Thumbnail
    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宿有因緣,佛經名字,尚不能聞,況得受持讀誦,修因證果者乎。然如來所說,實依眾生即心本具之理。於心性外,了無一法可得。但以眾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妄想執著。由茲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迷智慧以成煩惱,即常住而為生滅。經塵點劫,莫之能反。幸遇如來所說大乘顯密諸經。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導讀:   【罪業】:罪惡之所作,為感未來苦果之因者。罪業之本性稱為罪性,罪性本空。依罪業而感之苦果稱為罪報,《無量壽經》曰:「罪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佛在《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智慧德能跟佛完全一樣,「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把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病根一語道破,就是妄想執著,妄想變成了所知障,智慧沒有了;執著變成了煩惱障,所以生生世世墮落在輪迴中。因此,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都在破除妄想執著而已。
    Thumbnail
    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宿有因緣,佛經名字,尚不能聞,況得受持讀誦,修因證果者乎。然如來所說,實依眾生即心本具之理。於心性外,了無一法可得。但以眾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妄想執著。由茲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迷智慧以成煩惱,即常住而為生滅。經塵點劫,莫之能反。幸遇如來所說大乘顯密諸經。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導讀:   【罪業】:罪惡之所作,為感未來苦果之因者。罪業之本性稱為罪性,罪性本空。依罪業而感之苦果稱為罪報,《無量壽經》曰:「罪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