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如何與同事快速建立信任 ? 三個策略教你快速結交工作中的好同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聊聊如何讓同事喜歡你的幾個方法。
建立信任是職場中很重要的因素,它不僅涉及到與他人的互動,還與我們的工作效率和職場人際關係有密切的關係。
然而,在職場中想與他人建立信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需求。因此,如何與他人建立信任並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這問題也困擾著很多人。
想要獲得他人的信任,要先知道「信任」是怎麼來的。
█ 什麼時候你會對他人付出信任 ?
一、共同患難的時候
回想一下你最近參與的一個團體活動,你和團隊成員建立信任的時刻是什麼時候?是在一開始接到任務目標並開始討論時,大家就已經互相信任了?還是當大家試圖找出好的解決方案卻無解時,大家互相鼓勵,逐漸形成共識,才開始建立信任?
我們不是因為在一起做一件事情,而讓我們重視彼此。而是當我們處於脆弱又無助的狀態下,一起做一件事,才讓我們開始互相關心,彼此信任。
二、當你付出較多心血的時候
有一種心理現象,叫做「宜家效應。」指的是或許組裝的產品不是那麼完美,但與組裝好才送進你家的家具相比,你就是會更加珍惜。
當你對一件事情更加看重,付出較多心血的時候,你就會更加珍惜,不想失去它。
三、當對方釋出脆弱訊號的時候
人們通常認為要先建立信任,雙方才有可能卸下心防,展現自己的弱點與脆弱。但經過研究顯示,信任是透過「脆弱迴路」才產生的。
當對方發出脆弱訊號,用言語或行動表達需要幫忙,然後你收到訊號,發出了回應,對方收到了你的回應,這樣子脆弱迴路就完成了。這個時候雙方會對彼此充滿善意,現在我們之間的信任就提升了。
當與同事一起做事的時候,免不了會有需要幫忙的時刻。你要先發出脆弱訊號,讓他人有機會幫助你,然後才有信任關係的建立。相反的,總是假裝自己什麼都行,是與人疏遠的最有效方式。
所以,如果你想與某人建立深遠關係,你必須願意先發出脆弱訊號,不是要過度自我袒露,而是希望你能願意適時冒一點險,撤下自己的心房。
想要建立與他人的信任,你可以與他共同做一件稍有難度的事,共同完成一個目標,共同經歷一些困難。或者與他一起規劃一件他自己很想做但一直沒有做成的事。你也可以適時地卸下心防,敞開心扉,展現自己的脆弱,也有助於讓他人給予支持
如果將此技巧應用在職場上,也可以快速建立一個與同事間或是與下屬之間的信任關係。
█ 三個策略教你快速與同事建立信任
第一,當面對比較複雜的案子時,不妨邀請同事一起共同思考,以達到更好的解決方案。這除了可以有效分擔工作壓力,更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與專業知識對該案子進行分析,從而有更多元的思路。此外,與同事一起工作也有助於彼此之間的信任建立與協作能力的提升。
第二,作為上司,鼓勵下屬說出自己的想法及意見,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也能讓他們發揮所長。同時,這也有助於增加團隊成員間的信任與合作精神,因為他們不再感到被忽視或不被重視。
第三,在同事間展現你的弱點,讓他知道我也需要你的幫助。展現你的弱點,代表你是開放和透明的,不隱藏自己的弱點和需要幫助的地方。這樣做不僅可以增加同事對你的信任,也可以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當同事知道你也需要他的幫助,他也會更願意協助你,產生互相關心的效果,從而達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通過以上的三個策略,你可以快速與同事建立信任。結交好同事,不僅有助於改善工作效率,還會讓你在職場中有更多的支持。所以,不要獨自工作,要把握一切機會,跟同事建立更穩固的關係,讓工作變得快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閱讀的價值在於形塑自己的觀點,打造知識框架,擁有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這樣才能減少盲點與認知偏誤,讓我們能更精確地理解問題,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消極心態的根本原因在於對「完美」的誤解,他不知道或不承認根本沒有「完美」的事。 我們說一個人追求完美,通常在說這個人求好心切,或是做事標準很高,是對一個人的正面的價值評價。不過,也有人會被說成「太完美主義了」,這時候通常在說他做不好、做太慢,或是不敢做,拖拖拉拉的。為什麼同樣追求「完美」,會是兩種截
休息一點也不罪惡,更拼命也不會更成功 我們都有過類似的經驗 : 在書桌前拼命想解一道題,就是解不開,然後在洗澡時順便解開了。 程式有 bug 就是找不到,外面喝口茶,回座位一下就找到了。 文章怎麼改就是有幾句不滿意,吃飯時突然想到了。 為什麼會這樣 ? 因為當壓力太大的時候,要靠意志力來撐,一個人被
做為一名新手,每天要生產內容實在不容易。其實缺的不是輸入,我們讀書速度並不慢,缺的是輸出的方法,不知道怎麼表達出來才好,也不知道如何做內容行銷。這時候「上網查」也很合理,但往往跳了幾個網頁就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 作為一名內容創造者,我們每天在網路上觀察大咖的貼文,欣賞他們的創作,希望能得到一些靈感,
你對失敗的看法是什麼 ? 比較少聽到有人這麼問的,反倒是「你認為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這樣的問題比較常見。畢竟我們都比較喜歡談論成功,不喜歡討論失敗。再說了,當我們在熱烈討論如何成功的時候,是難以同時考慮到失敗的後果的。 但是失敗無法避免,因為不確定性太多了,你看有哪一位現在看來功成名就的人,不是經
這本《跳脫極限》試圖要告訴我們,生活中這種不太容易被注意到的小阻礙是怎麼形成的,它回答以下問題 :為什麼我們要自我設限,以及…為什麼我們無法長時間的承受成功與好的感受。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 有好事發生的時候,卻開始莫名擔心起來… 在指責別人之後,卻後悔了… 別人稱讚你的時候,只想躲起來… 好不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這樣,對生活不滿,又無能為力。駭客精神,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新的方向。因為,無能為力,是辦法不夠多。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把錘子,你會把任何東西都當成釘子來對待。你只有錘子,但生活中不只有釘子,所以你無計可施。 生活中有很多的不滿意,你如何改變它 ? 生活中有許多的不合理,你如何優化它
消極心態的根本原因在於對「完美」的誤解,他不知道或不承認根本沒有「完美」的事。 我們說一個人追求完美,通常在說這個人求好心切,或是做事標準很高,是對一個人的正面的價值評價。不過,也有人會被說成「太完美主義了」,這時候通常在說他做不好、做太慢,或是不敢做,拖拖拉拉的。為什麼同樣追求「完美」,會是兩種截
休息一點也不罪惡,更拼命也不會更成功 我們都有過類似的經驗 : 在書桌前拼命想解一道題,就是解不開,然後在洗澡時順便解開了。 程式有 bug 就是找不到,外面喝口茶,回座位一下就找到了。 文章怎麼改就是有幾句不滿意,吃飯時突然想到了。 為什麼會這樣 ? 因為當壓力太大的時候,要靠意志力來撐,一個人被
做為一名新手,每天要生產內容實在不容易。其實缺的不是輸入,我們讀書速度並不慢,缺的是輸出的方法,不知道怎麼表達出來才好,也不知道如何做內容行銷。這時候「上網查」也很合理,但往往跳了幾個網頁就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 作為一名內容創造者,我們每天在網路上觀察大咖的貼文,欣賞他們的創作,希望能得到一些靈感,
你對失敗的看法是什麼 ? 比較少聽到有人這麼問的,反倒是「你認為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這樣的問題比較常見。畢竟我們都比較喜歡談論成功,不喜歡討論失敗。再說了,當我們在熱烈討論如何成功的時候,是難以同時考慮到失敗的後果的。 但是失敗無法避免,因為不確定性太多了,你看有哪一位現在看來功成名就的人,不是經
這本《跳脫極限》試圖要告訴我們,生活中這種不太容易被注意到的小阻礙是怎麼形成的,它回答以下問題 :為什麼我們要自我設限,以及…為什麼我們無法長時間的承受成功與好的感受。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 有好事發生的時候,卻開始莫名擔心起來… 在指責別人之後,卻後悔了… 別人稱讚你的時候,只想躲起來… 好不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這樣,對生活不滿,又無能為力。駭客精神,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新的方向。因為,無能為力,是辦法不夠多。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把錘子,你會把任何東西都當成釘子來對待。你只有錘子,但生活中不只有釘子,所以你無計可施。 生活中有很多的不滿意,你如何改變它 ? 生活中有許多的不合理,你如何優化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想過你的人生會不一樣嗎?從唸書到出社會,我們都一直在找尋屬於自己的價值與定位,總想著有一天幹大事,過上偶像劇般的職場人生,同時在職場中也獲得人生勝利組的稱號。 在夢想之旅中,我們需要遇到一些挑戰與犧牲,過程中也一定會收穫極其寶貴的經驗。你的職場角色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戰鬥力人物? 或許我們無法做到
Thumbnail
HR在企業內的角色獨特而挑戰重重,尤其是在建立與員工信任方面。本文探討了HR如何利用「人資之友」這一角色,透過跨部門合作與有效溝通,促進政策推動和解決衝突。隨著HR被要求在企業與員工之間架起橋樑,這種合作夥伴關係將成為信任建立的關鍵,並促進HR的成功。瞭解這些策略能幫助企業提升員工滿意度與合作氛圍。
Thumbnail
隨著年齡的增長,職場上的壓力往往變得更加明顯。無論是上司的高期望,還是與年輕一代員工溝通的挑戰,這些都可能讓我們感到疲憊和無力。更糟的是,經濟環境不穩定,市場波動讓我們的財務安全感受到威脅。你可能會問,如何在這種環境下找到穩定?
Thumbnail
職場的第六年。 自認為已經算是謹慎小心地對待每一個同事或主管的關係、交流。換過幾間公司,遇過幾個真正很不錯,願意真心和我分享人生的人,當然也不乏遇到幾位荒謬至極的奇葩,吃過幾次虧。 要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夠與在工作上遇到的人建立「完全的信任」呢?
Thumbnail
自證預言是一種心理學現象,首次由羅伯特·默頓提出,描述了人們的預期如何影響實際行為並最終成為現實。這篇文章探討自證預言對職場表現和情感關係的影響,並分享避免心理陷阱的實用策略。,以及情感生活中的負面預期與基本歸因謬誤。通過自我覺察與有效溝通,個人可以打破負面循環,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剛進學校交朋友時,都會想說快點跟同學變熟,就可以馬上交到朋友了。 因為在學校時,很快交到朋友會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學校是團體生活,快點交到朋友代表你擁有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會盡量用任何親和、熱情以及善於跟人打成一片來交朋友。 但是在後來的成人世界中,反而發現,”與人為善”這件事不一定會讓你得到好
Thumbnail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職場中,人際關係往往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然而,過於親密的關係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困擾,而過度疏離又可能影響工作效率和團隊合作。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了每個職場達人必須面對的挑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在職場中巧妙地與人保持距離,同時又不得罪他人的絕妙技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職場中的競爭與挑戰,以及各種人際關係和策略。它列舉了許多具體例子,讓讀者一同解析其背後的動機和影響。
Thumbnail
Marshall Goldsmith在《向上的奇蹟(Mojo: How to Get It, How to Keep It, How to Get It Back If You Lose It)》一書中,提出了正向力的四個關鍵要素:身份認知、成就、聲譽和接受。其中「成就」是創造正向力的第二個重要要素
Thumbnail
深度關係的人在職場可能面臨被忽略和努力工作卻沒有獲得認可的情況。本文介紹瞭如何透過表達能力和洞察力來改善這種狀況,讓深度關係的人也能在職場展現影響力。
Thumbnail
你想過你的人生會不一樣嗎?從唸書到出社會,我們都一直在找尋屬於自己的價值與定位,總想著有一天幹大事,過上偶像劇般的職場人生,同時在職場中也獲得人生勝利組的稱號。 在夢想之旅中,我們需要遇到一些挑戰與犧牲,過程中也一定會收穫極其寶貴的經驗。你的職場角色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戰鬥力人物? 或許我們無法做到
Thumbnail
HR在企業內的角色獨特而挑戰重重,尤其是在建立與員工信任方面。本文探討了HR如何利用「人資之友」這一角色,透過跨部門合作與有效溝通,促進政策推動和解決衝突。隨著HR被要求在企業與員工之間架起橋樑,這種合作夥伴關係將成為信任建立的關鍵,並促進HR的成功。瞭解這些策略能幫助企業提升員工滿意度與合作氛圍。
Thumbnail
隨著年齡的增長,職場上的壓力往往變得更加明顯。無論是上司的高期望,還是與年輕一代員工溝通的挑戰,這些都可能讓我們感到疲憊和無力。更糟的是,經濟環境不穩定,市場波動讓我們的財務安全感受到威脅。你可能會問,如何在這種環境下找到穩定?
Thumbnail
職場的第六年。 自認為已經算是謹慎小心地對待每一個同事或主管的關係、交流。換過幾間公司,遇過幾個真正很不錯,願意真心和我分享人生的人,當然也不乏遇到幾位荒謬至極的奇葩,吃過幾次虧。 要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夠與在工作上遇到的人建立「完全的信任」呢?
Thumbnail
自證預言是一種心理學現象,首次由羅伯特·默頓提出,描述了人們的預期如何影響實際行為並最終成為現實。這篇文章探討自證預言對職場表現和情感關係的影響,並分享避免心理陷阱的實用策略。,以及情感生活中的負面預期與基本歸因謬誤。通過自我覺察與有效溝通,個人可以打破負面循環,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剛進學校交朋友時,都會想說快點跟同學變熟,就可以馬上交到朋友了。 因為在學校時,很快交到朋友會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學校是團體生活,快點交到朋友代表你擁有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會盡量用任何親和、熱情以及善於跟人打成一片來交朋友。 但是在後來的成人世界中,反而發現,”與人為善”這件事不一定會讓你得到好
Thumbnail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職場中,人際關係往往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然而,過於親密的關係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困擾,而過度疏離又可能影響工作效率和團隊合作。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了每個職場達人必須面對的挑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在職場中巧妙地與人保持距離,同時又不得罪他人的絕妙技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職場中的競爭與挑戰,以及各種人際關係和策略。它列舉了許多具體例子,讓讀者一同解析其背後的動機和影響。
Thumbnail
Marshall Goldsmith在《向上的奇蹟(Mojo: How to Get It, How to Keep It, How to Get It Back If You Lose It)》一書中,提出了正向力的四個關鍵要素:身份認知、成就、聲譽和接受。其中「成就」是創造正向力的第二個重要要素
Thumbnail
深度關係的人在職場可能面臨被忽略和努力工作卻沒有獲得認可的情況。本文介紹瞭如何透過表達能力和洞察力來改善這種狀況,讓深度關係的人也能在職場展現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