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談到大五大六的醫院見習是非常缺乏效率的,所以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是在第七年才開始密集的臨床學習。 而這篇文我想來分析一下,臨床教育在醫院到底是怎麼進行的。
臨床是透過問答來學習
「同學,請你分析一下這個病人的抽血報告?」
「同學,關於這個病人,你有甚麼鑑別診斷?」
「學弟/妹,等下請你簡單報一下這個病人。」
「學弟/妹,關於這個病人,你還想到那些事情。」
「學弟/妹,你會插鼻胃管嗎?知不知道插鼻胃管要注意甚麼?。」
以上這些對話,是醫學生一開始接觸臨床工作時,很容易被問到的問題,特別是到內科系見習的時候,這一類的開放式問題會一路被問到當住院醫師,甚至是當總醫師的時候。
臨床的老師之所以喜歡問學生這類問題,主要是因為回答這些開放式問題是當醫生最基本的基本功之一,不論將來是哪科的醫生都一樣。
而如何回答上面這些問題,考驗的是當醫生的綜合實力,所以資深的醫生可以從學生的回答,來了解學生的程度如何,接著再根據學生的程度做教學。
至於教學內容則因人而異,每個資深醫師教學的習慣都不一樣,不過一般會圍繞在學生的盲點、資深醫師對這問題的看法、這個問題在課本上有那些答案…等偏應用的內容去做講解。
『問臨床問題 → 根據回答來判斷學生的程度 → 針對學生的程度做教學』
這個流程就是臨床醫生在教學生時最主要的教學方式。
學生就是透過這類問答過程,積沙成塔,一件一件學會處理不同的臨床問題。而不管在學校的成績有多好,醫學生在醫院都必須經歷這段過程,藉此學習如何把學校的知識轉成臨床應用。
大部分的醫生對於臨床教育應該都認同兩個點 :
(1) 臨床工作需要的能力和考試是有差的
(2) 臨床工作的學習需要時間養成
臨床上的師徒制
這種一問一答一講解、在實務中邊做邊學的方法,其實就是所謂的『師徒制』。這種教學法並不只限於內科系,在需要動手的外科系技巧中,這種手把手教學更是明顯。
醫生的訓練中,很大一部分是靠這種傳統的『師徒制』來讓學生成熟的。
醫學生會在這種學習框架下成長,然後變成PGY、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接著再回過頭用一樣的方法繼續帶學弟妹。
師徒制 : 資深醫師手把手去訂正學生的錯誤,然後學生模仿資深醫師的做事方式,花費時間來學習做到和資深醫師一樣的事情
我認為這種師徒制的訓練方式,能不能達到足夠的成效,很大的一個重點就在於『師』和『徒』知不知道自己要做甚麼事情。
『師』:重點在於必須知道學生應該要學甚麼,以及要去訂正學生的錯誤
『徒』:重點在於模仿,必須要有意識地去模仿資深醫師是怎麼做事情的
也就是以上這種師徒制的特性,讓醫學生的臨床學習,在醫學系從七年制改六年制後,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六年制醫學系對師徒制的影響
首先,關於老師的部分, (老師在臨床通常泛指主治醫師、資深住院醫師、專科護理師…等工作經驗比醫學生多的人。)
師徒制中,老師最重要的工作在於要去『訂正學生的錯誤』,而不能只是教一些自己想講的東西、單純的回答問題、或是講固定內容的大堂課。
而『訂正學生的錯誤』是一個主動的動作,也就是老師要主動地去觀察學生的行為哪邊有問題、主動地去告訴學生這裡有問題、主動地去告訴學生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
要讓人主動去做一件事情,需要有動機。
但是,六年制醫學系把『讓老師主動去教學生』的動機抹消了。
接著,學生的部分,
師徒制中,學生最重要的在於要有意識地去模仿老師是如何做事情的,然後藉由反覆進行『模仿 → 執行 → 修正』這個過程,來學會事情是怎麼做的。
而六年制醫學系的問題在於,制度讓老師的數量變少了、也讓學生能夠反覆進行學習的時間變少了,所以就算學生想要去學,可能也沒辦法學。
(此外,如何『有意識地模仿』其實是需要教的,因為我帶過的學生,大部分在一開始都不會這件事,不過這點舊制和新制都一樣,所以這裡不討論。)
最後,在整理一次本篇的重點 :
- 醫學生的臨床學習很大一部分是靠最傳統的師徒制
- 六年制醫學系破壞了這個師徒制的系統
- 老師的部分 : 抹消了老師主動教學的動機
- 學生的部分 : 減少了學生的學習對象、減少了學生的學習時間
接著,下一篇終於要進入標題要討論的重點了,我將詳述六年制醫學系到底是怎麼造成這個現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