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4|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彈性的道德觀

    在台灣生活久了,自然而然接受從小到大所遵守的社會規範,好比說上車刷卡、搭捷運儲值、博愛座讓給有需要的人等。在這些不論是規定或是約定俗成之下,大家循規蹈矩,久而久之也成了「義務制的習慣」。
    後來到法國交換,地鐵逃票稀鬆平常,甚至對於當地人的逃票方式感到有趣,除了會在刷卡時緊貼前面乘客一同進站、從殘障通道溜進站,又或者直接攀爬過閘門。儘管絕大多數有站務人員,但大家的習慣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心中的道德枷鎖有些鬆動,不是說跟著一起不付錢進站,而是越來越覺得搭車逃票好像也沒什麼不可以?在台灣想都沒有想過的可能性,在這裡卻輕而易舉地調整了價值觀。也終於,在某一次旅遊成功逃票時,心裡沒有一絲一毫的負罪感,反而覺得特別幸運。
    後來我和家人分享這個「幸運的故事」,理所當然地遇到了價值觀分歧,道理我都明白,「難道看到別人這樣做你就有理由做一樣的事情嗎?」「搭車沒有付錢在沾沾自喜什麼?」這大概也是一年前的自己會對現在的我說的話。理智上明白自己的行為不應該,情感上卻覺得很困惑,覺得只要不被抓到,大家都這麼做了我也可以?
    巴黎方便的輕軌
    巴黎方便的輕軌
    雖然偶爾會有以上的想法,當然我也明白一兩個人看似影響不大,但當所有人都這麼做時,排他性的公共財難以繼續營運,因此日常也都是有乖乖刷卡的好寶寶(請大家放心哈哈哈)
    只是透過這次的觀念碰撞,發覺道德觀永遠不守恆,在特定的環境之下,道德觀變得彈性,我也沒有自己想的那麼乖巧正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