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代教育」實踐指南:5-2教學易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最近各國中都開始辦理「體驗活動」,但基本上都是單向展示既定的「校園生活」,小學生只能被動地認識、瞭解與接受。如果我們是讓孩子自己描繪未來,而老師是跟著學呢?
「去中心化」落實到學習,首先就是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簡單說,學習應該起於「孩子想學什麼?」,而不是「老師想教什麼!」。當然,這不可能一夕逆轉,但師生要開始「教學易位」,卻不是高遠的理念,而是現實生存法則;因為人工智能將讓「教師」工作消失。
「次世代教育」學校的課程規劃,依照功能大概會有三大類:
一、 基礎課程:厚植基礎學科專業,包括華文世界(經典語文)、人因智能(程式自造)、數學邏輯、國際關連(CBI英文)。
二、 發展課程:跨域統整深度探究,包括美感探索(人與自己)、社會科學(人與社會)、地球系統科學(人與自然)等。
三、 行動課程:鼓勵社會創新實踐,包括共創沙盒、社團生活、班級社會企業等。
而不管哪類課程,都要賦予孩子更多的學習權力與責任,關鍵技術就是導入「三合一的PBL」:讓學生從現象(Phenomenon)取材,透過問題(Problem)導向的學習,進行專案(Project)任務評量。老師開始不再「教知識」,而是一直「丟問題」;甚至逐漸也不在前面「導」,而是跟在孩子後面;從「轉教為導」到「反教為學」。
這樣的學習,除了符應108課綱,輕易跨越國中會考,我們還要孩子能回答考卷以外的問題。因此有行動課程鼓勵學生自創社團:可以全班是一個「社會企業」,或是兩三好友的NPO,或是個人的「地方創生」。放學後的「共創沙盒」,則提供社會創新與社企經營的諮詢。
avatar-img
78會員
9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惠銘AM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個世代,我們一直用未來「塑造」教育;現在開始,我們重新讓教育「創造」未來。 這種「還原教育本質、重塑教育臉譜」的「次世代教育」,如何實踐呢?我們先來描繪「學生圖像」
獎牌不一定能打造品牌:有些學校一直得獎,但我們實在說不出它是所什麼學校;但是,品牌一定會帶來獎牌(雖然學校不想要),而且一提到校名,我們通常就知道,它是幹嘛的。
透過一個課程去縫合普通班和藝才班的嫌隙,甚至讓整個社區動起來,雖然不太可能,但至少有努力過。
在新北柑園國中服務時,看到學生拖地可以從頭到尾不碰手,越拖越髒,不禁想到:這些孩子一味追逐「都會文明」,結果自己純樸的鄉村價值也沒了,出了社會怎有一席位?
老師通常不喜歡學校承辦太多上級活動(所謂包工程),所以對學校有何好處?校長需要妥切的轉譯與精準的設計。
94~97學年在北市復興高中擔任總務時,也兼任高中國文科輔導團總幹事。 當時的吳清基局長,想要為高國中生辦一個文學獎,但希望不要是那種「一篇決高下」的「純比賽」。
上個世代,我們一直用未來「塑造」教育;現在開始,我們重新讓教育「創造」未來。 這種「還原教育本質、重塑教育臉譜」的「次世代教育」,如何實踐呢?我們先來描繪「學生圖像」
獎牌不一定能打造品牌:有些學校一直得獎,但我們實在說不出它是所什麼學校;但是,品牌一定會帶來獎牌(雖然學校不想要),而且一提到校名,我們通常就知道,它是幹嘛的。
透過一個課程去縫合普通班和藝才班的嫌隙,甚至讓整個社區動起來,雖然不太可能,但至少有努力過。
在新北柑園國中服務時,看到學生拖地可以從頭到尾不碰手,越拖越髒,不禁想到:這些孩子一味追逐「都會文明」,結果自己純樸的鄉村價值也沒了,出了社會怎有一席位?
老師通常不喜歡學校承辦太多上級活動(所謂包工程),所以對學校有何好處?校長需要妥切的轉譯與精準的設計。
94~97學年在北市復興高中擔任總務時,也兼任高中國文科輔導團總幹事。 當時的吳清基局長,想要為高國中生辦一個文學獎,但希望不要是那種「一篇決高下」的「純比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當AI人工智慧的各種應用鋪天蓋地全面地襲來,我想不需要特別有智慧或高瞻遠矚的人,都會說,針對年輕世代、甚至學齡前的孩子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必須改弦更張,必須加以調整,以因應這個新的時代。例如,過去數十念以應試測驗方式舉才,以知識的學習和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必須調整改變,將原本的以理性思辯為主、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AI在教育領域的廣泛影響,分析了AI如何改變個人化教學的實踐、教師角色的轉變以及企業在AI時代下的應對策略。同時,文章也反思了科技與人文的平衡,強調在迅速變遷的環境中,教育的核心任務依然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透過對AI教育趨勢的深入分析,我們能夠希望未來的教學能兼顧效能與人性。
Thumbnail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m1nbb37o06x401xy6lxue87g/platforms 無框教室是一個打破體制內和體制外教學迷思的教學理念。打破老師自我框架的設限,破除我們所謂的知識教學模式,能夠以學生為主軸,建構在一個以人為本而延伸學習的教學理念。因
Thumbnail
探討教師在教育中應扮演的角色,強調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需要成為學生生命中的過客,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和探索自我。透過反思教育體制、調整教學距離和給予學生犯錯的空間,教師可以促進學生的自信心和獨特性。隨著AI迅速發展,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以適應變化的學習環境,進而培養出能自主學習的學生,面對未來的挑戰。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Thumbnail
未來的教育將更加註重個性化、自由化和多元化,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在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機遇的教育環境中茁壯成長,實現自己的夢想。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在人工智慧時代,孩子的教育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學校的課堂之中,家庭教育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侷限了孩子們的發展空間,過度強調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自學能力不僅是為了應對當前的教育體制,更是為了孩子未來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和工作環境時能夠自如應對。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當AI人工智慧的各種應用鋪天蓋地全面地襲來,我想不需要特別有智慧或高瞻遠矚的人,都會說,針對年輕世代、甚至學齡前的孩子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必須改弦更張,必須加以調整,以因應這個新的時代。例如,過去數十念以應試測驗方式舉才,以知識的學習和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必須調整改變,將原本的以理性思辯為主、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AI在教育領域的廣泛影響,分析了AI如何改變個人化教學的實踐、教師角色的轉變以及企業在AI時代下的應對策略。同時,文章也反思了科技與人文的平衡,強調在迅速變遷的環境中,教育的核心任務依然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透過對AI教育趨勢的深入分析,我們能夠希望未來的教學能兼顧效能與人性。
Thumbnail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m1nbb37o06x401xy6lxue87g/platforms 無框教室是一個打破體制內和體制外教學迷思的教學理念。打破老師自我框架的設限,破除我們所謂的知識教學模式,能夠以學生為主軸,建構在一個以人為本而延伸學習的教學理念。因
Thumbnail
探討教師在教育中應扮演的角色,強調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需要成為學生生命中的過客,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和探索自我。透過反思教育體制、調整教學距離和給予學生犯錯的空間,教師可以促進學生的自信心和獨特性。隨著AI迅速發展,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以適應變化的學習環境,進而培養出能自主學習的學生,面對未來的挑戰。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Thumbnail
未來的教育將更加註重個性化、自由化和多元化,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在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機遇的教育環境中茁壯成長,實現自己的夢想。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在人工智慧時代,孩子的教育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學校的課堂之中,家庭教育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侷限了孩子們的發展空間,過度強調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自學能力不僅是為了應對當前的教育體制,更是為了孩子未來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和工作環境時能夠自如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