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單戀丨東野圭吾

單戀丨東野圭吾 ✏️出版社:皇冠文化 ✏️出版日期:2023 / 02 / 06 ✏️類別:懸疑推理、社會議題 ✏️內容分享:
比起愛不了想愛的人, 更大的寂寞也許是─ 即使在一起, 彼此卻都感覺不到幸福……
常言到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真是如此嗎? 我們總習慣著帶入所見就預設了立場, 最常聽見的舉凡在捷運上看到一個年輕人坐在博愛座上, 但我們真的了解他為什麼需要坐在博愛座嗎? 性別的部分依然,我們總是先入為主的認定對方是男或是女, 但這樣究竟符不符合對方的心理認同? 是否有尊重對方的內心感受呢?
即使如今社會對多元性的包容與認知稍微高了一點, 但父母多數仍深受傳統觀念束縛,教育子女也認為強迫導正性向, 甚至不惜用暴力和冷漠對待, 但這樣對子女的未來心靈成長真的是正確的嗎? 或者更精準的說, 作為父母,是否曾經真的有去詳細瞭解過子女的內心世界呢?
在當今這個難以允許模糊地帶存在的世界, 應該怎麼做才能活得更像自己? 這個問題不單只是性別議題,各方面都是, 很多時候我們會有跟世俗傳統的刻板印象有所出入的心理認同, 我們要怎麼做才會成為自己?活得像自己呢?
另一個常常被拿來定義我們性別的東西,就是染色體, 身分證上那一個小小的欄位,為什麽可以用來定義我們的性別? 為什麼就得因為染色體, 似乎就注定著背負著那被規定的責任呢? 或者說為什麼這個性別就注定得承擔那樣的義務呢?
多元性別認同如今多已不再陌生,但偏見始終依然存在, 「障礙」這個詞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問題, 為什麼性別認同會有所謂「障礙」的問題呢? 似乎這些言語或行為都已經透露了我們無形之中已經被社會所影響, 卻似乎從未認真留意過。
性別認同隨時都像在莫比烏斯環上移動, 隨著不同的情境,就會移動到不同位置,就會有不相同的性別認同。 性別,就好像黑與白兩種顏色混合而成的石頭, 舉例來說, 多數男性可能黑色成分大約是95分, 在特定情況下即使變成85分, 那差異也許並不顯著; 但如果今天黑色成分從55分變成45分, 那個感受可能會完全不同。
面對社會現實,可悲的是, 目前社會依然充滿了各種框架, 認為男人就應該是這樣,女人就應該是那樣, 就連外表、身材上的問題也一樣, 這是一個社會尚未找到答案的問題, 為了找到答案,究竟還需要多少時間?還要有多久等待? 甚至有沒有可能犧牲掉一些人呢? 我們渴望從這個社會的框架中重生, 就得經歷自我的死亡,當我們用來認同自己的所有事物都被拿走後, 我們就會發現, 仍然有一部分的自己被遺留下來了—— 也就是我們生命中永恆、無法被摧毀的一面。

✏️小小總結: 這本書是東野圭吾早期的作品, 書中談及包括友誼、愛情、親情及一個社會尚未得到解答的議題「性別」等多重面向, 而本書新封面的設計也相當富有巧思, 透過雌雄同體的百合去呼應著性別議題,別有深意。 本書藉由案件串連諸多人物性格的手法, 去描繪每個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心境描寫, 透過大量對白,可以看到每個角色逐漸去反思對性別的觀點, 也將故事張力逐步堆疊上去, 雖然以推理小說而言,推理成分手法稍嫌不足, 但絕對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社會議題向推理小說。 書中讓我感悟最深的就是莫比烏斯帶的理論:
男人和女人就像是莫比烏斯帶的正、反面,以為沿著正面一直走,結果就走到反面,正面與反面產生了交集,而且每個人的莫比烏斯帶並不是一條而已。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莫比烏斯帶上, 沒有百分之百的男人,也沒有百分之百的女人。 面對每個不同的個體,我們都應該予以尊重, 這個社會對待少數人可能並不是那麼友善, 這些族群面對異樣的眼光,又有多少人願意且勇敢做自己? 面對父母、面對社會的期待與刻板印象, 多少人被迫妥協與隱瞞, 而那些站出來的人們得承擔多少勇敢,才有勇氣與傳統抗爭, 為什麼做自己必須那麼困難呢? 上文中我用了許多問號, 就是為了讓大家去自主思考問題,讓大家去尋找自己的答案。

🔆土星の私人推薦指數:🌕🌕🌕🌕🌕 5 / 5 🔆本書の排版好讀指數:🌕🌕🌕🌕🌗 4.5 / 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土星の閱讀心得與整理,內容可能多以財金或是社科人文等為主,但其他領域的書籍也都會更新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