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週年:繼續寵愛 張國榮 Leslie Cheung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是一個後榮迷,在張國榮離世滿十九年那天去電影院看《胭脂扣》重映,十二少那幕回眸,好似不僅是1934年十二少的回眸,更像是1987年的Leslie穿越時空來到我面前說:來,跟著我走吧......
1987《胭脂扣》張國榮飾演十二少
於是後來,我在很短的時間,日日夜夜,惡補了所有所有張國榮1980年代膾炙人口的粵語歌:Monica、風繼續吹、無心睡眠、拒絕再玩、風再起時....1990年代更細膩更有畫面的唱腔:追、怪你過分美麗、有心人、今生今世....看遍了所有所有他的經典電影:為你鍾情、倩女幽魂、英雄本色、縱橫四海、阿飛正傳、家有囍事、霸王別姬、東邪西毒、風月、春光乍洩、鎗王、異度空間......Leslie真是有數不清的優秀作品傳世!
Leslie is an artist, a legend, eventually becomes an icon of Hong Kong!
很佩服他既會唱又能演、舞台魅力強、自我要求高卻謙虛敬業,既不耍大牌又照顧眾人,這樣的內外兼修,是最最吸引人追隨的精神,最最讓人懷念的身影。
再來,便是他對表演工作的執著。1989那個年代,有誰能在貴為當紅偶像時宣布封麥告別歌壇,發下豪語說自己要去闖一闖演電影,兩年後以《阿飛正傳》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四年後參演的《霸王別姬》獲得華語史上至今唯一一座法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對於表演工作他總是發揮地淋漓盡致,擁有知名度是一回事,賺進大把鈔票是一回事,對於演出作品的看重,真真正正把其過程當成一場場藝術實踐...這樣的認真態度,特別迷人。
最後,他的情感是勇敢無畏,是突破時代框架的!與梅艷芳像兄妹一樣互相扶持,與經紀人陳淑芬像姊弟一樣患難與共,以及,大大方方承認和唐鶴德情牽二十年的伴侶關係...這樣獨一無二的Leslie,又有誰能代替他地位?
今天是2023/04/01,張國榮從香港文華東方酒店24樓一躍而下滿二十周年的日子......二十世紀末的香港,曾經擁有璀璨奪目的代表人物:張國榮 Leslie Cheung 是很幸福的事!二十年過去,Leslie的粉絲或許老了,但他的故事將永遠流傳,影響著像我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後榮迷!
願我們繼續寵愛張國榮、致敬張國榮、活出張國榮精神!Salute, Leslie!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54內容數
黑盒子裡的人生百態,齁齁帶你看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琇賢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相信1989年《悲情城市》的勇敢其來有自,那是當時整個台灣社會、甚或整個世界給予養份才孕育出的勇敢。
【超出建築】展覽裡,建築作為地景的一個部分,不再只是被觀看的、被評論的、被分析的、被估價的物件,而是介於 觀看/棲居 的地景張力之間,交替作用、相互拉扯的持續辯證。
一門課要能開得成,它的內容肯定是被整理過、驗證過的經驗累積,有系統化的發展脈絡和論述能力,果真名不虛傳,十分迷人。
這是一本彙整了地景 — 作為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在二十世紀的英美等西方國家,幾個影響力較為深遠的流派論述,及晚近三十多年來各方後輩學者對這些論述的研究、延伸、競爭、質疑或挑戰。
待在同溫層內的呼喊是取暖,突破同溫層的表達才是對話,雙方對彼此的接納,是在心中一點一滴累加的過程,慢火細燉,終能熬出佳餚。
誠摯推薦~2023 AgingABC 樂齡桌遊健康促進師資培訓(進階班)招生中
我相信1989年《悲情城市》的勇敢其來有自,那是當時整個台灣社會、甚或整個世界給予養份才孕育出的勇敢。
【超出建築】展覽裡,建築作為地景的一個部分,不再只是被觀看的、被評論的、被分析的、被估價的物件,而是介於 觀看/棲居 的地景張力之間,交替作用、相互拉扯的持續辯證。
一門課要能開得成,它的內容肯定是被整理過、驗證過的經驗累積,有系統化的發展脈絡和論述能力,果真名不虛傳,十分迷人。
這是一本彙整了地景 — 作為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在二十世紀的英美等西方國家,幾個影響力較為深遠的流派論述,及晚近三十多年來各方後輩學者對這些論述的研究、延伸、競爭、質疑或挑戰。
待在同溫層內的呼喊是取暖,突破同溫層的表達才是對話,雙方對彼此的接納,是在心中一點一滴累加的過程,慢火細燉,終能熬出佳餚。
誠摯推薦~2023 AgingABC 樂齡桌遊健康促進師資培訓(進階班)招生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中學時期,我很喜歡搜羅舊歌。 張國榮的舞姿,自是空前絕後地型格。在韓國時表演的《無心睡眠》,其舞姿之自在,實在難以忘懷。陳百強有次唱《今宵多珍重》,只是略展舞步,卻又讓我鍾情。 我喜歡舊歌。經歷時間洗禮,不少歌曲早已遭人遺忘,能留下來的就是經典,韻味截然不同。經典,當然多聽一首是一首。
Thumbnail
猶記我看過哥哥的第一部電影《胭脂扣》,劇情描述了富家公子和青樓名妓的一段孽緣,結局卻是殉情不成,一死一活做收場。 如花選擇死在了愛情最美的時候,她決絕的,不容許兩人之間走到相看兩相厭。而十二少卻選擇苟活,近一甲子,有魂無體,故作風趣的殘喘於世。 這部電影之後,便打開了我對哥哥的敬佩和熱愛,他的瀟
一直喜歡聽老歌! 也許聽老歌時,其實是想回想那段時間裡屬於自己的青春回憶。
Thumbnail
張敬軒(Hins Cheung)是香港樂壇的音樂大師,不僅聲音出眾,外型一流,更擅長跳唱,精通不同音樂風格。文章詳細描述了他的音樂成就和在樂壇上的樂趣,還有他的視覺表演和樂器合作的精彩瞬間。敬軒的音樂作品豐富精彩,是香港樂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Thumbnail
我忍不住想,若沒有接觸過這些論述,我對他的看法會是一樣的嗎?我自稱「哥迷」是否也是一種「後設」?我們當然可以在失去一個人後,愛上他、更愛他。但是,假如對張國榮的愛是「後設」的,這樣的愛──包括對同志身分、酷兒文化的認同與追捧──在曾經擁有他的那個世界裡,都是從缺的。
Thumbnail
離世二十多年,張國榮與哥迷之間的精神連結未曾遞減,其中必然有再也無從仰望萬世巨星的黯然,更多的卻是雙方在音畫的罅隙間,帶著漫長時間差的共情。感謝所有的歌曲與影像。當他對著台下低眉撒嬌「你們會不會好快就不記得我了?」我們會像安撫要糖吃的孩子一樣,在空氣中將他抱緊。
Thumbnail
錯過了哥哥風華絕代的那些年,錯過了曾經說過不變的香港,我才真正走上與 Leslie 道別、卻也與他同行的日子──當年情常在心,紅塵夢醒無憾──是每一次看見星河、憶起往事,都能想起當年的哥哥的臉,縱使我們從來都不曾共同歌唱過。
Thumbnail
又是4月1日了。哥哥張國榮已離開我們21年,卻好像從未離開。今年終於有機會在4月前往香港,再去看看哥哥生活過的地方,心裡甚是期待。在這個想念的日子裡,我想分享范俊奇在著作《鏤空與浮雕》(2020)裡,寫到關於哥哥的一段文字。
林夕曾受到黃霑、盧國霑、鄭國江以及林振強等前輩詞作家的影響。在影響自己的作家當中,張愛玲是林夕經常提到的一個人。林夕的性格和造型,多變多樣,不受拘束。此外,文章內容還提到了林夕的電視、電影主題歌詞和他為電影創作歌曲的一些經歷。
遇上張國榮的近十年之間,我時常幻想,如果我從未遇見過張國榮的話,人生會是怎樣。但我發覺我完全想像不到。這個人的意象幾乎涵蓋了我的所有難以抑制的憧憬,刻骨銘心的仰慕,以及求之不得的惘然。 彷如林夕所說:如果將人生一路以來經歷的比喻為一個餅的話,你就正是這個餅的起源。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中學時期,我很喜歡搜羅舊歌。 張國榮的舞姿,自是空前絕後地型格。在韓國時表演的《無心睡眠》,其舞姿之自在,實在難以忘懷。陳百強有次唱《今宵多珍重》,只是略展舞步,卻又讓我鍾情。 我喜歡舊歌。經歷時間洗禮,不少歌曲早已遭人遺忘,能留下來的就是經典,韻味截然不同。經典,當然多聽一首是一首。
Thumbnail
猶記我看過哥哥的第一部電影《胭脂扣》,劇情描述了富家公子和青樓名妓的一段孽緣,結局卻是殉情不成,一死一活做收場。 如花選擇死在了愛情最美的時候,她決絕的,不容許兩人之間走到相看兩相厭。而十二少卻選擇苟活,近一甲子,有魂無體,故作風趣的殘喘於世。 這部電影之後,便打開了我對哥哥的敬佩和熱愛,他的瀟
一直喜歡聽老歌! 也許聽老歌時,其實是想回想那段時間裡屬於自己的青春回憶。
Thumbnail
張敬軒(Hins Cheung)是香港樂壇的音樂大師,不僅聲音出眾,外型一流,更擅長跳唱,精通不同音樂風格。文章詳細描述了他的音樂成就和在樂壇上的樂趣,還有他的視覺表演和樂器合作的精彩瞬間。敬軒的音樂作品豐富精彩,是香港樂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Thumbnail
我忍不住想,若沒有接觸過這些論述,我對他的看法會是一樣的嗎?我自稱「哥迷」是否也是一種「後設」?我們當然可以在失去一個人後,愛上他、更愛他。但是,假如對張國榮的愛是「後設」的,這樣的愛──包括對同志身分、酷兒文化的認同與追捧──在曾經擁有他的那個世界裡,都是從缺的。
Thumbnail
離世二十多年,張國榮與哥迷之間的精神連結未曾遞減,其中必然有再也無從仰望萬世巨星的黯然,更多的卻是雙方在音畫的罅隙間,帶著漫長時間差的共情。感謝所有的歌曲與影像。當他對著台下低眉撒嬌「你們會不會好快就不記得我了?」我們會像安撫要糖吃的孩子一樣,在空氣中將他抱緊。
Thumbnail
錯過了哥哥風華絕代的那些年,錯過了曾經說過不變的香港,我才真正走上與 Leslie 道別、卻也與他同行的日子──當年情常在心,紅塵夢醒無憾──是每一次看見星河、憶起往事,都能想起當年的哥哥的臉,縱使我們從來都不曾共同歌唱過。
Thumbnail
又是4月1日了。哥哥張國榮已離開我們21年,卻好像從未離開。今年終於有機會在4月前往香港,再去看看哥哥生活過的地方,心裡甚是期待。在這個想念的日子裡,我想分享范俊奇在著作《鏤空與浮雕》(2020)裡,寫到關於哥哥的一段文字。
林夕曾受到黃霑、盧國霑、鄭國江以及林振強等前輩詞作家的影響。在影響自己的作家當中,張愛玲是林夕經常提到的一個人。林夕的性格和造型,多變多樣,不受拘束。此外,文章內容還提到了林夕的電視、電影主題歌詞和他為電影創作歌曲的一些經歷。
遇上張國榮的近十年之間,我時常幻想,如果我從未遇見過張國榮的話,人生會是怎樣。但我發覺我完全想像不到。這個人的意象幾乎涵蓋了我的所有難以抑制的憧憬,刻骨銘心的仰慕,以及求之不得的惘然。 彷如林夕所說:如果將人生一路以來經歷的比喻為一個餅的話,你就正是這個餅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