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0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打開書本去冒險

曾經參加世界閱讀日的記者會,這是文化部,教育部以及閱讀文化推動協會以及全台灣各縣市圖書館及獨立書店所共同主辦的活動,除了相關的活動之外,還有專門的閱讀網店。
主辦單位希望我上台跟媒體朋友分享我多年來推動親子閱讀的心得。
近年來我們已經把數位閱讀與影像閱讀也當作閱讀的一部分,甚至已經成為最重要的閱讀素材,的確,影像很吸引人,有趣生動,理解的門檻低閱讀無障礙,數位閱讀方便迅速無所不在,現代人幾乎無法想像沒有網路該如何過生活。
紙本的閱讀與數位及影像閱讀不同,通常它是安靜的,緩慢的,也是孤獨的,沒有從螢幕中忽然跳出一個什麼訊息來干擾我們。
因為安靜,因為緩慢,我們會停頓,會停下來思考,會在字裡行間去想像,這是紙本閱讀帶給我們的第一個好處。
因為孤獨,所以我們會跟自己對話,所以有人說,閱讀書本,就是在閱讀自己。在這個變化迅速且喧囂的時代,安靜下來與自己對話是很重要的事,這是閱讀帶給我們的第二個好處。
另外,也因為網路閱讀太方便,我們會習慣且不由自主地一直滑一直滑,從這個訊息跳到另一個訊息,網路在搜尋某個特定資料時很方便,但是對於建構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幫助並不大。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裡,若能透過閱讀擁有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在這個紛亂且容易挫折沮喪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
以前我們常會說,書本就像一扇窗,打開書本就像冒險一樣,可以探索未知的世界,不過到今天,這個功能也許透過無所不在的網路更有效,反而打開書本的冒險是朝向自己的內心世界去探索,閱讀的無限可能其實就是來自於內心的改變。

行萬里路也要讀萬卷書

親愛的AB:
古人認為人生最快樂的事除了金榜題名時跟洞房花燭夜之外,就是他相遇故知了,因此我可以體會B寶與D寶在歐洲相會的開心,並且能夠與老友再度一起在陌生的土地上旅行,一同探索與學習,都是人生中非常難得的事。
其實說是陌生的土地並不完全對,因為在現今的網路科技下,不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若加上歷歷在目的影音訊息,我們幾乎可以說,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即便我們在家也可以如同親臨現場。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出門?為什麼要耗費時間與金錢去旅行?我想無非是親臨現場能夠帶給我們的感動與體會跟從手機看見是不同的,其次就是在於「與人相遇」。只有出門才能與人相遇,我們生命中所有的故事都是從我們離開房間跟人相遇而開始。
不過,在此也要提醒你們,雖然行萬里路很重要,但是更要搭配讀萬卷書,我們所行的路才值得。比如前一陣子看到一個故事就頗值得你們警惕的,
有位資深的媒體人在擔任某個大專青年領袖選拔的評審時,感慨這些年輕菁英擁有的經歷雖然令人羨慕,可謂見多識廣,但是她在口試時,幾個問題就讓那些菁英們露了餡。
比如說,一位曾在德國紐倫堡當交換學生的青年領袖,當她詢問對紐倫堡大審的看法時,他卻一臉茫然:「什麼是紐倫堡大審?」又比如說,有位同學社團經歷寫著登山社,她就問他「登過哪幾座台灣的百岳? 」想不到這麼簡單的問題,又踢到無言的鐵板。
有句很粗俗的俚語:「一隻豬遊歷完全世界,還是一隻豬。」許多人像在集點兌換獎品般,不斷累積豐富的經歷,但是只追求數量的多其實是很膚淺,因為見得多,視得廣之餘,更要見得深,試得有獨特見解,這除了要探尋相關的背景知識外,還要經歷過自己的思考、沉澱與反芻。
看了這位媒體人的感慨,不免憂慮,如果連這些擁有資源接受栽培的年輕人都只滿足於表面功夫,那麼更多缺乏資源與機會,或沒人引導與鼓勵的學生該怎麼辦?
前幾天與一位著名的廣告導演聊天,他說他考慮放棄在大學兼課,因為實在太挫敗了,比如說,他教的是有關電影或影像製作的科系,但他問那些學生,卻沒有一個知道誰是侯孝賢?
當然,你可以喜歡或不喜歡任何一位大導演的作品,但是身為某個領域的專業者,起碼要知道這領域最基本的常識吧?這已經不是學習機會的問題,當所有資源在網路上都找得到的時代,對該知道卻沒興趣去了解的基本知識,這應該算是學習動機不足的問題。
自古以來,知識往往由少數貴族或掌權階級所壟斷,直到近代,學習還是有門檻的,比如說你沒有當醫生,就不知道處方該怎麼開,你沒當老師,就不知道教案該怎麼寫,但是來到現今網路時代,所有單位都把各自擁有的知識數位化,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紛紛把老師上課的影片與資料全都公布於網路上,免費供大家使用,各個政府部門或民間公益團體,為了降低城鄉學習落差,中小學的所有課程都邀請了最棒的老師錄製教學影片放在網路上免費供大家使用。
網路學習的優點是課程教材一天24小時永遠在網路上面,你可以隨時學習,看不懂再看一遍,二遍、三遍都可以,也可以隨時停下來思考,不會像在課堂上課時,一個恍神沒有聽清楚老師說的,後面也許就跟不上了,於是整節課只好放空,若沒有機會請教老師或同學那些不懂的地方,往後的課程就更聽不懂,只好放棄學習了。
當學生可以從網路上自由的學習時,就掌握了自己挑老師的權力,不必遷就教學方式和你不對盤的老師,當然,那些在混的老師,也即將在網路學習時代被淘汰。未來能存活下來的老師,除了加強教學技巧之外,如何善加利用網路的學習工具,誘導學生的學習動機,並且能夠訓練學生思辨的能力,才算是稱職的老師。
老師已經不該只是單方面知識的灌輸者(當你只能像錄音機重複課本及網路都查得到的知識時,你的價值在哪裡?)當學校不再是獲得有系統知識的唯一地方時,老師與學校的任務與目標勢必改變,哈佛大學博雅教育提出五個目標或許值得你們參考。
一、獨自探索世界。
二、建立對知識的好奇。
三、具備探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能把找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
五、培養學生創造力,用嶄新方式看問題。
近年非常關心教育競爭力的嚴長壽先生就曾提醒偏鄉的學生,不要自怨自艾,身處偏鄉,在網路無國界的時代,只要你有好奇心,願意學習,任何地方都可以是世界中心。說得真好,但是,該如何讓已自我放棄的學生,重燃學習的熱情呢?
你們四個人過去也曾經多次到偏鄉為弱勢的孩子辦活動,你們有沒有想過該如何引起他們學習的熱情呢?或者說,你們上大學後,周邊也應該有不少混日子的同學或朋友,把可以充實自己的大好時光白白浪費了,為什麼他們會這樣?而你們卻願意珍惜時間不斷學習?這些問題你們想一下,下回再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