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所在的公司不只自建工廠,同時也有正在孕育的品牌,所以我的角色同時會對接到詢問代工客戶(工廠),以及詢問經銷的客戶(品牌)。
理所當然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價格(當然我也很愛問別人價格)。
價格對我來說是一條紅線,畢竟這是很主觀判斷價值的一個標準。
對代工客戶來說,你報高,他就沒利潤;你報低,他又質疑你的品質。
對經銷客戶來說,你報高,他沒有空間行銷;你報低,又要擔心品牌價值受創。
新手業務可能會想「那我把公司給的價格報出去,客戶接受就做,不接受就談下一個,這樣不就好了嗎?」,事實上,我犯過更蠢的。
在我剛從行銷轉業務職能時,面對客戶詢價,我的第一步便是把公司給的A價格老老實實的報出去,這時有興趣的客戶一定會先砍第一刀,被砍之後的我也很認命,把接近底價的B價格給托了出來,可A價格和B價格的單價差到了接近20%,有經驗的採購立刻就會知道這價格有水分,便會施加壓力,想把價格中的水分擠出來,當時在壓力下,我詢問了客戶的理想單價,並拿著這個價格回頭詢問公司能不能做,現在想想,我竟然拿著公司的薪水在代表客戶和公司談判(?
想當然,最終的結果便是我兩邊都被罵得臭頭,公司認為我不盡職,客戶認為我沒誠意。那面對殺價到底應該怎麼做?
我們應該跳出來看,在商業談判中,價格永遠不是唯一的籌碼,BANT法則會是一個很好的思考方向。
B-Budget預算-客戶資金有多少
A-Authority權力-最後決定權在誰身上
N-Need需求-客戶需要這個產品解決什麼問題
T-Timeline時間-急迫性為何
預算:很直接的一點,對方拿得出多少錢來購買你提供的產品,若一開始客戶的預算和公司的成本不在同一個認知內,根本不用談下去。
權威:當你和對方採購相談甚歡,但對方公司高層一句話就否決,這是很嘔卻又很常發生的事,所以要從對方的交談中瞭解,是誰在關注這件事,是誰擁有最終決定權,並做好利害關係人管理。
需求:客戶到底要什麼?是我們的品質更穩定、服務更全面,又或是我們的產品在市場上屬於風頭正熱的產品,找出對方的痛點,這將會是價格談判時的一大籌碼。
時間:急的單會打亂預定排程,臨時性的採購原料也會造成無形的成本支出,從業務確認需求-採購確認需購買材料-生管安排生產,在時間壓力下,各部門密集開會幾乎是必然的事情,這無形的人力/時間支出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份,所以大部分企業都更願意與客戶簽訂年約,就是為了減少這樣的狀況發生。
回到開頭的例子,若是我們運用BANT法則,可以大致預測狀況如下:
談判並非只有降價這個選擇(實際狀況比上圖更複雜),若客人在意價格但交期寬鬆,可以協調延長出貨,讓工廠產能更好調度;若是不想全款一次支付,也可以協調分次出貨;若在意價格且壓上交期,那只能從成本下手。
以上大部分都是圍繞在B、N、T,而A是我認為最複雜的一塊,利害關係人這部分之後有遇到特別想寫的再分享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