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走入自己的內在

    有調查研究發現,一九五0年代的法國,人們平均每天步行七公里,如今卻只剩三百公尺。現代人除了在家裡做點家事或前去開車,幾乎身體不再移動,有人形容,我們運送自己的身體,但是身體卻不再運送我們。
    對現代人來說,身體的移動是在刻意去運動才會發生的事,但通常只在健身房的跑步機上。只有漫遊者讓身體再度派上用場,一步接著一步,每一步都有其重要性,但也沒有一定要到達的目的地,重點就只是移動。
    步行放慢了世界的速度,也因此才能重新獲得世界,進入另一個時空,在那裡不再形色匆匆,隨時自在地休息與品味風景。
    只要一上路,就從日常生活的繁瑣中解脫,不管是幾個小時或幾天或幾星期,都能深入自己的內在,聆聽風的呢喃,大地的無聲之歌,走在現實與夢境的邊緣。
    走路是獨處的一種方式,可以療癒被訊息過度轟炸的現代人。藉由在廣大的空間步行能夠與心中浩瀚的宇宙融為一體,邊界會消失。
    也有人形容長時間的行走會像是潛入世界另一個層次,另一個時空。即使走過村莊,路過城鎮,遠遠看著其他人的生活,平靜地走著自己的路,彷彿自己是來自於另一個銀河系。
    龍應台出了一本走路的書,這是她2017年移居屏東潮州鎮,行走在鄉間的自然思索。
    我喜歡書名――走路,獨處的實踐。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獨處,其實並沒有。那些宅在家中深居簡出的人,也許他永遠在「連線中」或「正在鍵入……」,不管是深山獨處或在孤島離群索居,若是網路隨身,那就是與滾滾紅塵一同上路了。
    只有走路,正在走路時,就不會是把心分給他人的時候,就不會是掛在網上,深陷其中的時候,即使在熙熙攘攘擁擠的市集,只要是走路,也是帶著「自己」在喧鬧中獨自靜聽、靜觀、靜思,更何況是行走山中野路,明月照亮青苔,溪水攪動碎星。龍應台如是說。
    因此,只要走路,就一定是我的身體和我的「自己」單獨有約。走路是獨處的實踐。在一年裡,無論如何忙碌,她決定每天走路,而且走路時,全神貫注,心無罣礙。
    從堤岸邊回來,她在一扇窗前停住腳步。
    「一隻貓從屋裡突然躍上窗台,往外凝視。
    錫葉藤在白牆上沿著竹子攀爬,陽光把葉子和竹子投映在牆上,飄忽葉影與濃綠的葉片交織,風動、葉影和葉片在光裡虛實搖晃。
    貓睜大眼睛,注視這風,這光、這葉、這藤、這竹、這忽靜忽動、忽明忽滅。」
    她在溪邊走了四公里,才找到一個全黑沒有路燈的地方。然後坐在黑暗裡,細細看 黑:
    「耳朵習慣了靜以後,就聽見遠處的海濤澎湃。
    嗅覺在黑暗中更分明地辨別了七里香的聞香方向。
    眼睛習慣了黑之後,就看見椰子樹上的天空,星星如此繁密卻又粒粒清晰,彷彿有人用盆子裝了星星,翻過來把所有的星星往椰子樹亂倒一通。」
    當我們慢下來,就會看見很多東西,溪畔草地的草,當你不認識它們的時候,就叫它草,當人們不認識而且不喜歡的時候,就叫它雜草,但是假如我們跟龍應台一樣,願意慢下來,凡是一旦知道它的名字,就改變了你跟它在宇宙裡的關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