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自殺者遺族】當你自殺之後,我持續學習如何好好活著(上篇)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延續上週文章,我繼續追蹤了公視主題之夜的節目,發現自己對於本周五(4/21)晚上播映的主題「自殺者遺族」(詳見備註一,為行文方便,有時簡稱「遺族」)很有興趣,即便自己是心理專業人員,生活中也比較少有機會去思考究竟自殺對當事人的家族以及對每位家族成員造成的影響是什麼,因此,這一篇文章想來書寫我看完論壇《你選擇結束生命後,我重新學習活著》(見備註二)的心得,幫自己也幫大家整理一下,自殺者遺族可能會有的心情
  由於這個主題相對沉重,也會勾動我對於「自殺」這件事的困惑與思考,需要花比較多時間沉澱跟消化心情,因此,我想要把這次論壇節目的心得拆成上、下兩篇文章,本文就針對節目一開始到播映46分鐘上半集的部分,來分享我的所思所感,下禮拜我再把剩下的節目看完,跟大家分享我看完下半段節目的心得。

  在主持人鄧惠文醫生的引導下,參與論壇的公民來賓都一一分享了自己對於親友自殺的想法與感受。我接下來在文章中會結合上述論壇來賓的分享,與我個人接案的實務經驗以及身為自殺者遺族的親身經驗,把所有對於親友自殺的想法、感受一併整理、分類,如下所示。
一、 為什麼你要自殺?
任何的死亡本來就會對我們帶來衝擊,更何況是自殺者選擇用「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常常在自殺者過世之後,我們會充滿困惑,對於他何以自殺不一定能理解。即便是我們能進一步理解親友的痛苦,即便我們可能長大到某個程度,知道自殺有時是一種沒有選擇之下的選擇,但可能還是會想問:「為什麼你要自殺?」這是永遠難解的一個問題。
二、 是我的錯嗎?
當自己對於親友何以自殺感到迷惘跟困惑時,下一個問題就會是:「那你的死,跟我有關嗎?」或者「是我的錯嗎?」自殺者遺族常常會有自責或罪惡感的情緒,覺得可能是自己殺死或害死了那位自殺者。像是某位論壇來賓提到自己在還七歲的時候,面臨到爸爸的死亡,就會猜想:「是因為我沒把跳繩收起來,他才死的嗎?」又或者像是另一位來賓提到她媽媽自殺時有留遺書,遺書中提到「你長大了,媽媽也可以放心離開了」的語句,會讓該位來賓困惑說:「所以我不該長大嗎?是不是因為我長大,媽媽才去死?如果我不長大,這一切是不是就不會發生了?」
三、 為什麼我要活下去?
對於部分自殺者遺族來說,自己跟自殺者在生前的關係是非常緊密或親近的,當自己承受到自殺事件的衝擊,意識到「他是自殺死的」時,除了很想念自殺者之外,甚至可能無法進行健康且完整的哀悼,會在自己年紀長大到與自殺者一樣的年齡時,就開始思考自己是否要活下去?不斷地探問自己人生的意義,甚至有時候無法體會:活著,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而死亡,又是怎麼一回事?有種種迷惘、失落與空虛的感覺。
四、 是因為我___________,你才丟下我嗎?
自殺者的死亡,除了讓人感到自責、罪惡感或愧疚感之外,有可能也會連帶地讓遺族產生自我價值上的懷疑。是我不夠好嗎?所以你才不願意為了我繼續活著嗎?是我不夠重要,所以你才不能為了我留下嗎?是我不夠有能力讓你開心嗎?是因為你不愛我嗎?是因為我不乖,讓你很不開心嗎?還是因為我很乖,從沒讓你擔心過,所以你就放心了,想說你走了我也可以自己照顧自己?
五、 每當要過_______節時,我總會想起你。
在台灣,有母親節、父親節、清明節、過年、中秋節等等家族團圓的節日,都會逼迫遺族不得不面對「你已經不在了」,而且還是「因為自殺才死的」這麼具有衝擊的事實。每當過節的時候,又再度被提醒、被迫要面對你自殺身亡的事實,又再度會思索:你會不會在那個世界過得好?然後也會想念你,想要跟你說說話,跟你說我已經長大了,我還是持續活著。
六、 如果當時我有做__________就好了!
自殺者遺族也常常會經歷一種無力挽回自殺者生命的絕望感,好像自殺的親友生前一天、一小時自己若有多做一件事,像是:聯繫他、跟公司請假去陪他,或少做一件事,像是:不要跟他吵架,那他今天是不是就不會選擇去死了?就會一直反覆思索,是不是哪個環節不一樣,自己有做出不同的行為或給予不同反應,就可能挽回自殺者的生命?真的好想要自己能做些什麼,就可以讓你不要死!
七、我的人生從此不一樣了!
論壇來賓中,有一位提到自己爸爸過世時,自己才七歲,長大至今,內心那個七歲的小女孩還是在,常常都會問現在身為大人的她很多問題。對很多遺族來說,自殺事件本身是一個重大衝擊,也是一種心理上的創傷。就彷彿在自殺事件發生後,人生就此不同了!有些人內在會分離出一個當下較為幼小年紀的自己,就像這位論壇來賓一樣,她內心始終有一個七歲的小女孩,永遠不會長大,因為這個傷痛真的太大了,你要一個七歲的女孩怎樣去接受父親自殺、而且有可能是她害的這件事?七歲小女孩的那個部分的人生,就永遠停滯了。有些遺族的說法則是,我會開始把人生切分成兩塊,切分點就是親友自殺的那一天,一塊是親友自殺以前,跟親友自殺以後,以前與以後,是兩段不同的人生。
八、你為什麼要丟下我?
自殺的這件事就某種程度來說,是那位自殺親友的選擇。這樣的選擇,會讓自殺者遺族可能困惑、生氣:「你為什麼要丟下我?」這樣的丟下,可能是一種被拋棄的經驗。在我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你選擇用自殺的方式拋下我。這樣子的經驗,對每位遺族來說,可能會同時帶著各種複雜的情緒經驗,包括:難過、憤怒、困惑、我是不好的、我是沒用的、我不夠重要、你沒那麼愛我等等,若這些情緒經驗沒有好好消化,可能又會讓遺族得繼續扛著這樣的沉重的情緒包袱,繼續往後的人生,過得格外吃力、格外辛苦。

  最後,我知道這篇文章看了真的有點沉重,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你,除了透過文章更了解自殺者遺族的心情,也建議你起身走走、動動,做一些你喜歡的、會讓你快樂的事情,沉澱、消化也轉換一下情緒。下禮拜天,再繼續跟你分享我看完下半段論壇節目的心得,好嗎?

*備註一:「自殺者遺族」指的是認識自殺者,且在自殺者自殺成功之後,受此事件影響的人們,包括:自殺者的直系或旁系血親、家族成員、伴侶、朋友、同事、同學,甚至是自殺者親近的心理師、醫師。
*備註二:想看本次論壇節目的朋友們,這邊附上節目連結方便大家觀賞↓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因為同行的朋友在臉書上分享資訊,所以我也觀賞了一下公視主題之夜的節目。其中一集是荷蘭公視拍攝的實境節目、紀錄片《生死之間》(Between Life and Death)的映後論壇,主題是《別再說憂鬱是自己選擇的》,主持人是鄧惠文醫生,現場與談的還有經歷過憂鬱低谷的Janet (謝怡芬)...
  每年我最不喜歡的月份,大概就是四月了!四月的天氣變化無常,忽冷忽熱,身體也會處在各種需要調整、適應的狀態。每年這個時節,都會夾雜著對原生家庭、節日與感情多重複雜的情感,有愛、有恨,有懷念、有遺憾,有感恩也有不滿。四月於我而言,真是難以感到舒心的月份啊!
  【半幸福婚姻】的書評系列文章終於來到最後一篇了!(感動落淚)
書中有借用Shere Hite在1987年的報告,說明結婚五年以上有婚外性行為的女人多達70%,男人多達75%。
  在書中有提到在婚姻中最容易引起感情失和的,不是金錢就是性。   在某個層面上,我蠻同意這個說法的。雖然我覺得感情失和的因素,以EFT(詳見備註一)的專業角度來看,可能跟關係中的安全感建立的三要素(可親性、回應性、投入性,詳見備註二)較為有關,但若去看衝突的表面理由,真的有蠻高比例是在吵金錢或吵性
有感於接了諸多婚姻困難(特別是外遇)的個案,加上自己也還在經歷新婚不滿一年的各種磨合與適應,所以最近很認真地在鑽研「婚姻經營」相關的主題,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近期閱讀的第一本書是「半幸福婚姻」,接下來這四週會書寫我從這本書中得到的收穫與啟發。
最近因為同行的朋友在臉書上分享資訊,所以我也觀賞了一下公視主題之夜的節目。其中一集是荷蘭公視拍攝的實境節目、紀錄片《生死之間》(Between Life and Death)的映後論壇,主題是《別再說憂鬱是自己選擇的》,主持人是鄧惠文醫生,現場與談的還有經歷過憂鬱低谷的Janet (謝怡芬)...
  每年我最不喜歡的月份,大概就是四月了!四月的天氣變化無常,忽冷忽熱,身體也會處在各種需要調整、適應的狀態。每年這個時節,都會夾雜著對原生家庭、節日與感情多重複雜的情感,有愛、有恨,有懷念、有遺憾,有感恩也有不滿。四月於我而言,真是難以感到舒心的月份啊!
  【半幸福婚姻】的書評系列文章終於來到最後一篇了!(感動落淚)
書中有借用Shere Hite在1987年的報告,說明結婚五年以上有婚外性行為的女人多達70%,男人多達75%。
  在書中有提到在婚姻中最容易引起感情失和的,不是金錢就是性。   在某個層面上,我蠻同意這個說法的。雖然我覺得感情失和的因素,以EFT(詳見備註一)的專業角度來看,可能跟關係中的安全感建立的三要素(可親性、回應性、投入性,詳見備註二)較為有關,但若去看衝突的表面理由,真的有蠻高比例是在吵金錢或吵性
有感於接了諸多婚姻困難(特別是外遇)的個案,加上自己也還在經歷新婚不滿一年的各種磨合與適應,所以最近很認真地在鑽研「婚姻經營」相關的主題,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近期閱讀的第一本書是「半幸福婚姻」,接下來這四週會書寫我從這本書中得到的收穫與啟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進行自殺者遺族關懷服務的過程中,我最常感受到的是「心疼」。無論是失去手足的青年、失去子女的父母,或者是失去老伴的長輩,遺族總在言語裡透露出對生死之間的不確定性:「他走了,我為何還活?」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的定義及其相關名詞,並詳細分析自殺的危險因子,如過去的行為、心理狀態和人際關係等。同時,文章也提出了自殺的保護因子,包括支持系統、心理健康治療和家庭功能等,旨在提高大眾對自殺議題的認識,並鼓勵大家成為一位關懷的傾聽者。透過有效的支持與理解,有助於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
誰都沒有資格去評斷他"人"想要自殺,不管他是什麼物種~!因為你不知道對方到底經歷了什麼?人們通常會說:自殺的人是弱者懦夫是逃避現實...你到底是憑什麼說出這樣的話?你有深入去觀察過他(她)的生活及際遇嗎?還是你和他(她)曾一起去經歷過同樣的事?我不相信那種說法─>什麼自殺後的罪更重每天都要重複自殺一
Thumbnail
自殺並不僅僅是個人的決定,對於身邊的人來說,帶來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   自殺者遺族是那些失去至親,親人以自殺方式離開這個世界的人。他們背負著難以述說的悲傷、疑惑和內疚,感到被無法填補的空虛所籠罩。當我們遇到自殺者遺族時,可能會感到無措,不知道該如何開始幫助他們。這是一個充滿無助感和尷尬的
Thumbnail
一條生命的逝去,往往隱藏著許多人的悲痛。無論是自殺者的家人、伴侶、朋友、同學、師長、同事等,凡是因自殺事件而遭遇痛苦的人,我們皆稱之為自殺者遺族。在摯愛離開以後,自殺者遺族面對的不僅是悼念的哀傷,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複雜情緒。   在眾多死亡原因之中,自殺是讓遺族非常難以面對的一項。我們無兇手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與死亡之間的奧祕,以及人類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試圖理解生命的延續和意義。文章藉由情感豐富的文字,引人入勝地探討了這個永恆的議題。
Thumbnail
我總是拼了命的不讓身邊的人難過,卻不知道,最難受的人是自己。 人們或許會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卻不知,對於想要了解生命的人而言,那是他們當下唯一能解決事情的辦法。我從小就被人說太過敏感,不管是特別有同理心或是愛哭這點,我身邊的人都受不了我的情緒,高三那年被診斷罹患憂鬱症,這不是結束,而是惡夢的開始
Thumbnail
在進行自殺者遺族關懷服務的過程中,我最常感受到的是「心疼」。無論是失去手足的青年、失去子女的父母,或者是失去老伴的長輩,遺族總在言語裡透露出對生死之間的不確定性:「他走了,我為何還活?」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的定義及其相關名詞,並詳細分析自殺的危險因子,如過去的行為、心理狀態和人際關係等。同時,文章也提出了自殺的保護因子,包括支持系統、心理健康治療和家庭功能等,旨在提高大眾對自殺議題的認識,並鼓勵大家成為一位關懷的傾聽者。透過有效的支持與理解,有助於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
誰都沒有資格去評斷他"人"想要自殺,不管他是什麼物種~!因為你不知道對方到底經歷了什麼?人們通常會說:自殺的人是弱者懦夫是逃避現實...你到底是憑什麼說出這樣的話?你有深入去觀察過他(她)的生活及際遇嗎?還是你和他(她)曾一起去經歷過同樣的事?我不相信那種說法─>什麼自殺後的罪更重每天都要重複自殺一
Thumbnail
自殺並不僅僅是個人的決定,對於身邊的人來說,帶來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   自殺者遺族是那些失去至親,親人以自殺方式離開這個世界的人。他們背負著難以述說的悲傷、疑惑和內疚,感到被無法填補的空虛所籠罩。當我們遇到自殺者遺族時,可能會感到無措,不知道該如何開始幫助他們。這是一個充滿無助感和尷尬的
Thumbnail
一條生命的逝去,往往隱藏著許多人的悲痛。無論是自殺者的家人、伴侶、朋友、同學、師長、同事等,凡是因自殺事件而遭遇痛苦的人,我們皆稱之為自殺者遺族。在摯愛離開以後,自殺者遺族面對的不僅是悼念的哀傷,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複雜情緒。   在眾多死亡原因之中,自殺是讓遺族非常難以面對的一項。我們無兇手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與死亡之間的奧祕,以及人類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試圖理解生命的延續和意義。文章藉由情感豐富的文字,引人入勝地探討了這個永恆的議題。
Thumbnail
我總是拼了命的不讓身邊的人難過,卻不知道,最難受的人是自己。 人們或許會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卻不知,對於想要了解生命的人而言,那是他們當下唯一能解決事情的辦法。我從小就被人說太過敏感,不管是特別有同理心或是愛哭這點,我身邊的人都受不了我的情緒,高三那年被診斷罹患憂鬱症,這不是結束,而是惡夢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