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s always fucking something.”
Netflix《怒嗆人生》第一集,這一句咒罵為影集做了有力的開啟。隨著故事線的開展,透過鏡頭,影集帶觀眾進入一場主角們的內心探索之旅;從光亮進入黑暗,起初看他們表面正常的生活,但一集集深入,揭開表面底下的躁動不安,以及那像骨刺般讓他們人生一直感到隱隱作痛的原因。
There's always something,讓他們的人生隱隱作痛著。影集帶觀眾看到痛苦根源,童年的影響是其一,無法接受當下的自己也是。所以Amy與Danny總是在追求更大的目標,壓抑著內心的空虛,而讓各種情緒層層堆疊:憤怒不滿壓抑失望焦慮。
對人生感到憤怒的主角們,是不是,也有點像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自己?
停不下來的追尋與氣憤
Amy與Danny來自不同背景,但他們對名利都有著一樣的渴望,彷彿要達到目標才能完整自己。像是Amy即便擁有富裕生活,還是急著將品牌出售,以達到財富自由。Danny也要賺更多錢,把父母接到美國住。
在成功之前,他們緊繃焦慮,遇到一點阻礙就壓力上升,產生情緒。
這讓人聯想到自己,眼光總放在前方,對當下的我多有責備,反而在每個階段忽略當時風景。
尖叫的鳥兒──表面之下的痛苦與孤寂
首集標題為「鳥並非歌唱,而是痛苦尖叫」,暗喻著亮麗面後的陰影。如同Amy看似擁有一切,與伴侶George之間卻有著一道秘密鴻溝。也如同Danny每次被問及生意狀況,總是愛面子地說生意很好。壓抑真心話的日常,讓主角們更加孤單;「大概是沒有地方像家時,你就會縮進自己的內心」Amy這樣說。
躲在內心,也像我們常做的事。從小被教育要有競爭力,長大後卻變成難以示弱的壓力。但壓抑著的軟弱還是在那裡,無處抒發,累積起來變形成突如其來的情緒,而間接傷害自己與身邊的人。
對於上述的痛苦,故事最終給出了主角們的結局。
第二十二條軍規困局中的同伴
以為死期將至,有了一場自我揭露的談話。談話中,Amy以第
二十二條軍規比喻,自己的人生如進退兩難的困局,想抓到什麼卻又溜走;Danny表示認同,那同樣也是他對人生的感受。怨恨對方的兩人,在那時候發現原來他們如此相同。隔了一夜後,他們互相扶持,要走出荒蕪之地,那是地理上,也是心理上的。
走出結局之後
戲劇有時像照妖鏡,讓人們看到自己的問題,我看《怒嗆人生》,也是這種感覺。在劇中看到最多的,是主角們的情緒,那些憤怒、壓抑與孤寂,而從自身的經驗來解讀,我覺得那些情緒根源,也許來自於對真實自我的排斥。
我也有這種毛病,無法接受當下的自己,總認為還有可以進步的空間,於是不斷追尋更多目標,卻也在還沒到達之前容易感到負面情緒,但達到後也只獲得短暫的滿足,又繼續尋找下個目標前進。
長大之後意識到這個問題,重新思考該擁有怎樣的心態,才可以讓心裡更舒服,後來發覺,自我接納可能是答案之一。
如同劇中Amy曾渴望伴侶與小孩來完整她,卻行不通,透過外在事物帶來的認同並不穩定,從自己出發,從內給予支持,也許是最穩定堅實的。於是後來,我持續練習,從望向前方、苛求自己,換個角度,回頭看自己已走了多遠、擁有哪些資源。理解有目標要前進,並接受此時還不行的自己,是讓內心穩定的方式,或許也是化解憤怒人生的辦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