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睛賣點
身為主角的貧窮大學生成為了連續殺人兇手的嫌疑犯!?因為面臨畢業就職選擇委身於落寞市鎮之故,女友強勢分手卻成為第一被害者,而借酒澆愁與學長在家觀影時,學長也在浴室遇刺身亡,且前後兩案有時間與地緣關係。若前女友被殺他人在學長家剛好有不在場證明,但連學長也遇害讓自己陷入進退維谷的處境,禍不單行的是現場為密室。如此一來不論怎樣向警方解釋也會被認為殺了其一故佈疑陣或共犯鬩牆連續犯案。究竟是死神隨侍在側抑或真凶試圖嫁禍栽臧?還是自己酒後亂性失了分寸?案件就是依此為核心展開。
作品風格
此為20年前的作品,10年前書商才有台版翻譯,今年再度有了全新插畫版問世,筆者才有緣拜讀不同樣貌的推理小說。故事背景設定約在1980~1990年代、甚至更久遠以前。除了沒有聯絡用的手機、高密度的監視攝影機,就連關鍵證據的影片也是用錄影帶(VHS)的方式呈現。現今DVD越來越少人使用逐漸轉往雲端硬碟,連電腦都不見得有光碟機了(就像電腦上的「儲存」鍵一樣維持3.5A磁碟片、電話撥號顯示的「話筒」一樣充滿時代感),較年輕的讀者可能在閱讀的時候略有生疏或距離感,但不影響流暢度,相對凸顯辦案的技巧與手法,更注重話語中的弦外之音、疑點的假設與論證、行動的推敲與闡釋,是正宗的本格推理小說。
書名有點類似近十年當紅的漫改輕小說,這可能是為了商業手段吸引圈外為主的大眾讀者興趣而為之,最為膾炙人口的實屬改編成日劇並由櫻井翔及北川景子飾演的《推理要在晚餐後》,但卻沒有該作那麼歡樂取向。雖然標題輕鬆詼諧,但是內容可不馬虎,不僅有密室手法的多種可能性與破解、不在場證明的合理性及必要性、計畫趕不上變化的臨機應變性與取捨、證據及證詞的可信性都有涉獵;沒有複雜的動機因果、沒有艱澀的專有名詞、沒有機率性的物理實驗、更沒有譁眾取寵的天馬行空或怪力亂神(畢竟這不是走《虛構推理》風格),用日常記事手法與人物形塑之間巧妙拿捏平衡,是簡單不燒腦就可看完的中長篇推理故事。
內容寫法
不經令人想起東野圭吾的《○笑小說系列》,作者打破第四面牆,扮演身兼旁白與讀者解釋劇情的角色。對部分讀者來說可能容易出戲,但對於平時沒在看犯罪殺戮、懸疑詭譎小說的讀者,可謂起到緩和氣氛、適時紓解沉重壓力之功,這也是為什麼此作家廣受女性讀者喜愛的原因。而且在案情推演中,任一角色說明或交代情節恐有刻意或不自然之處,作者剛好承擔此對口橋樑的使命,便於緊跟事件核心或著眼點。無法一次閱讀完的讀者也容易再次銜接劇情。
本案的主角因為捲入連續殺人事件既有動機亦有行動能力,在警方面前處為極為不利的狀態,而在密室中更明確指出兇手是自己,找律師恐怕不予受理或被勸自首(畢竟不是《王牌大律師》或《99.9不可能的翻案》中的古美門及深山大翔辯護士/律師),找偵探協助就變得相當妥適。主線單一且人物交織頻繁,時不時帶有驚奇感及意外性,甚至筆者讀到4/5所預測的兇嫌與犯案手法,到後面還有翻盤轉寰的餘地,饒富趣味。書中提及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作品但並沒有使用敘述性詭計、更非安樂椅神探,不會有令人覺得神來一筆的突兀感或有詬病之處。
總結
無負擔的本格派推理小說,有基本的構成元素及合乎情理的查案進程。適時地吐槽互動與釐清疑點,並未在人性陰暗面及社會寫實面著墨,否則多個50頁也只會增加讀者的不耐與經濟負擔(就像本作中的「那個」手法一樣,恰到好處才能發揮最佳利益)。動機雖然交代的略顯草率、偶發性事件也有點自圓其說但並沒有刻意混淆或隱瞞,算是中規中矩、推薦給入門讀者嚐鮮賞味,或平時讀膩厭倦驚悚恐怖小說的中重度讀者轉換心境。
經專業編輯潤稿後之首發原址如下:https://news.readmoo.com/2022/03/29/220329-the-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