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在半夜,保羅和西拉正在禱告,唱詩讚美神,眾囚犯也側耳聽著的時候,忽然,地大震動,甚至監牢的地基都搖動了,監門立刻全開,眾囚犯的鎖鏈也都解開了。獄警一醒,看見監門全開,以為囚犯已經逃走,就拔刀要自殺。保羅大聲呼叫:「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裏。」獄警叫人拿燈來,就衝進去,戰戰兢兢地俯伏在保羅和西拉面前。然後獄警領他們出來,說:「二位先生,我必須做甚麼才可以得救?」他們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他們就把主的道講給他和他全家的人聽。當夜,就在那時候,獄警把他們帶去,洗他們的傷;他和他所有的家人立刻都受了洗。於是獄警領他們上自己的家裏去,給他們擺上飯。他和全家的人,因為信了神,都滿心喜樂。 (和修本, 使徒行傳16:25-34)
某一天,看似平靜的一個晚上,在腓立比市的一所監獄,跟平日死寂氣氛不同,獄中竟然傳來禱告和唱詩歌的聲音。剛進來的兩位囚犯,一位叫保羅,一位叫西拉,兩人為牢房帶來詳和的氣氛,吸引了其他囚犯好奇的目光,也沒有受到獄警的干預。
怎料,地震突然發生,房子的物件都強烈搖晃,或許只是短短一分鐘,但足以連牢房的根基搖動,監門都打開了,犯人紛紛鬆開鎖鏈,奪門而逃。負責看管的獄警反應不及,只感受到情況不妙,跑到監房巡視,被眼前的景象嚇呆了,待長官追究,明天還能存活嗎?既想不通,在情緒衝動下,拔出刀來自盡。
突然從暗處傳來一把聲音,喝止獄警的行動。獄警匆匆提著燈,衝進暗角一照,原來是保羅和西拉,他們不是被倒下來的雜物壓著逃不了,而是選擇不逃走。從禱告與唱詩歌的詳和,到眼前對獄警安危的關愛,那獄警肯定自己遇上了非凡的人物。他俯伏在保羅、西拉腳前,趕緊領他們從暗角中出來。既然遇上了非凡人物,獄警也禁不住問,「我必須做甚麼才可以得救」,意思是如何逃得過明天給長官的懲罰呢?如何在眼前的困境中得著解救的方法?
保羅的回答,「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似乎是一個答非所問的回應,卻是保羅的終極關注。獄警沒有想得太多,或許地震驚動了整個城市,大家都睡不著,獄警或許在想,明天如何也不知道,於是果斷回應,召來家人,一起聆聽保羅的教導,並且接受福音,領受洗禮。
保羅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不但是一種信仰的陳述,原來也是一種智慧的示範,「要把握時機,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以弗所書5:16)。保羅藉獄警的個人際遇,引導他思考人生,認識信仰。獄警成為家人接觸福音的媒介,不但個人接觸信仰,也邀請了家人一起聆聽,體會到「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的見證。獄警和他的家人,接受了福音,人生態度頓時改變,不再為明天憂慮,都滿心歡喜快樂。
故事結束了嗎?不是。獄警問「我必須做甚麼才可以得救」,於是他做了該做的事,結果相信主耶穌,從罪中得釋放,他和一家都從信仰中得拯救,生命不再一樣。但信仰叫人只擁有終極盼望嗎?甚或把眼前的困境視而不見嗎?
故事還未結束。欲知後事如何,還看明天!到了天亮,官長們打發差役來,允許釋放保羅和西拉。官長何以知道兩位沒有逃走,當然是依據獄警的報告。故事沒有交代獄警是否受罰,但從故事情節的推敲,獄警如常地接受及執行指令,他沒有受到甚麼重罰。或許官長明白事理,沒有追究。雖然是虛驚一場,卻是上帝背後的默默保守,更重要的是,在驚慌中得了一個自省的機會。
或許有人批評基督徒的信仰公式,一個重大挫折,一個接受福音的機會,一個幸福的結局。這種公式,又或許受到福音電影所強化。這種公式,確實有把信仰歷程過分簡化之嫌。但撫心自問,沒有挫折,又怎會讓人謙卑下來,檢視個人的生命。怪不得,教育界近年推動「失敗教育」,意思不是美化失敗,而是把失敗視為學習與成長的機會。我們毋須為自己製造危機,但換上另一個角度,遇上危機,像獄警一樣,卻是一個人生的轉機,過程的不安是實實在在的,卻是經歷上帝恩典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