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提亞的可能足跡: 猶太全地 (中), 格魯吉亞 (北), 埃塞俄比亞 (南)
使徒行傳1:15-22
那時,有許多人聚會,約有一百二十名,彼得在弟兄中間站起來,說:「諸位弟兄… … 所以,主耶穌在我們中間出入的整段時間,就是從約翰施洗起,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必須從那常與我們一起的人中,立一位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於是他們推舉兩個人,就是那叫巴撒巴,又稱為猶士都的約瑟,和馬提亞。眾人禱告說:「主啊,你知道萬人的心,求你從這兩個人中指明你所揀選的是哪一位,去得這使徒的職任;這職位猶大已經丟棄,往自己的地方去了。」於是眾人為他們搖籤,搖出馬提亞來;他就和十一個使徒同列。
你會如何回答這道聖經常識題?「猶大的使徒職分被禠奪後,馬提亞以怎樣的方式被選出來,遞補猶大的位置?」或許你的答案是「搖籤」。這個答案不能說是錯,但並不完整。
馬提亞雖然是使徒之一,除了名字,他的生平事蹟沒有被記下來。我們只能夠從彼得提出的條件認識這位使徒。其一,馬提亞從耶穌受洗已經跟隨耶穌,或許不及彼得的貼身程度,但有始有終,與彼得一起經歷耶穌的受苦、復活和升天。馬提亞原本不在十二使徒之列,但在「另外指定七十二個人」 (路10:1) 當中也是合情合理的推測。
究竟馬提亞為甚麼沒有及早被選上呢?挑選的主權在主耶穌,我們沒有猜測的需要。換一個角度,不妨來一個角色扮演,投進馬提亞的的腳步。雖然沒有被選上最顯要的位置,但無礙學習主耶穌的教誨,經歷主耶穌的神蹟奇事,在主的恩典中成長,以至日後成為遞補使徒的候選人,就顯得順理成章。或許別人為馬提亞「懷才不遇」抱不平,或許別人取笑馬提亞不過是「蜀中無大將」,這些別人的眼光不重要,重要的,馬提亞在需要時就能夠預備好,挺身而出,承擔使命。
其二,為耶穌復活作見證,是馬提亞的生活,不是因為出任使徒崗位,所以到處為主作見證,而是因為他為主作見證,所以有被稱為使徒的資格。換上今天的教會情景,不是因為某某是差傳委員會主席,所以推動差傳,而是某某積極推動差傳,所以當差傳委員會物色主席時就被想起來。馬提亞如何作見證,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所以沒有被記錄於歷史著作中,但在每天生活的每個角色有美好見證,或許是更大的挑戰。
回到聖經常識題,馬提亞是如何被選出來的,「搖籤」是答案,卻不是完整的答案。據使徒行傳的描述,使徒是在同心禱告中選立馬提亞,禱告不但是邀請上帝介入,也是謙卑等候,等候一個合乎上帝心意的答案。換言之,禱告是一種態度,不是一種行動。千萬不要把禱告變成逃避決策的藉口,也不要誤以為某個方式才算屬靈,由主任牧師委任某某,因為他有屬靈權柄,但由會眾投票選出,能夠經靈同感一靈,重要的是,這都在同心禱告的前題下採取的行動。
在決策過程中需要禱告,但絕大部分的情況,禱告中不會遇上超自然的指示,最終需要一種決策的行動。「搖籤」不是兩派爭持不去的結果,否則,接下來的經文應該是教會分裂,而不是同心事奉。「搖籤」或許代表兩位完全同等資格,誰被選上都是合乎上帝心意,誰被選上都令眾人同心說「阿門」,重點是,「搖籤」是在同心禱告的前題下的選舉方式,馬提亞因此被選上,擔任使徒的職分。
馬提亞的身份被部分聖經學者所否定,理據有二,其一是馬提亞的名字只被記在這裡,沒有其他的生平事蹟被記下。其二是對保羅的情意結,保羅才是那位遞補的使徒。
回應第一個問題,大部分使徒的行蹤都沒有被記載在使徒行傳內,不是他們疏忽職守,而是使徒行傳的目的不是為使徒立傳,而是在聖靈引導下,福音如何從耶路撒冷傳至「地極」。回應第二個問題,保羅非常重視他的使徒身份,但再細看,保羅經常把自己的身份與十二使徒相對,甚至在某些場合對峙起來。「十二使徒」代表「耶路撒冷」,保羅是「外邦使徒」。
據初期教會的傳說,馬提亞後來到了埃塞俄比亞傳福音,或說到了格魯吉亞傳福音,最終為主殉遁。這些傳說難以考證,但說明了初期信徒的「清醒」,沒有後人的「保羅情意結」,保羅往外邦傳福音的同時,十二使徒都各自為主忙碌,包括馬提亞。
馬提亞是現實人生的寫照,如果被選上遞補猶大的使徒職分是人生的轉捩點,人生的前部分被忽略,人生的後部分又被忽略。但現實中,有多少獨當一面的領袖?或許馬提亞代表了更真實的面貌,前期是忠心跟隨主的學習階段,後期是忠心事奉主的領袖人生。雖然沒有被歷史著作所記述,卻被上帝所記念,被稱讚「又善良又忠心的僕人」。